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幣需求是代幣經濟學的一環,牽涉到價值的認定。價值可以分為實用性價值與意義性價值,價值種類主導著代幣乃至協議運作的機制。若可以更理解市場對於價值的共識,那麼有助提提升自身分析基本面的能力。
代幣經濟學
代幣經濟學和代幣的價值密切相關。代幣經濟學研究如何通過供給和需求的平衡來設計代幣,從而實現協議的長期運作。需求是代幣價值的核心,因此本文將從需求的角度介紹代幣經濟學。
思考自己為什麼要購買那個代幣,就可以知道該代幣背後的需求是什麼,或是更了解自己到底有多衝動。但更重要的是,藉此理解「他人怎麼想」。
價格其實就是「市場平均價值」的意思。市場上的價格是所有參與者心中價值的平均,也就是說,如果搞清楚參與市場的其他人在想什麼?想要什麼?會對於需求評估更精準。只有理解市場參與者的共識,才能評估一個資產的價值。
思考代幣除了投機之外的需求。現階段圈內的人,大多數人購買代幣的原因是期望代幣價格上漲,以實現獲利。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思考該代幣,是否有其他原因會促使人們購買該代幣,因為如果大家購買的原因如果都是為了獲利了結,那麼該代幣很難讓有機會讓持有者獲利。
除了投資之外,還有哪些需求會促使人們購買代幣?代幣的價值是什麼?
代幣價值
首先,先來談談價值。任何價值都可以粗略地分為兩種,分別是:
在 Web3 代幣經濟學中,功能性價值是指代幣實質上,可以提供持有者什麼幫助或是解決什麼問題。例如,BNB 若作為 Binance 的交易手續費,可以享有手續費折扣,此時 BNB 就因為提供使用者交易折扣而產生價值。
而代幣的意義性價值,最常見的就是對於協議與代幣未來的展望,開發團隊會提供許多項目想要完成的偉大願景,讓人願意嘗試相信並支持。例如 ETH的價值大多來自於持有者對於Ethereum未來發展和開發團隊的信任。
接下來,分別介紹這兩種價值形成的共識:
功能性共識
功能性價值基本上涵蓋了理性上所有代幣可以給與持有者的用途,不論是產品服務、收益報酬、手續費折扣、參與 IDO、購買 NFT、玩遊戲等等。大致可以歸結為四種功能:
功能型代幣
功能型代幣的使用場經非常多元,因此需要個別分析。主流的功能型代幣的共同特徵是:需要使用特定代幣才可以使用該協議的服務。
例如公鏈大多都有自家支付的代幣,在預設情況下基本上都需要使用原生代幣支付。或者某些協議服務要求使用者必須使用特定代幣進行支付。最著名的例子是 Chainlink,使用者需要購買 LINK 代幣進行支付才可以使用其預言機服務。
評估功能性代幣的價值,最直接的方式是觀察協議使用人數。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數分析工具評估使用人數的方式不同,且可能有灌水的數據,另外也要去除為了獎勵而使用的人。
證券型代幣
另一種代幣的功能是以對未來明確的預估收益為需求進行投資,並得到相對應的報酬。這種代幣通常被稱為證券型代幣。
以 Pancakeswap 與 Sushiswap 為代表,使用者可以藉由質押代幣獲得協議的收入,我們在
〈快速看透代幣經濟的萬用公式是什麼?〉一文討論過,收益的來源可能有多樣的型式。這種藉由可預期的投資方式所產生的需求,就是證券型代幣。
關於這券型代幣的評估相對簡單。證券型代幣的價值,需要有穩定的協議收入,並且有設計良好的價值捕獲機制與分發機制,這三要素是設計證券型代幣的基本功。這部分可參考:
治理代幣
利用代幣進行去中心化治理的工具,是一種功能型代幣。治理型代幣的價值取決於協議的重要性,雖然是功能性價值,但大多數情況稱不上是剛需,也不好評估其治理價值。
評估治理價值的方式主要可以從協議重要性、治理範圍、治理公平性、執行流程與效力下手。
舉例來說,穩定幣去中心化交易所 Curve 是前三大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因此其流動性挖礦分配對於穩定幣業者來說非常重要;Curve 利用其 veToken 機制,更加完善治理公平性;且相對於其他去中心化交易所,Curve 給予 veCRV 治理決定流動性挖礦的分配更公平與直接。這些細節看似並非業務內核心內容,但是卻都是提升 CRV 代幣的治理價值的關鍵,治理價值就是看團隊的細心程度。
代幣的治理價值是建立在協議重要性以及治理機制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之上的。因此,治理型代幣的價值需要在社群、治理協議和團隊的支持下不斷擴大,才能讓代幣的治理價值得以體現。
交易貨幣
現在大多數專案無法成為貨幣,貨幣的共識要求極高,目前 BTC 與 ETH 是較有機會的。BTC 是最多人嘗試做加密支付的首選,大多數加密支付都給比特幣有關;ETH 是主流用來作為 NFT 的交易媒介。但兩者的共同問題是其價值,相對於法幣波動過大,其實並不適合作為交易貨幣。
USDT 與 USDC 等穩定幣目前確實有許多支付與應用場景,且代幣價格穩定,是更適合作為購買財貨的貨幣。但缺點是其代幣意義性共識不如 BTC 或是 ETH 堅固 (後面會談到意義性共識)。
評估代幣作為交易貨幣的價值,主要指標是使用場景數量與需求、使用人數、代幣市值,三者相輔相成,因此交易貨幣或是穩定幣專案,容易出現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建議等待上述三個指標確實有點成績之後,再考慮投入資源。
意義性共識
意義性價值常常給人的既定印象是不確定性、不牢靠。因為同樣的事情對於不同的人,看法就會有所差異,整個市場的看法更加多元。因此意義性價值並不是那麼好建立,過程中容易受到任何情緒與資訊的影響。意義性價值在成為強大的共識之前,其市場價值波動是頻繁劇烈的。
常見的意義性共識:
信任
對於代幣背後的開發者或團隊理念感到認可,購買期待必其實就是另類支持項目開發團隊的方式。例如,購買 ETH 的人中,有部分人是出於對以太坊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 與以太坊基金會的信任,相信他們能為產業與 Ethereum 帶來價值。
另一個出自於信任的加密貨幣典型的例子是 DOGE。馬斯克過去不斷在推特上表示支持 DOGE,使得該代幣的價值應聲上漲至前十名市值,DOGE 價值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對於馬斯克的信任。但也因為馬斯克近期對於其代幣的承諾減少,使得該代幣市場價值下跌,讓人明白到若以信任作為主要價值基礎,價值可能會消失於一瞬間。
衡量一個代幣背後的信任價值,唯一的方式是實際參與專案。了解團隊或是專案的理念,並且藉由互動與之產生連結,信任並不是可以量化的東西,而是感受。
未來期待
有些人購買加密貨幣是出於對其未來成長的信任與期待,進行投資或投機。他們相信代幣未來的發展前景,是對於協議的信任與期待。與上述的信任類似,但更為廣泛指代幣的一切未來發展,在代幣尚未有收益的情況下,持有者認為未來可能會有所回報。
例如去中心化交易所 Uniswap 的自家代幣 UNI,即使該交易所每天的交易額達到10億美元傲視群雄,但是其協議並沒有針對代幣持有者設計價值捕獲機制,因此 UNI 價格照功能性價值來說,應與協議成功度無關。然而,由於持有者預期未來Uniswap將啟用手續費開關,因此預期該代幣未來會具有實質價值支撐,使得代幣現在產生價值與協議成功度連動。
這種藉由對未來期望而獲得價值的代幣,還有像是 MKR、ARB 等功能性價值不顯著的代幣,常常會出現持有者對於未來願景的描繪,但是這些願景能否實現仍然是未知的。
評估未來期待所帶來的價值,基本上可以從討論熱度、可行性等方面去評估。兩者可以讓協議未來價值展現在價格上,缺乏討論熱度就不具有意義性溢價而回歸功能性價值討論,而沒有可行性則無法有說服力。
價值儲存
最有價值且穩固的意義性價值是普世信仰。一旦形成人類集體共識就不容易抹滅,例如宗教、黃金、鑽石,甚至臉書也是一種普世信仰。
而在幣圈想當然耳 BTC 是類似信仰的存在。BTC 被視為價值儲存的共識越來越強烈,BTC 的價值支撐幾乎都是來自於人們對於其抗通膨的期待。人們期望 BTC 可以相對法定貨幣來說保有價值,甚至可以帶來可觀的回報。
BTC 這類型強共識很大程度是出自於時間推砌而成的,只要時間越長久,意義性共識將可以越穩固,愈不容易消滅,這也是區塊鏈當初設計的理念。但非常不容易達到,因此其他代幣若以「價值儲存」或是做為機構或國家的「儲備貨幣」為價值支撐,其可行性非常低,可以暫時忽略,目前只有 BTC 有機會達到這項共識。
評估代幣價值儲存的潛力,最重要的指標是市值,市值越高代表認同越強,基本上只有前三大幣種有機會做到。
結論
Web3 一切透明的特性,基本面分析或許比傳統股市還要有優勢。若可以將自己的思考中落實這些分析,將有助於提升自身所得到的價值。在購買代幣時,若能在大多數人尚未認識其潛力時提前發現背後的價值,可能就能在市場中獲得巨大的報酬。本文探討了代幣經濟學中的需求種類,分為功能性價值與意義性價值。
功能性價值是指代幣作為區塊鏈生態系統中的貨幣、交易媒介、治理代幣等具體功能,通過這些功能支撐代幣的價值穩定性。而意義性價值則是指代幣作為某些特殊用途的價值,如儲值、期望未來發展、信任度等。
未來我會再詳加討論各個需求,讓讀者能更加熟練分析代幣價值。
持續思考,呵護熱情,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