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現場》:製造展覽的另一種可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忠泰美術館
此次《感知現場》以藝術和建築的跨界合作為主軸,在展覽內充分發揮了忠泰美術館的建築特長,以及王德瑜藝術家現地製作的才能。
筆者為藝術背景,因此展場中出現的建築模型、草圖等等由林伯陽建築師負責的部分,不屬於筆者的專業範圍內,故不贅述。
但畢竟此次展覽中,建築與藝術作品佔比同樣地重,加上王德瑜藝術家的作品特性,以及此次的展覽主題:感知。筆者儘量在專業所及範圍內敘述之。
展覽採訪影片中提到「不需要通過資訊理解這個展覽」,這是建築類作品的特性。建築失去原有的實用功能之後,轉化為藝術作品,給觀眾帶來的已不是原先的遮風避雨之用,而是此展意圖傳達的「感知」一用。
現代社會的龐雜資訊海中,出現了一個不需要用資訊理解的展覽空間。於是觀眾不帶著任何預先期盼前來,懵懵懂懂地踏上凌空的階梯,進入藝術家佈置好的感知世界。
宛如冥想室、瑜珈室的展場中,除了無處不在的王德瑜標誌性的塑膠薄膜之外,僅有幾張看似椅子的木造物件,供觀眾乘坐其上。
待在薄膜中,視野變得迷濛,周遭觀眾的舉止顯得格外清晰。赤足地踏在地面上,卻又因乘坐或躺臥在木椅上而身軀搖晃,漸漸忘卻自己身在何方,如夢似幻的一條溪流。
薄膜的破口處能一窺真實的外界,藝術家特地留了一個薄膜外的空間,對著落地窗,能看見美術館外的景色。
落地窗帶來的剝離感是展覽中衝擊最大的部分。
美術館中的窗戶一直都是耐人尋味的主題,在白盒子的訴求之下,美術館仍在角落留存窺向外界的空間,甚至是保有一整個牆面的落地窗。與去除雜質和干擾、純粹展示藝術作品的白盒子截然相反的窗戶,在美術館中的角色,各異紛呈。
《感知現場》中從薄膜鑽出去看到的窗,是落地的形式。霎那間,外頭的天氣、陽光的溫度、走廊、乃至整個建築本身的存在感鋪天蓋地而來。
觀眾首先在薄膜中窺見這個美術館空間的另一種可能,別樣的視角。但又在鑽出迷宮似的塑膠膜後,回歸真實。
此種動線安排製造出很特殊的展覽體驗。這也是現地製作的魅力之一,在固定的空間中製造出多元的異質性。
這個展覽中的細節大多由周遭人們的互動而來,卻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忠泰美術館本身的建築構造。王德瑜的巧思和整座美術館融為一體,將整座建築物的細節都無疑地表露,觀眾得以最直觀地感受整個現場,感受發生中的知覺。
avatar-img
19會員
60內容數
Taipei, Taiwan/Bachelor of Art Theory and Curation/Master of Art History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藝術評論 的其他內容
《超出建築》的理想,或許需要由非建築生產領域的一般民眾參與其中,一同感受生活中理所當然存在的建物,經過展覽的編排,是如何融洽地與生命產生連結。此展的藝術家不帶有高高在上的作態,反而是將生活的赤忱剖開,邀請觀眾一同踏於其上。
在李旭彬有意建構的這座肖像「墳場」中,這一趟趟往復的旅途,他以黑白底片攝影的媒介將「一路上的風景」大肆收進底片中,拍攝紀錄影片中所見之團隊跋山涉水的艱辛,在成品中被刻意忽略了,攝影的主觀性被吞噬,景色如博物館式地陳列,藍得清澈、藍得毫無情緒,在讚嘆其美妙的同時,卻不禁冷汗直流。
在展覽的論述裡頭,陳伯義寫了一句「人不過是無足輕重的影子。」我想這能作為理解《石人》系列作品的一大出發點。 觀看作品時,絕不會將其中的「人影」想成一道影子,儘管我們都清楚,它徒有輪廓,和似是而非的動勢,但它主導了整個畫面,一切戲劇張力和版面勾劃都因其而生,又順應它的線索,群起舞動。
整個展場都像是一個建構中的遊戲場景,木板製作的假草叢,營造出劣質的RPG遊戲感。一塊塊細碎的行走空間被木板切割開來。木板上刻意留著去背後的灰白方格,彷彿在暗示每個板子都是圖層的疊合,使得整個空間更加擬真、又非真。
展覽人山人海的背後因素,更甚也源自於人類對於奇觀的追求。追尋此類暴虐的、盛大的、獵奇的影像和視覺刺激,是許多藝術領域的共通現象。 此展一方面帶來奇觀,另一方面又在奇觀中深埋對於「後人類」的隱憂。整個展覽充斥「恐怖谷」的不適感。正是這種下意識的排斥心理,才使得展覽意圖傳達的問題有了討論的餘裕。
快樂怎麼會跟哀傷差不多呢?狂喜怎能拿去和午後的閒散漫步做對比呢? 於是我明白了,他是站在比我們都還要高的維度去看世界上的情緒。知曉世界的一切之後,狂喜和悲憤都一樣輕盈,每天都有人在死去,也有胎兒降生。每一份情感都同等地沈重,卻也同樣微不足道。這造就了他的從容。
《超出建築》的理想,或許需要由非建築生產領域的一般民眾參與其中,一同感受生活中理所當然存在的建物,經過展覽的編排,是如何融洽地與生命產生連結。此展的藝術家不帶有高高在上的作態,反而是將生活的赤忱剖開,邀請觀眾一同踏於其上。
在李旭彬有意建構的這座肖像「墳場」中,這一趟趟往復的旅途,他以黑白底片攝影的媒介將「一路上的風景」大肆收進底片中,拍攝紀錄影片中所見之團隊跋山涉水的艱辛,在成品中被刻意忽略了,攝影的主觀性被吞噬,景色如博物館式地陳列,藍得清澈、藍得毫無情緒,在讚嘆其美妙的同時,卻不禁冷汗直流。
在展覽的論述裡頭,陳伯義寫了一句「人不過是無足輕重的影子。」我想這能作為理解《石人》系列作品的一大出發點。 觀看作品時,絕不會將其中的「人影」想成一道影子,儘管我們都清楚,它徒有輪廓,和似是而非的動勢,但它主導了整個畫面,一切戲劇張力和版面勾劃都因其而生,又順應它的線索,群起舞動。
整個展場都像是一個建構中的遊戲場景,木板製作的假草叢,營造出劣質的RPG遊戲感。一塊塊細碎的行走空間被木板切割開來。木板上刻意留著去背後的灰白方格,彷彿在暗示每個板子都是圖層的疊合,使得整個空間更加擬真、又非真。
展覽人山人海的背後因素,更甚也源自於人類對於奇觀的追求。追尋此類暴虐的、盛大的、獵奇的影像和視覺刺激,是許多藝術領域的共通現象。 此展一方面帶來奇觀,另一方面又在奇觀中深埋對於「後人類」的隱憂。整個展覽充斥「恐怖谷」的不適感。正是這種下意識的排斥心理,才使得展覽意圖傳達的問題有了討論的餘裕。
快樂怎麼會跟哀傷差不多呢?狂喜怎能拿去和午後的閒散漫步做對比呢? 於是我明白了,他是站在比我們都還要高的維度去看世界上的情緒。知曉世界的一切之後,狂喜和悲憤都一樣輕盈,每天都有人在死去,也有胎兒降生。每一份情感都同等地沈重,卻也同樣微不足道。這造就了他的從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東京幻視藝術館裡,展示著超多藝術作品,讓每一位遊客都能在這裡體驗到獨特的視覺盛宴。利用人類視覺的錯覺,創造出角度不同看起來完全不同的三維空間。走入這個神秘的空間裡,每一幅作品都充滿了驚奇與趣味,從特定的角度拍照,人和背景完全融為一體了呢!
Thumbnail
裝置藝術是一種獨特創作形式,追溯到法國藝術家杜尚。 「失聲畫眉之歌」探討數位時代的記憶議題,文本、水墨長卷、遮陽網、展牆,模擬社群軟體窺看私人情感的多重視角,觀者透過不同的觀賞狀態,感受作品的多維時空。 裝置藝術的魅力在於觀眾可以走進作品,當他們走出作品時,已經不一樣,這正是藝術的魔力所在。
Thumbnail
中途我突然理清楚這個展覽搞的是甚麼藝術了...「與一眾創作者的思維共建」即屬於 Collaborative curatorial practices... 參與式藝術體驗... 對於觀眾培養,從人文關懷層面培養藝術或藝團跟觀眾的需求關係所構成的社區文化,或是更深層的哲學上「觀者的存在」的影響...
Thumbnail
「大田藝術中心」致力於感受、思考際遇的神奇與奧妙,與藝術做出更多元的結合。充滿著眾多夢想與理念的藝廊咖啡廳,黃志東藝術總監期待營造悠閒的藝術場域品咖啡、賞藝術,藝術不光只是欣賞而已,更乘載著眾多創作者的冀盼與內心嚮往,透過大田藝術中心傳遞出去。
Thumbnail
這次在絕對空間的展,依據該空間的特質,分成明室與暗室。可能去年中開始寫起了賊藝識,跑的展覽也多。這次的兩位藝術家,吳權恩與吳瑋庭,我分別在众藝術與花蓮石雕博物館看過他們的作品
Thumbnail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早在2013年10月24日開館,一直到十年後,〔阿罩霧神遊天地——藝術・科技特展〕開展才一償夙願。僅對於比較有興趣的三位藝術家:陳庭詩及蕭勤兩位畫家的作品,以及董承濂以金工、音樂、光影、科技組合裝置駐足較久,也欣賞得比較仔細。
Thumbnail
  展覽的標題很響亮-「超出建築」,然而,超出建築的是什麼?是否真的超出?   策展人、實踐大學建築系主任王俊雄老師表示:「這次展覽最主要是要打破一般人對於建築觀念的框架,建築最重要的意義其實就是跟生活應該要結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在建築裡面生活,最重要的體驗應該是在談建築時最重要的主體,
Thumbnail
集結22位藝術家近百件作品,藉由傳統園林學中的「透景線」佈局概念,以生機萬物與崇偉自然的「遠景」,平視歷史進程、地景變遷、族群認同之「中景」,最後回到內在衝突、夢靨、妄念與慾望等「近景」,意識形態濃厚的策展,雖然概念我並不十分理解,但有好幾件藝術作品都讓我覺得十分驚豔,從頭到尾仔細的觀看了兩次。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東京幻視藝術館裡,展示著超多藝術作品,讓每一位遊客都能在這裡體驗到獨特的視覺盛宴。利用人類視覺的錯覺,創造出角度不同看起來完全不同的三維空間。走入這個神秘的空間裡,每一幅作品都充滿了驚奇與趣味,從特定的角度拍照,人和背景完全融為一體了呢!
Thumbnail
裝置藝術是一種獨特創作形式,追溯到法國藝術家杜尚。 「失聲畫眉之歌」探討數位時代的記憶議題,文本、水墨長卷、遮陽網、展牆,模擬社群軟體窺看私人情感的多重視角,觀者透過不同的觀賞狀態,感受作品的多維時空。 裝置藝術的魅力在於觀眾可以走進作品,當他們走出作品時,已經不一樣,這正是藝術的魔力所在。
Thumbnail
中途我突然理清楚這個展覽搞的是甚麼藝術了...「與一眾創作者的思維共建」即屬於 Collaborative curatorial practices... 參與式藝術體驗... 對於觀眾培養,從人文關懷層面培養藝術或藝團跟觀眾的需求關係所構成的社區文化,或是更深層的哲學上「觀者的存在」的影響...
Thumbnail
「大田藝術中心」致力於感受、思考際遇的神奇與奧妙,與藝術做出更多元的結合。充滿著眾多夢想與理念的藝廊咖啡廳,黃志東藝術總監期待營造悠閒的藝術場域品咖啡、賞藝術,藝術不光只是欣賞而已,更乘載著眾多創作者的冀盼與內心嚮往,透過大田藝術中心傳遞出去。
Thumbnail
這次在絕對空間的展,依據該空間的特質,分成明室與暗室。可能去年中開始寫起了賊藝識,跑的展覽也多。這次的兩位藝術家,吳權恩與吳瑋庭,我分別在众藝術與花蓮石雕博物館看過他們的作品
Thumbnail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早在2013年10月24日開館,一直到十年後,〔阿罩霧神遊天地——藝術・科技特展〕開展才一償夙願。僅對於比較有興趣的三位藝術家:陳庭詩及蕭勤兩位畫家的作品,以及董承濂以金工、音樂、光影、科技組合裝置駐足較久,也欣賞得比較仔細。
Thumbnail
  展覽的標題很響亮-「超出建築」,然而,超出建築的是什麼?是否真的超出?   策展人、實踐大學建築系主任王俊雄老師表示:「這次展覽最主要是要打破一般人對於建築觀念的框架,建築最重要的意義其實就是跟生活應該要結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在建築裡面生活,最重要的體驗應該是在談建築時最重要的主體,
Thumbnail
集結22位藝術家近百件作品,藉由傳統園林學中的「透景線」佈局概念,以生機萬物與崇偉自然的「遠景」,平視歷史進程、地景變遷、族群認同之「中景」,最後回到內在衝突、夢靨、妄念與慾望等「近景」,意識形態濃厚的策展,雖然概念我並不十分理解,但有好幾件藝術作品都讓我覺得十分驚豔,從頭到尾仔細的觀看了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