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洞穴內,一種非人類物種刻下了神秘的符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作者:阿什利·斯特里克蘭,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2023 年 6 月 10 日星期六,美國東部時間中午 12:45 更新

位於南非人類祖先故鄉(Cradle of Humankind)的石灰岩洞穴內,科學家的發現正改變對人類進化的理解方式。

這個洞穴系統位於約翰內斯堡西北方約半小時車程的地方,是發現先前未知人類親屬化石的地方。

這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地點,包含了許多人科化石和工具。但是,兩個改變教科書觀點的重大發現卻是偶然發生的。

2008年,九歲的馬修·伯格(Matthew Berger)在追趕狗狗時,不小心跌倒時研究一塊岩石時,意外發現了奧斯特洛皮特克斯·塞迪巴(Australopithecus sediba)的化石,該化石被視為人類歷史上的「遺失的連結」。

2013年,洞穴探險者向研究人員報告,在危險的Rising Star洞穴系統的深處可能有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於是「納萊迪人」(Homo naledi)被添加到人類家族樹上。

如今,這個古老的洞穴又揭示了一些秘密,可能重新改寫我們對於「人類」的理解。

我們是家人

raw-image

一個探險團隊已經發現證據表明,「納萊迪人」(Homo naledi)在現代人類之前至少10萬年就已經埋葬他們的死者並在洞穴壁上刻下符號。

在Rising Star洞穴系統的廣闊深處,發現了「納萊迪人」成年人和兒童的有意識墓葬。

在墓葬上方的岩壁上,團隊還發現了深深刻在堅硬岩石上的符號,包括十字架、類似井號的符號和其他幾何形狀。

這是首次在非人類物種中觀察到此類有意義的行為。由於「納萊迪人」的大腦僅為人類的三分之一大小,科學家對於人類智慧是否真的因為擁有如此大腦而特殊感到質疑。

另外,西班牙的研究人員使用無人機首次觀察到了難以到達的史前洞穴壁畫。

奇妙的生物

受到前美國第一夫人的名字啟發的九隻貓正在幫助科學家測試一種新型貓科避孕方法。這種持久效果的注射劑可以用來控制野貓的過度繁殖問題。

科學家在辛辛那提動物園暨植物園居住的貓群中,對其中一些貓進行了注射試驗,通過分離一種能夠阻止排卵的激素。接受注射的六隻母貓即使與公貓接觸後也沒有懷孕。

然而,這種過程要想普及可能需要幾年時間,所以目前還不能立即向獸醫詢問相關情況。

穿越宇宙

raw-image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凝視著一個距離超過120億光年的星系,探測到有史以來最遙遠的有機分子。

這些複雜分子在地球上的煙霧和煤煙中可以找到,但在太空中,它們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有助於天文學家理解宇宙最早的星系。

如上所示,這個太空觀測所能夠觀測到這個星系(紅色),是因為它與一個較近的前景星系(藍色)幾乎完美對齊,形成了一個"愛因斯坦環"。這些分子呈現橙色。

該望遠鏡還目睹了一個距離2000萬光年的星系中早期恆星的形成。

與此同時,帕克太陽探測器(Parker Solar Probe)飛得足夠接近太陽,可以觀測到太陽風的形成位置和過程,而NASA的Psyche任務計劃將在今年十月發射,前往一顆全金屬小行星。

恐龍蟎!

在猶他州發現的一種以前未知的鴨嘴龍的近親化石,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罕見的視窗,讓我們可以窺見1億年前地球開始變化時生物的生活。

這種草食性恐龍屬於一個稱為鳥腳亞目(ornithopods)的群體,它們在侏羅紀時期(2.01億到1.45億年前)在北美洲非常常見。然而,隨著地球氣溫升高,這些恐龍的數量減少並最終消失。

這種恐龍被命名為Iani smithi,以羅馬神話中的雙面神揚努斯(Janus)致敬,他是過渡的神祇,這一發現顯示出一些物種在空氣溫度升高和海平面變化的情況下成功生存下來,研究人員正試圖解開其成功之謎。

海洋的秘密

raw-image

一支由八個國家的水下考古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在地中海發現了多艘沉船。這些2022年的研究考古發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新聞發布會上進行了分享。

團隊使用水下遙控載具(ROV)探索突尼斯和意大利沿岸的海床。

這些機器人下潛至突尼斯的Skerki Bank,那裡的危險海域有突出的岩石,導致船隻在這裡沉沒已有超過3000年的歷史。

聲納顯示出三艘以前未知的沉船,其中包括一艘古老的商船。團隊還拍攝到了載滿陶瓷器的羅馬沉船的新的高解析度影像。

發現

探索這些迷人的新發現:

- 在哥斯達黎加的一個動物園裡,一隻名叫Coquita的鱷魚多年來一直獨自生活,最近經歷了一次處女生殖,而鱷魚並不是動物王國中唯一能夠使用這種生存策略的生物。

- 在英國,人們發現了數十個古羅馬的鉗子,這顯示了古代文化對無毛和良好修飾的著迷。

- 在渦旋星系中出現了一顆明亮的新超新星,夏威夷的一個望遠鏡捕捉到了這次恢弘的恆星爆炸的令人驚艷的影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amuel的沙龍
90會員
115內容數
除了翻譯各國新聞以外,會將過去演講的一些主題內容放上來。閒暇之餘,分享一些PM心得,歡迎參訪。
Samuel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1/14
哈馬斯與以色列在卡達多哈達成停火協議,首階段將釋放33名人質,為期42天的停火協議將為下一階段全面和平談判鋪路。協議細節包括人質釋放、軍事部署、居民返家、囚犯交換等,但協議執行面臨潛在風險、國內反對聲音及第二階段談判挑戰。協議達成將為加沙地區帶來急需的人道援助,但能否真正實現和平仍有待觀察。
Thumbnail
2025/01/14
哈馬斯與以色列在卡達多哈達成停火協議,首階段將釋放33名人質,為期42天的停火協議將為下一階段全面和平談判鋪路。協議細節包括人質釋放、軍事部署、居民返家、囚犯交換等,但協議執行面臨潛在風險、國內反對聲音及第二階段談判挑戰。協議達成將為加沙地區帶來急需的人道援助,但能否真正實現和平仍有待觀察。
Thumbnail
2025/01/10
臺灣中華電信海底光纜受損事件引發國際關注,疑似中國船隻「順新39號」涉案,凸顯臺灣通訊基礎設施安全及灰色地帶行動的風險。臺灣正積極尋求應對措施,包括強化監控、部署低軌衛星、與國際合作等,以提升網路韌性,並防範未來潛在威脅。
Thumbnail
2025/01/10
臺灣中華電信海底光纜受損事件引發國際關注,疑似中國船隻「順新39號」涉案,凸顯臺灣通訊基礎設施安全及灰色地帶行動的風險。臺灣正積極尋求應對措施,包括強化監控、部署低軌衛星、與國際合作等,以提升網路韌性,並防範未來潛在威脅。
Thumbnail
2025/01/10
洛杉磯山區野火造成嚴重傷亡和破壞,至少10人死亡,數千棟建築物被毀,數十萬人撤離。風勢、無人機幹擾和資源短缺等因素阻礙救援工作。社區設施受損,教育中斷,搶劫威脅增高。一名疑似縱火嫌疑人被捕。居民分享了失去家園的悲痛經歷和感受。南加州空氣品質惡化,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Thumbnail
2025/01/10
洛杉磯山區野火造成嚴重傷亡和破壞,至少10人死亡,數千棟建築物被毀,數十萬人撤離。風勢、無人機幹擾和資源短缺等因素阻礙救援工作。社區設施受損,教育中斷,搶劫威脅增高。一名疑似縱火嫌疑人被捕。居民分享了失去家園的悲痛經歷和感受。南加州空氣品質惡化,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諾姆斯族-里維駕駛著自己的調查型UFO,準備調查一下現在地球人類的文明狀況當作未來行動參考,他將自己與UFO從六次元的光之型態轉化成了三次元的雲型隱蔽型態,並飛到了位於地表蓬萊仙島的嘉明湖上空,準備啟動調查...
Thumbnail
 諾姆斯族-里維駕駛著自己的調查型UFO,準備調查一下現在地球人類的文明狀況當作未來行動參考,他將自己與UFO從六次元的光之型態轉化成了三次元的雲型隱蔽型態,並飛到了位於地表蓬萊仙島的嘉明湖上空,準備啟動調查...
Thumbnail
當初沒有預期到這期的內容會太過於解剖學,所以可能很多人都看不懂我在講什麼,大概看個概念就好。這週六會再上傳平時的科普文章。 先給個無關的恐龍繪圖刷刷眼睛~ (以下正文) 埃及法尤姆窪地發現始新世晚期大型畸齒鬣獸新物種的牙齒化石 埃及的法尤姆窪地(Fayum Depression)出土許多
Thumbnail
當初沒有預期到這期的內容會太過於解剖學,所以可能很多人都看不懂我在講什麼,大概看個概念就好。這週六會再上傳平時的科普文章。 先給個無關的恐龍繪圖刷刷眼睛~ (以下正文) 埃及法尤姆窪地發現始新世晚期大型畸齒鬣獸新物種的牙齒化石 埃及的法尤姆窪地(Fayum Depression)出土許多
Thumbnail
曾經轟動全球的著名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至今都令人記憶猶新,影片以被封存在琥珀中的蚊子為線索展開了一場宏大的幻想,科學家們從蚊子體內提取出它曾叮咬過的恐龍血液DNA,將已滅絕上千萬年的龐然大物復生,成功克隆出恐龍,並建成一個以恐龍為主題的「侏羅紀公園」。
Thumbnail
曾經轟動全球的著名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至今都令人記憶猶新,影片以被封存在琥珀中的蚊子為線索展開了一場宏大的幻想,科學家們從蚊子體內提取出它曾叮咬過的恐龍血液DNA,將已滅絕上千萬年的龐然大物復生,成功克隆出恐龍,並建成一個以恐龍為主題的「侏羅紀公園」。
Thumbnail
白堊紀晚期北半球的勞亞大陸與南半球的岡瓦納大陸在動物組成上出現了明顯的差異。北半球的植食動物以鴨嘴龍科與角龍科為代表的鳥臀目為主,頂級掠食者大多是暴龍科,而南半球的植食動物則多為泰坦巨龍類,頂級掠食者以阿貝力龍科與大盜龍科為主。這被認為是因為兩塊大陸徹底分裂形成海洋屏障阻隔了兩側動物的擴散遷徙所形成
Thumbnail
白堊紀晚期北半球的勞亞大陸與南半球的岡瓦納大陸在動物組成上出現了明顯的差異。北半球的植食動物以鴨嘴龍科與角龍科為代表的鳥臀目為主,頂級掠食者大多是暴龍科,而南半球的植食動物則多為泰坦巨龍類,頂級掠食者以阿貝力龍科與大盜龍科為主。這被認為是因為兩塊大陸徹底分裂形成海洋屏障阻隔了兩側動物的擴散遷徙所形成
Thumbnail
位於南非人類祖先故鄉(Cradle of Humankind)的石灰岩洞穴內,科學家的發現正改變對人類進化的理解方式。 這個洞穴系統位於約翰內斯堡西北方約半小時車程的地方,是發現先前未知人類親屬化石的地方。 這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地點,包含了許多人科化石和工具。但是,兩個改變教科書觀點
Thumbnail
位於南非人類祖先故鄉(Cradle of Humankind)的石灰岩洞穴內,科學家的發現正改變對人類進化的理解方式。 這個洞穴系統位於約翰內斯堡西北方約半小時車程的地方,是發現先前未知人類親屬化石的地方。 這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地點,包含了許多人科化石和工具。但是,兩個改變教科書觀點
Thumbnail
據說是在南極洲的海裡拍到的,巨大的海裡雕像,右下角那小小的是潛水員,右上方後來出現一群魚群,這樣大致可以推敲出巨大雕像的比例。 看起來右邊似乎有另一個雕像,不過那邊太模糊了看不清楚,整個來看太不可思議,可能是遠古文明的遺址吧?! 你的看法呢? 阿喵這週發布最新的影片,討論關於電影跟現實交錯,未來人穿
Thumbnail
據說是在南極洲的海裡拍到的,巨大的海裡雕像,右下角那小小的是潛水員,右上方後來出現一群魚群,這樣大致可以推敲出巨大雕像的比例。 看起來右邊似乎有另一個雕像,不過那邊太模糊了看不清楚,整個來看太不可思議,可能是遠古文明的遺址吧?! 你的看法呢? 阿喵這週發布最新的影片,討論關於電影跟現實交錯,未來人穿
Thumbnail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於海洋,若要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當然是從生命的誕生開始談起,才能從遠古的生命之源一路連接到如今發達的人類文明。 國立科學博物館的常設展分成三大展區──生命科學廳、人類文明廳,以及地球環境廳,另外在博物館對面,也有占地4.5公頃的植物園,藉由不同的面向提供民眾認識自然與科學的途徑。
Thumbnail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於海洋,若要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當然是從生命的誕生開始談起,才能從遠古的生命之源一路連接到如今發達的人類文明。 國立科學博物館的常設展分成三大展區──生命科學廳、人類文明廳,以及地球環境廳,另外在博物館對面,也有占地4.5公頃的植物園,藉由不同的面向提供民眾認識自然與科學的途徑。
Thumbnail
橫跨「環境」「生命」「科技」「多元文化」等議題 【和古人類學家一起來趟時空旅行!解開人類祖先的演化之謎】帶領孩子認識「自己」 ▶人類是從哪裡來的呢?第一個人類是誰? ▶成為人類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Thumbnail
橫跨「環境」「生命」「科技」「多元文化」等議題 【和古人類學家一起來趟時空旅行!解開人類祖先的演化之謎】帶領孩子認識「自己」 ▶人類是從哪裡來的呢?第一個人類是誰? ▶成為人類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Thumbnail
在滅絕數千萬年之後,要怎麼知道恐龍是什麼顏色?跑得多快?習性為何?兩百年前,恐龍化石第一次出現在世人眼前,但當時的人們對於這種滅絕了6600萬年的古生物幾乎一無所知,只能透過現生的爬行動物推測恐龍的樣貌:灰綠的體色、粗糙無毛、動作遲緩。然而,這樣的情況正在逐漸翻轉。四十年來,透過更先進的挖掘技術、更
Thumbnail
在滅絕數千萬年之後,要怎麼知道恐龍是什麼顏色?跑得多快?習性為何?兩百年前,恐龍化石第一次出現在世人眼前,但當時的人們對於這種滅絕了6600萬年的古生物幾乎一無所知,只能透過現生的爬行動物推測恐龍的樣貌:灰綠的體色、粗糙無毛、動作遲緩。然而,這樣的情況正在逐漸翻轉。四十年來,透過更先進的挖掘技術、更
Thumbnail
你有沒有聽過「恐龍是鳥類的祖先」這個說法?遙想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還是小時候看電影《侏儸紀公園》才意外得知的呢 😂 「恐龍是鳥類的祖先」這個假說起初在1868年被提出的時候,其實是備受質疑的
Thumbnail
你有沒有聽過「恐龍是鳥類的祖先」這個說法?遙想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還是小時候看電影《侏儸紀公園》才意外得知的呢 😂 「恐龍是鳥類的祖先」這個假說起初在1868年被提出的時候,其實是備受質疑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