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看展隨筆】花園—不斷變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原本想在看完的那天把一些想到的寫下,後來寫著、寫著,因為誤刪檔案就索性擱置了。昨天在北美館看到展覽專書與當代館的展覽「為了明天的進行式」的其中一個子題「動態圖層」後,又突然的想把這些想法寫一寫、紀錄下來。

raw-image
raw-image

《花園》展覽,在北美館的地下一樓,入口處擺放著一個巨大的、表面坑疤、鑲嵌著諸多碎石、碎片的圓石,而且它靜止不動。第一個展間則如遊樂場裡的雲霄飛車軌道一樣,圓石一下這邊晃過去、一下從那邊閃過來,看到影子的時候,抬頭一看又不見石頭的身影,若追隨聲音,則又因為展場無光而顯得徒勞。走到第二展間,視覺突然明亮且被眼前錯落的石塊給繽紛起來。

本展源於藝術家王煜松遊走城市各處尋探新舊交錯,引發各種關於地理空間和時間的感受,作品試圖探討在文獻史料、存在與消逝之物、想像與記憶之間,一種懷古卻始終到不了彼刻的中介狀態。一如在伊日計畫展出的《兩個福爾摩沙》(2020),我們如何透過一種「藝術」的方式來詮釋空間,成為另類觀點。

在看完台北當代館的《動態圖層》的展覽後,我想將兩者做個對比。⁡

《動態圖層》以地圖作為展覽起點,因為要呈現的資訊不同,而有不同的製圖技術,回應了在同一個地點的萬千變化來自其背後隱藏的某種權力關係。而展出的藝術家透過各自的「藝術製圖技術」觀點來詮釋時,顯得更加的有趣。

地圖(map)對應事件(event),兩者的「如何存在」,或許可以不從觀看的角度切入,而是從技術的角度切入。舉例來說,如果以等高線的製圖技術來作圖,那麼上頭就難以顯現溫、濕度、人文特色等,如果以第一人稱觀看事件,那麼就難以顯現第二、第三甚至其他觀點。技術的障礙即技術本身,觀點的盲點即觀點自身。

raw-image

因此,回到《花園》展覽,這個球體上頭所鑲嵌的貝類、石頭、雜物,就像是文字、錄像或照片一樣,對於再現事件本身,具有某種程度上的能指功能,但卻無法成為過去事件本身。一如展覽取自阿根廷作家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在《小徑分岔的花園》的一段話:

我沉浸在這種虛幻的想象中,忘掉了自己被追捕的處境。在一段不明確的時間裡,我覺得自己抽象地領悟了這個世界。

我們現在所感受到的,是此時此刻所感受到的過去與未來,是現在的過去與現在的未來,並非過去的過去與未來的未來。意即,20歲的軍校體驗,並非30歲回憶的20歲軍校體驗,其中可能還有一些缺漏、腦補諸如此類的事情發生,事件的團塊逕自的生長了起來。但是改變的事情或許並非事件本身,而是那些自身的感受、處境、經驗的錯綜、疊加、變化而致。

-

📖延伸閱讀

臺北市立美術館 花園──王煜松個展:https://reurl.cc/OkEjGX

花園展覽專輯:https://reurl.cc/RbOyWr

臺北美術獎首獎王煜松個展 探尋迷宮般的時空花園:https://artemperor.tw/focus/3919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hiang的沙龍
7會員
6內容數
Shia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7/03
厭倦工作的那天起,是因為你知道自己接下來的劇本與角色是什麼;某種意義上,是值得慶祝的,但卻開心不起來。 小說像是生活日常般的展演主角們的日常。
Thumbnail
2021/07/03
厭倦工作的那天起,是因為你知道自己接下來的劇本與角色是什麼;某種意義上,是值得慶祝的,但卻開心不起來。 小說像是生活日常般的展演主角們的日常。
Thumbnail
2021/06/12
「賦予經驗意義,就像為過去時空套上濾鏡,今天用冷色系、明天用暖色系;掛上濾鏡是對當下時空的加法,卻是對過去時空的減法。」 《被討厭的勇氣》書中不斷地提到人際關係,但我被吸引的卻是關於目的論(teleology)與決定論(determinism),以及那一段對於過去經驗的討論。
Thumbnail
2021/06/12
「賦予經驗意義,就像為過去時空套上濾鏡,今天用冷色系、明天用暖色系;掛上濾鏡是對當下時空的加法,卻是對過去時空的減法。」 《被討厭的勇氣》書中不斷地提到人際關係,但我被吸引的卻是關於目的論(teleology)與決定論(determinism),以及那一段對於過去經驗的討論。
Thumbnail
2021/06/03
「少女」不單就是針對年齡上的界線劃分認定,在作者的筆下它是某種心理狀態或是行為表徵的代名詞。 在我看完書後發現,我反而較少注意到,或是留意那些少女情節的內心變化;更多的時候是在注意她藉由筆下的角色觀察社會的眼光,與控訴。
Thumbnail
2021/06/03
「少女」不單就是針對年齡上的界線劃分認定,在作者的筆下它是某種心理狀態或是行為表徵的代名詞。 在我看完書後發現,我反而較少注意到,或是留意那些少女情節的內心變化;更多的時候是在注意她藉由筆下的角色觀察社會的眼光,與控訴。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創作,如同照料一座花園,花朵的交織、訪客的來臨、意義的擴展,為花園注入更多的生命力
Thumbnail
創作,如同照料一座花園,花朵的交織、訪客的來臨、意義的擴展,為花園注入更多的生命力
Thumbnail
王煜松在北美館的個展《花園》,就形式上來說較於其他展覽低調,卻不失強度,也良好的表現出小說中的詩意狀態。
Thumbnail
王煜松在北美館的個展《花園》,就形式上來說較於其他展覽低調,卻不失強度,也良好的表現出小說中的詩意狀態。
Thumbnail
這個展覽中的細節大多由周遭人們的互動而來,卻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忠泰美術館本身的建築構造。王德瑜的巧思和整座美術館融為一體,將整座建築物的細節都無疑地表露,觀眾得以最直觀地感受整個現場,感受發生中的知覺。
Thumbnail
這個展覽中的細節大多由周遭人們的互動而來,卻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忠泰美術館本身的建築構造。王德瑜的巧思和整座美術館融為一體,將整座建築物的細節都無疑地表露,觀眾得以最直觀地感受整個現場,感受發生中的知覺。
Thumbnail
冰川是冷豔太陽則是暖色的對比,台北市立美術館的美術專題「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旅人穿梭於馬路上,宛如千萬種問號相接世紀時空,最終孕育出相對論的關係。 一位旅人問沒有標示的地點怎麼報、詢問,雕塑作品的相對論做出發點、觀察,替「未來身體」的社會記憶,相互重疊出影、物影的時空情境,以作品寫照出客體關係。
Thumbnail
冰川是冷豔太陽則是暖色的對比,台北市立美術館的美術專題「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旅人穿梭於馬路上,宛如千萬種問號相接世紀時空,最終孕育出相對論的關係。 一位旅人問沒有標示的地點怎麼報、詢問,雕塑作品的相對論做出發點、觀察,替「未來身體」的社會記憶,相互重疊出影、物影的時空情境,以作品寫照出客體關係。
Thumbnail
本篇主要是有章美術館《現在幾點鐘》描述時間性的展覽,及其他小展覽的觀看紀錄。以鐘錶數字指稱時間之外,你該如何描述時間? 時間這抽象的概念透過藝術展現,又會是什麼模樣?
Thumbnail
本篇主要是有章美術館《現在幾點鐘》描述時間性的展覽,及其他小展覽的觀看紀錄。以鐘錶數字指稱時間之外,你該如何描述時間? 時間這抽象的概念透過藝術展現,又會是什麼模樣?
Thumbnail
常問問自己,拍這些展覽的意義為何,對我自身而言,藉由寫作磨練自己的觀點,或是藉由攝影訓練自己觀看的角度。 而對他人的意義又是如何? 除了在展期分享推廣藝文活動以外,又有什麼幫助? 世上藝術作品極多,當展覽結束後,也許再也沒機會看到這些作品,那這些展覽紀錄該何去何從?
Thumbnail
常問問自己,拍這些展覽的意義為何,對我自身而言,藉由寫作磨練自己的觀點,或是藉由攝影訓練自己觀看的角度。 而對他人的意義又是如何? 除了在展期分享推廣藝文活動以外,又有什麼幫助? 世上藝術作品極多,當展覽結束後,也許再也沒機會看到這些作品,那這些展覽紀錄該何去何從?
Thumbnail
複調神話如同變調的神話,也許前一世都人類都是犯了罪的天使,天神逞罰將我們變成了人類,承受者生老病死輪迴之苦,不斷遊歷在人間,而這些痛苦,在藝術家的轉化,成為作品。
Thumbnail
複調神話如同變調的神話,也許前一世都人類都是犯了罪的天使,天神逞罰將我們變成了人類,承受者生老病死輪迴之苦,不斷遊歷在人間,而這些痛苦,在藝術家的轉化,成為作品。
Thumbnail
2021年得到雲林文化藝術獎再次結緣,十年前江心靜以作家受邀舉辦《單車環球夢》新書分享,彼此都是追求理想的熱血性格,激起無數火花。 這次因領獎來分享從文學到藝術(2014~2021)的跨界心法,透過文字、畫作和珍貴紀錄片追溯這七年從「從來沒畫過畫」到海內外獲獎連連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2021年得到雲林文化藝術獎再次結緣,十年前江心靜以作家受邀舉辦《單車環球夢》新書分享,彼此都是追求理想的熱血性格,激起無數火花。 這次因領獎來分享從文學到藝術(2014~2021)的跨界心法,透過文字、畫作和珍貴紀錄片追溯這七年從「從來沒畫過畫」到海內外獲獎連連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感受到的,是此時此刻所感受到的過去與未來,是現在的過去與現在的未來,並非過去的過去與未來的未來。意即,20歲的軍校體驗,並非30歲回憶的20歲軍校體驗,其中可能還有一些缺漏、腦補諸如此類的事情發生,事件的團塊逕自的生長了起來。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感受到的,是此時此刻所感受到的過去與未來,是現在的過去與現在的未來,並非過去的過去與未來的未來。意即,20歲的軍校體驗,並非30歲回憶的20歲軍校體驗,其中可能還有一些缺漏、腦補諸如此類的事情發生,事件的團塊逕自的生長了起來。
Thumbnail
如題,上上週六(17)看了一整天的展……沒啦就一下午。但真的適合花費一整天去看,需要學習、消化的東西比原本預計的要來得多,體感滿好的。(一個有吸收到養分的概念)
Thumbnail
如題,上上週六(17)看了一整天的展……沒啦就一下午。但真的適合花費一整天去看,需要學習、消化的東西比原本預計的要來得多,體感滿好的。(一個有吸收到養分的概念)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