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赫胥黎(Tomas Herry Huxley, 1825-1895),即使是高中生物課有認真聽課的同學,大概也只有「達爾文演化論的忠實支持者,在當時大力捍衛演化論,而被人稱作“達爾文的鬥牛犬”」如此簡短的印象吧。
儘管在課本上著墨不深,實際上赫胥黎在19 世紀可是一位遠近馳名的科學家,不但年紀輕輕就獲封英國皇家學院院士,在生物學、解剖學、人類學都建樹頗豐。
毛髮中有一層構造叫做「赫胥黎層」,就是他在 20 歲時第一篇科學論文中所發表的發現。
( 走筆至此不免慚愧,想當初我 20 歲在幹麻去了...。・゚・(つд`゚)・゚・ )
From Wikipedia
(不得不說老赫挺有型的)
不過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故事,倒是跟赫胥黎在自然科學界的研究貢獻沒什麼干係 థ౪థ,而是赫胥黎在研究生涯中,一個挺尷尬的小插曲。
爛泥中的生命始祖
1868 年,生物學家赫胥黎,小心翼翼的從櫃子上拿下一個透明的玻璃罐。
這個玻璃罐是十年前,由一隻研究船隊「獨眼巨人號」所帶回來的海床軟泥,船長戴曼將打撈上的軟泥進行簡單的處理、用酒精製作成標本,並在船隊靠岸時將標本寄送給在生物領域頗負盛名的赫胥黎來研究。
當時赫胥黎簡單的為這個標診進行過篩觀察後,就將他束之高閣,一放就是十年。沒有人知道他怎麼會突然想起這團玻璃罐中的泥巴,不過事後證明他的靈光一閃沒有讓他失望。
當他從罐中取出一坨黏糊糊的物質、並將它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時,映入眼簾的是透明的膠狀物質,其上似乎分布著管狀的網路構造。赫胥黎甚至覺得這坨爛泥似乎仍在緩緩的移動 -- 彷彿還有生命一樣。
「找到了...居然真的找到了...」按捺不住心中激動的情緒,努力控制著自己顫抖的手,寫下了他找到的驚人發現:Bathybius haeckelii,原初的生命!
赫胥黎畫的 Bathybius haeckelii 圖片
生物學的大統一理論
要想理解赫胥黎為什麼這麼興奮,我們得把時間軸往回拉,說明一下當時的時空背景。
19 世紀是生物學研究蓬勃發展的年代,在宏觀與微觀領域上,都有令人振奮的發現與進展。
首先是宏觀層面。19世紀最大的震撼彈當然是大家最喜聞樂見的演化論,演化論可說是生物領域中最重大的典範轉移 (paradigm shift),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於「物種」的觀點:生物不再只是當下的生命現象,更是在時間與空間上動態的延續。
赫胥黎曾在 1856 年造訪達爾文,與他討論演化的概念後,就對演化論充滿信心與熱誠,並從比較解剖學的證據,提出「人類與猿類擁有共同祖先」、「鳥類祖先源自於肉食恐龍」等假說,在後世都被證實為真。
而在大尺度生物學發展得如火如荼時,科學家對微觀世界下的生物研究倒也沒落下。自虎克在 17 世紀發明顯微鏡以後,生物學家除了注意到那些「肉眼看不見的小生物」,也以更細微的角度去觀察生物的組織結構。
透過顯微鏡遍歷了各種動物、植物、微生物後,這些生物學家們發現了一個生物學裡前所未有的「一致性」:所有生物,無論大小、顏色、數量、形狀、生殖方式,他們都是由「細胞」所構成;而在所有細胞中,你都能找到那充斥在細胞中的、膠質的、充滿顆粒的、會流動的、甚至能促進細胞形變、移動、分裂的,原生質 (Protoplasm)。
從後見之明的角度來暴雷,原生質這個攏統的概念其實也是受限於當時顯微鏡的解析度限制,無法更近一步看清楚組成原生質的各種胞器、細胞質、細胞骨架等更小的單元。
但對當時的科學家來說,這樣的發現也足夠令人感到驚奇了,尤其是當他們在顯微鏡下目睹了一些微生物驚人的表現,比如水螅的斷裂生殖,以及赫胥黎自己對水母刺絲胞的研究,構造簡單的生物卻能有如此複雜的生命表現,讓他們不得不相信,關於生物「生命力」的本質,必定就是那團充盈在細胞中的凝膠物質!
結合宏觀與微觀兩者的論述,你很難不去得到一個,生物學的終極假說:
若我們逆行演化之樹,不斷回溯生物的共祖,那勢必會找到一個根節點,這個根節點就是世間所有生物的共祖,一個剛跨越非生物與生物界線的生命形式;
而這個生物元祖會有著最簡單的型態,同時也是所有生命的最一致、最基礎的特徵 -- 也就是原生質!
如果說物理學的終極理論是統一四大基本力,那「原生質元祖」這個浪漫的假說 ( 或者是狂妄的幻想? ) 就是生物界的「大統一理論」,生命也不再是一個縹緲虛無、無法定義的「精神」能量,而是可以被透徹理解的「物質」存在。
相信看到這裡你應該理解赫胥黎的亢奮了。他相信這團來自大西洋深海海床的軟泥,就是假說中的原生質始生物、也是給演化論假說的一個最有力的支持證據。赫胥黎將它命名為 Bathybius haeckelii:Bathybius 的意思是「深奧的生命」,而 haeckelii 則是致敬當時另一名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 (Ernst Haeckel),就是他提出「生命都源於簡單、充滿原生質的祖先」這樣的概念,是原生質生物理論的先驅者。
( 赫胥黎還在寫給海克爾的信中提到「我希望你不會介意成為這種生物的教父 I have christened it Bathybius haeckelii, and I hope that will not be ashamed of your godchild」,敢情老赫也是挺懂的交際人情的嘛σ`∀´)σ )
Bathybius haeckelii 的發現 (以下簡稱 BH ) 震撼了整個生物學界,除了被新聞報紙大肆報導、BH 被納入生態學教科書,赫胥黎引人入勝的講座更是原生質始生物的觀念傳入大眾,也有更多探險隊也在其他大洋中發現了更多 BH 的蹤跡。
在當時的人看來,演化論最初的起點已經找到,科學距離破解生命之謎似乎只差一步之遙。
然而,從大家的國中生物課本中並沒有提到 BH 的這件事實,不難推測 BH 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ω`‹ ),生物學家至今仍在尋找生命的元祖的證據。
因此,在最後的章節,讓我們來見證 BH 最後的波紋 (ง๑ •̀_•́)ง。
讓爛泥回歸爛泥
1875 年六月的早晨,赫胥黎收到了一封來自「挑戰者號」的科學總監湯姆森的來信。
這倒也見怪不怪了。自從 10 年前的 BH 樣本問世後,赫胥黎就開始陸陸續續收到來自各船隊在不同大洋的海床上挖出的軟泥樣本,也不約而同的在這些泥巴中發現各種類似 BH 狀的物質,這更加堅定了赫胥黎關於「 BH 是一種比想像中更普遍的原始生命物質,甚至有可能遍佈整個星球表面,構成這世界的萬千生命 」的假說。
但赫胥黎還是感到了一絲不對勁 -- 這次的來信,並沒有隨信附上那熟悉的罐裝軟泥。
赫胥黎拆開信封,揣著疑惑的心情讀起這封來信:
尊敬的赫胥黎先生您好,很遺憾地告訴您這個不幸的消息。
我們這次在大西洋採集深海泥漿的過程中,決定對最新鮮的 BH 樣本進行研究,於是在去除泥漿表面的水面後仔細檢視這些泥漿,奇怪的是我們什麼都沒發現,不論是膠狀原生質還是其上的網路構造,都不見其蹤跡。
即使用胭脂紅試劑檢視,也完全沒有任何有機物物質的跡象。
隨船的化學家布坎南,再經過一系列的實驗後,意外發現您過去發現的 BH,實際上是爛泥中的硫酸鹽與鈣,與酒精混合後形成的果凍狀混合物;
而胭脂紅染劑,除了對有機物產生染色效果外,對硫酸鈣也同樣有呈色效果。
換句話說,那些果凍狀物質,完全不是什麼原始生命,只是酒精與泥巴混合而成的人造物而已。
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尋找,但在好幾個採樣區採集到的泥漿中,都沒人看到 BH 的蛛絲馬跡。
Bathybius haeckelii,不曾存在。
這下可尷了尬了,對於 BH 的研究,赫胥黎那是論文也發了、研討會也報告了、演講也去了、教科書也寫上去了,就差沒請老高拍一集「最原始的生命!?從海底深挖出元祖爛泥!」來分享了。
令人意外的是,對於這種史詩級的誤會,赫胥黎表現得很坦然,在整理一下相關資料後,就把這封信轉傳給科學期刊《自然 Nature》加以發表,並在文章結尾處加上自己的註釋:「如果這整件事情有錯,我必須負擔最大的責任」。
於是,隨著挑戰者號於隔年返回英國的,是關於 BH -- 萬生之源 -- 的訃聞。
曾經席捲科學界,但在被化學實驗宣判死刑後,如今無人知悉。
Bathybius haeckelii,享年 10 歲。
( 令人莞爾的是,反倒是當初那位 BH 的教父海克爾,在當時仍堅定的捍衛關於 BH 的理論,在隨後出版的幾本著作中還是保有 BH 相關的描述與圖片記錄,為了維護 BH 的生命盡了最後的努力(´;ω;`) )
結論
關於 Bathybius haeckelii 與赫胥黎的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除了認識一件科學史上的有趣八卦外,在文章的結尾,我想簡單分享一件我從這個故事裡學到的啟發。
在整個 BH 的事件中,赫胥黎在這 10 年中收穫了前所未有的名聲、關注、地位,在當時甚至是不亞於於達爾文的程度。
讓我們換位思考,在你的人生中獲得了如此顯赫的殊榮後,突然跟你說兄弟這是個誤會,你丫這十年來基本上瞎忙活了,接著要你主動去退回那些曾經的鮮花與掌聲,你能夠接受嗎?
大部分的人可能會選擇逃避、拒絕認錯,貪圖昔日成就最後的餘溫,或者就是單純怕貽笑大方,透過強辯來捍衛自己的價值,直到無法阻止真相浮出為止。這在科學界倒也不是新鮮事。
但赫胥黎選擇誠實面對。訕笑也好、丟臉也罷,這些都不能阻止他去遵守更崇高的科學精神 -- 透過嚴謹的觀察、實驗,客觀的研究世界的本質。
實驗錯了就錯了,沒啥大不了的,重新來過就是了。
我認為赫胥黎的堅強的精神品質,來自於他對於自我的定義:
赫胥黎,不是「發現生命源祖的赫胥黎」,而是「科學家 · 赫胥黎」。
作為科學家,比起認錯的尷尬,更要緊的事是趕快傳達出正確的知識。
正因為認知到自己的價值並不只是源自於單一事件,人才能以坦然的心態面對錯誤,並在事後以更積極的態度追尋其他成就。
價值來自於長期持續的累積,別用一件過去的成就來定義現在的你。
因此,對於赫胥黎,世人記得的不是 BH 的醜聞,而是它作為科學家對於生物研究的諸多貢獻。在他去世時,皇家學會報告以長達 23 頁的訃聞來讚美他:
他在研究裡觸及到的故種生物,無論是原生動物水螅、軟體動物、甲殼動物、魚類、爬蟲類、野獸和人類等,還有那些他無法觸及到的生物,他都加以闡明,並留下自己的印記。
在這麼多頁面滿滿的成就裡,找不到多餘的空間來提及 BH 的紀錄。
這是我在看完整本書後,最有感觸的一段章節,希望透過這篇短短 (靠邀已經 4500 字了) 的文章,分享這個深埋在科學史上的有趣軼聞,也期待大家都能從這個故事裡得到屬於自己的收穫 ヽ(●´∀`●)ノ。
( 很推薦大家看看這本書歐!裡面還有很多其他有趣的生物學故事等你自己發掘~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