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所以不能在電影裡講一個好故事,不是不聰明,不是沒學問,是我們對價值觀不感興趣。一個故事的最激動人心處,是價值觀的衝突。歷史上許多武俠片的價值觀是不值一辯的,比如“別人欺負你,要不要還手?沒本事報復,難道發發火,也不行嗎?
香港有“潑皮賤相的審美”,喜歡渾小子,大多數黃飛鴻都是嘻皮笑臉,像六七歲小孩一樣自己嬌慣自己,沉迷在佔哥兒們口頭便宜、佔女人手頭便宜的低俗趣味中,猛力扮可愛。 當然他們後來會突然成長,一臉正氣,比武時懂得「手下留情」,不下狠手,就是最高道德了嗎?
武俠片歷史上的大多數影片的性質和現今大片一樣,不是敘事電影,是晚會。晚會沒有價值觀,只有口號,「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和「給您拜年了」性質一樣。一個故事的核心是辨析價值觀,一個晚會的核心是湊場面和湊名角。 「武俠片是中國唯一的類型片」這是宣傳語,不實之言。類型片首先要確立一種特立的價值觀,而不是類型元素,不能說有路有車,就是公路片,有馬有戈壁,就是西部片… 武俠片還沒發展到類型片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