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開篇第一砲!(゚Д゚)σ弌弌弌弌弌弌弌⊃
---------------------------------------------------------
在進入本書主題之前,先來問大家一個問題:
點狀圖、折線圖、柱狀圖、堆疊直條圖、橫條圖、圓餅圖
哪一個是資料視覺化的大地雷( ˘•ω•˘ )?
做簡報是21世紀職場裡必備的技能之一,會使用PowerPoint基本上已經是所有上班族的被動技能,相信大家都有過那種用充滿血絲的眼睛、盯著投影片徹夜鏖戰的經驗。
多數人都會做簡報,但鮮少有人能真正做出「好」簡報:那種一目了然、簡潔明白、乾淨俐落、神清氣爽卻又提供明確資訊,令人印象深刻的投影片。
經過幾年的學習與磨練,新手也都能漸漸掌握幾個訣竅,包括不要把投影片當提詞機、以圖片代替冗長的解說文字、保持適當留白、避免背景過於喧鬧等。
但關於資料視覺化—將冰冷的數字資料,提煉出精華卻又不失細節的呈現給觀眾—大部分的人都沒有掌握到核心關鍵,只是敷衍地將數據丟給Excel作圖後,隨便寫個文字註釋便放上投影片。
這種近乎「生資料Raw data」的圖像只是徒勞增加觀眾的認知負荷,還不如你乾脆直接講結論來的乾脆,省去觀眾因為你的圖表而恍神的時間。
作者柯爾(Cole)曾任職於銀行股本分析師與Google人力分析總監,與資料為伍的工作型態讓她培養出一套資料視覺化的獨特天賦。
本書言簡意賅的說明了資料視覺化的訣竅、菜雞常犯的錯誤,並透過實際改造案例,帶讀者一步步理解正確的資料視覺化過程,完讀後絕對不會再產出沒有營養的垃圾圖表。
由於本書有大篇幅的內容是實例示範,很難用一個小段落去呈現重點,建議有興趣的讀者親自閱讀,體驗一下爛圖表「浴火重生」的過程(`・ω・´)。
最後就簡單分享一下整本書裡令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個概念改造。
前注意特徵
每一張圖表被放進投影片的圖表,勢必隱含了某個比較結論。
(否則你何必把它放進ppt裡(`3´))
此時,我們便會透過一些編輯設計,將此重點「自動地」投射到觀眾的視野中,毫不費力的接收到刻意凸顯的訊息。
這就是「前注意特徵」,讓聽眾達到一目了然境界的關鍵。
按作者說明,前注意特徵有兩整策略:
一是用力凸顯重點,協助指引聽眾的瞬間注意力;
二是創造視覺階層,讓聽眾按照你希望的順序瀏覽資訊內容。
大部分的ppt圖表,仍停留在第一個策略:文字的放大、斜體、深色強調、添加標記、加上邊框等。
凸顯重點顯然對大家都不陌生,都拼命的想把這些重點塞到觀眾眼前。
不過,對觀眾來說,徒有重點而缺乏脈絡,也是枉然。
就像在夜空中找到北極星,但卻身處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沒有其他標的作方向參考,只能望著星光發愁。
圖表的重點,要能結合整體的資訊背景,才能凸顯出價值。
此時,第二個策略便可派上用場:利用視覺階層,在觀眾掃視到重點後,繼續一步步的依照你鋪陳的脈絡,讀懂圖表的資訊,並與最初的重點印象結合。
這裡考驗的是圖表製作者「弱化」視覺刺激的功力:將圖表裡次一級的資訊作層次淡化處理,呈現階梯式的閱讀順序。
用文字講感覺有點玄,簡單舉個書裡最常見的例子:作者大部分的圖表都不會用黑色作XY軸及上面的數字刻度,而是使用淺灰色處理,減少黑色(較強的)視覺刺激,除了減少視覺疲勞,黑色還可以更近一步作為「次重點」的標示,達到階層脈絡的效果。
簡單掌握這個原則,相信你的圖表功力將會提升好幾個檔次!
✧*。٩(ˊᗜˋ*)و✧*。
回到開頭的問題,思考的重點,在於視覺資料化的目的:讓觀眾能在一眼瞬間看出數量差異。
點狀圖、折線圖、柱狀圖、堆疊直條圖、橫條圖,都是在"一維"的層級上作數量比較,高低長短,一目了然;
而圓餅圖則是透過"二維"(面積)來呈現數量多寡,當比較指標只有兩個時,還能簡單看出大小差別,然而一但比較指標增加,就不太能快速判別個指標間的數量差異了。
有些人可能認為圓餅圖適合呈現整體比例,但其實堆疊柱狀圖也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沒有非圓餅圖不可。
當然,二維的圖表都不建議使用,三維的圖表就更不用說了……除了炫耀你的繪圖軟體很潮以外,對觀眾來說一點幫助都沒有。
如你非要用不可,那就耗子尾汁吧!(/‵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