【展覽觀點】《花園》──王煜松個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沉浸在這種虛幻的想象中,忘掉了自己被追捕的處境。在一段不明確的時間裡,我覺得自己抽象地領悟了這個世界。」── 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小徑分岔的花園》
  王煜松在北美館的個展《花園》,就形式上來說較於其他展覽低調,卻不失強度,也良好的表現出小說中的詩意狀態。
《花園》──王煜松個展主視覺

【展覽簡介】

  《花園》一展是由攝影作品、在蜿蜒軌道上滾動的小球裝置,以及數顆大小不一的球體雕塑所組成,其發想皆是源自於對遺址的考察。雖然藝術家未曾見證過清法戰爭,但當他站在基隆的海門天險和聖薩爾瓦多城的遺址,同時再輔以史料,面對那逝去的過往,就有了猶如穿越時空的感受。然而,即便透過檔案資料和考古遺跡的佐證,這種方式的再經驗讓藝術家覺得他對事件的理解仍處於不上也不下的尷尬狀態。藉此,他在本檔次的展覽想要打造一個獨有的空間與時間模型,並回應我們對歷史事件「沒有接近但又沒有離得更遠」的感覺。

【第一展間】

  首先,空曠的第一展間內光線昏暗,我們也沒有看到直覺會認為他是作品的作品,所以剛開始進去的時候會有點摸不著頭緒。不過不用帶擔心,遠處傳來的聲音觸發了我們的好奇心,視線自然地從直視轉向仰視,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進入了作品本身。原來,在一片寧靜當中的微微擾動是來自於天花板上設置的蜿蜒軌道。在上頭滾動的小球吸引著人的目光,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要跟上去。但是,行進的它總是和我們保持一種安全的距離,一直維持著將要接近卻又無法觸及的狀態。一旦將視線從小球的身上移開,我們才會意識到自己被小球的行進速度所控制,在無意之中我們的足跡就此重疊上了小球的軌跡。
影像來源:台北市立美術館

【第二展間】

  接著我們跟著小球走到底,過了門後會進入到明亮潔白的第二展間。地上擺放著大小不一的球體,基本上都比一個人還要大。它不是被打磨成光滑的球體,仔細端詳過後,其表面粗糙,水泥中藏有如瓦片、貝類和其餘不可辨識的雜質。整體是藝術家對遺跡踏查的濃縮集合,也是另一種對於時間的計算方式。以這些廢棄瓦片為例,它曾經經歷過戰爭的侵擾,在上頭留下的破碎痕跡也能算是歷史事件的時間證明。當這些被遺棄的物件再經過藝術家做成作品的環節,這也是另一種附加其物件上的時間痕跡。異材質與時間的拼貼極為抽象,不僅僅分化出了觀者對時間的另一種感知,也提供觀者對逝去的過往有著如片羽般輕的感受,在此將重的歷史做出輕的詩意移植。
影像來源:台北市立美術館
  我覺得王煜松有意地想要打造一個觀者在展場就如同身處在一個異於現實的模型內的感受,和傅柯(Michel Foucault)對異托邦(heterotopia)的討論有點處於擦邊球狀態。以鏡子為例,烏托邦就如同鏡中的彼端,充滿著理想與美好的想像,是一個沒有實存地方的地方;異托邦則是鏡子的本身,它作為一個對兩相異空間的接口,它提供了良好的批判距離,讓我們得以察覺到鏡中的自己正在我不在的地方。除此,鏡子它還開啟了視線和空間往返的思考。在注視鏡子的那個瞬間,我意識到了鏡子作為現實和虛幻的連結,想要進入虛幻就必須透過那個異質空間。如果說本檔展覽和異托邦做比較,《花園》作為觀者和史料之間的中介,就等同於在現實和烏托邦之間的開啟了往返和互動。若將展覽本身視作暫時性的接口,我們和歷史間既存的時間斷裂感似乎就被藝術家給接合再一起了,有從此處引領著觀者往歷史的彼處之效果。

【總結】

  以上的思考只是我試著將兩個看似不相干的作品來做連結,不過我還是會有點擔心我是否超譯了傅柯的異質空間,因為很明顯的藝術家本人並沒有採取對歷史批判的姿態。回到作品本身,我們能看到藝術家在空間中展示了對環境研究的另一種體察,而這種體察則可以推回藝術家本人對歷史事件「沒有接近但又沒有離得更遠」的感受。形式上來說,王煜松就如同科幻電影的導演,挪用異材質和異文化的元素,將時間與空間的脫鉤做一個完美的連結,營造出混雜的集體想像;從材質來看,他所採用是那些殘破不堪的物件。王煜松也以拾荒的低姿態收集,將那些看似沒有辦法發展新意的再次以作品的型態呈現在美術館中。使得歷史檔案庫和美術館這兩個靜如止水的場域就因為藝術家而有了一些隱含的動能存在。逝去的過去一一地因為藝術而被以另一種樣貌所轉換,歷史之於觀者好像就沒有那麼樣地沉重了。

【📰延伸閱讀】
avatar-img
7會員
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蔡逼八 的其他內容
 《像是⼀個夜店的小便⽃》羅智信⽤近年慣⽤的創作⼿法做⼀個總結的回顧展。以⼤型沉浸式空間裝置為基礎,運⽤影像、聲響、氣味、物件等多重元素的交疊,有許多的作品合而 為⼀成⼀件⼤型裝置,引領觀者進⼊⼀個像是「壞掉夜店」的場域空間,在沒有明確⽅向與時 間的遊走過程,思索⼈與物質交會之下可能產⽣的感知情境。
「攝影會帶走被攝者的一部分靈魂,但同時也會帶走攝影師的,因為有時會畫面會心如刀割,所以必需要嚴謹的對待。」──《惡水真相》(Minamata)。
使用相機作為日常紀錄的你,有想過為什麼不使用較為輕便的手機,作為拍攝器材嗎?思考完,或許就可以釋懷的放下相機,也放下頸椎發炎的風險,甚至可以省下不少的金錢,投向手機攝影的懷抱。
 《像是⼀個夜店的小便⽃》羅智信⽤近年慣⽤的創作⼿法做⼀個總結的回顧展。以⼤型沉浸式空間裝置為基礎,運⽤影像、聲響、氣味、物件等多重元素的交疊,有許多的作品合而 為⼀成⼀件⼤型裝置,引領觀者進⼊⼀個像是「壞掉夜店」的場域空間,在沒有明確⽅向與時 間的遊走過程,思索⼈與物質交會之下可能產⽣的感知情境。
「攝影會帶走被攝者的一部分靈魂,但同時也會帶走攝影師的,因為有時會畫面會心如刀割,所以必需要嚴謹的對待。」──《惡水真相》(Minamata)。
使用相機作為日常紀錄的你,有想過為什麼不使用較為輕便的手機,作為拍攝器材嗎?思考完,或許就可以釋懷的放下相機,也放下頸椎發炎的風險,甚至可以省下不少的金錢,投向手機攝影的懷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探討了文藝復興巨匠達文西的藝術創作及其對科學的熱愛,透過參觀達文西體驗展,深入瞭解他的創作理念及對人體的研究。文章中介紹了達文西的經典作品,如聖母頌報等,以及展覽中的沉浸式體驗,最終反思自身對生命的好奇心與追求知識的熱情。
Thumbnail
人們不得不面對彼此的面龐、不得不去珍視耀眼的陽光,從第一會場的幽暗空間,到第二會場的挑高展場上方的窗戶,最終到第三會場的落地窗,整個觀展順序讓觀眾漸漸由室內走向戶外,由人造到自然。我想,這個展覽的終點就在窗外 - - 人造的庭園之外、里山的光輝中。
Thumbnail
裝置藝術是一種獨特創作形式,追溯到法國藝術家杜尚。 「失聲畫眉之歌」探討數位時代的記憶議題,文本、水墨長卷、遮陽網、展牆,模擬社群軟體窺看私人情感的多重視角,觀者透過不同的觀賞狀態,感受作品的多維時空。 裝置藝術的魅力在於觀眾可以走進作品,當他們走出作品時,已經不一樣,這正是藝術的魔力所在。
Thumbnail
在博物館,隨意瀏覽著眼前所見的作品。我有個壞習慣,比起欣賞展品的精妙,我似乎更好奇人們的視線和聚集點都在何處。
Thumbnail
這次在絕對空間的展,依據該空間的特質,分成明室與暗室。可能去年中開始寫起了賊藝識,跑的展覽也多。這次的兩位藝術家,吳權恩與吳瑋庭,我分別在众藝術與花蓮石雕博物館看過他們的作品
Thumbnail
郝譽翔的北投經驗(文本)中,疊加了藝術家葉偉力所形成的攝影展《北投複寫本》、丘智偉在福利社所展出的《河邊的巨大之物》用不同方法形塑這紀念碑的邊緣和日常性
Thumbnail
這次劉墉先生展出的畫作,大多以紙本為主,不過中間有幾幅比較特別的是用絹本,並以「童年的回憶」與「童年的花鳥」為這次展出的主題,而這次展場選在大院子,雖然我是台北人,但我居然不知道還有這地方,我真的是孤陋寡聞
Thumbnail
集結22位藝術家近百件作品,藉由傳統園林學中的「透景線」佈局概念,以生機萬物與崇偉自然的「遠景」,平視歷史進程、地景變遷、族群認同之「中景」,最後回到內在衝突、夢靨、妄念與慾望等「近景」,意識形態濃厚的策展,雖然概念我並不十分理解,但有好幾件藝術作品都讓我覺得十分驚豔,從頭到尾仔細的觀看了兩次。
也許是對《繁花》印象太深刻了,字句間跳耀出擾亂著話語的竄顫之意象,密密麻麻構成本書最大圖景的無數「不響」。你知道每句「不響」必然藏著更多的心思流轉。於是在那本夢幻小說的華麗雕飾的表面上,讀過,卻陰刻了另一種文明反面。那多像是一個熟稔觀眾心思的表演者,用雙手絢麗的擺出種種擬態手勢,如蝴蝶飛舞、狼狗狂吠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探討了文藝復興巨匠達文西的藝術創作及其對科學的熱愛,透過參觀達文西體驗展,深入瞭解他的創作理念及對人體的研究。文章中介紹了達文西的經典作品,如聖母頌報等,以及展覽中的沉浸式體驗,最終反思自身對生命的好奇心與追求知識的熱情。
Thumbnail
人們不得不面對彼此的面龐、不得不去珍視耀眼的陽光,從第一會場的幽暗空間,到第二會場的挑高展場上方的窗戶,最終到第三會場的落地窗,整個觀展順序讓觀眾漸漸由室內走向戶外,由人造到自然。我想,這個展覽的終點就在窗外 - - 人造的庭園之外、里山的光輝中。
Thumbnail
裝置藝術是一種獨特創作形式,追溯到法國藝術家杜尚。 「失聲畫眉之歌」探討數位時代的記憶議題,文本、水墨長卷、遮陽網、展牆,模擬社群軟體窺看私人情感的多重視角,觀者透過不同的觀賞狀態,感受作品的多維時空。 裝置藝術的魅力在於觀眾可以走進作品,當他們走出作品時,已經不一樣,這正是藝術的魔力所在。
Thumbnail
在博物館,隨意瀏覽著眼前所見的作品。我有個壞習慣,比起欣賞展品的精妙,我似乎更好奇人們的視線和聚集點都在何處。
Thumbnail
這次在絕對空間的展,依據該空間的特質,分成明室與暗室。可能去年中開始寫起了賊藝識,跑的展覽也多。這次的兩位藝術家,吳權恩與吳瑋庭,我分別在众藝術與花蓮石雕博物館看過他們的作品
Thumbnail
郝譽翔的北投經驗(文本)中,疊加了藝術家葉偉力所形成的攝影展《北投複寫本》、丘智偉在福利社所展出的《河邊的巨大之物》用不同方法形塑這紀念碑的邊緣和日常性
Thumbnail
這次劉墉先生展出的畫作,大多以紙本為主,不過中間有幾幅比較特別的是用絹本,並以「童年的回憶」與「童年的花鳥」為這次展出的主題,而這次展場選在大院子,雖然我是台北人,但我居然不知道還有這地方,我真的是孤陋寡聞
Thumbnail
集結22位藝術家近百件作品,藉由傳統園林學中的「透景線」佈局概念,以生機萬物與崇偉自然的「遠景」,平視歷史進程、地景變遷、族群認同之「中景」,最後回到內在衝突、夢靨、妄念與慾望等「近景」,意識形態濃厚的策展,雖然概念我並不十分理解,但有好幾件藝術作品都讓我覺得十分驚豔,從頭到尾仔細的觀看了兩次。
也許是對《繁花》印象太深刻了,字句間跳耀出擾亂著話語的竄顫之意象,密密麻麻構成本書最大圖景的無數「不響」。你知道每句「不響」必然藏著更多的心思流轉。於是在那本夢幻小說的華麗雕飾的表面上,讀過,卻陰刻了另一種文明反面。那多像是一個熟稔觀眾心思的表演者,用雙手絢麗的擺出種種擬態手勢,如蝴蝶飛舞、狼狗狂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