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演化(三)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上次我們聊到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創造出當今地球上肉眼可見的生物基礎,但主要都還是以海洋生命為主,本週開始探討生命是如何從海洋登上陸地。

奧陶紀生命

海洋

生物起源於海洋,首次全球規模的海洋動物多樣性的爆發性輻射事件是發生在古生代(Palaeozoic Era)之初。然而,期間(該演化事件)的複雜性直到最近才日趨明朗。這一多樣化事件可以大致分為兩個主要部分:寒武紀大爆發和奧陶紀大輻射。相對而言,寒武紀大爆發和文德紀生命演化的「前奏」都以「門」和「綱」級別的基本體型構制(body plans)的起源和初步多樣化為特徵;而奧陶紀輻射則集中表現為較低級別分類單元發生前所未有的指數級劇增。在奧陶紀,全球海洋動物的科和屬級的豐度在寒武紀的基礎上增加了3到4倍。而且,整個海洋動物群的組成也出現了根本性的變革:隨著時間的推移,面對此後將主導古生代的有鉸類腕足動物(articulate brachiopods)、窄唇綱的苔蘚蟲(stenolaemate bryozoans)、有柄棘皮類(stalked crinoids)和其它類群的興起,三葉蟲和其他典型的寒武紀動物群的代表逐漸式微。而諸如腹足類(gastropods)、雙殼類(bivalves)以及一些將在後古生代(post-Palaeozoic)統治海底的類群也在奧陶紀經歷了相當可觀的多樣化。
此次輻射對整個底棲海洋生態學方面的影響也是巨大的。生活模式(mode of life)的研究表明:經歷了生物大輻射之後,奧陶紀海洋生物的生活模式增加到30種,在寒武紀的基礎上增長了超過50%。而且奧陶紀是「非移動」類生物(例如底棲固著的生物)和濾食性生物(諸如腕足類、筆石和苔蘚蟲等等)多樣性快速增長的時期。疑源類(acritarch,一般認為是浮游植物)此時多樣性的迅速增長,意味著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食物鏈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食物網也較之前進一步複雜化,底棲礦化動物的生物量(biomass)也較寒武紀獲得了顯著增長。隨著有柄棘皮類(例如海百合)的快速興起,硬質基底也逐漸在奧陶紀淺海變得普遍,這正是寒武紀開始的底質革命的繼續,也為硬質基底群落的繁榮發展奠定了條件。
礁生態系統從微生物礁(microbial reefs)向動物礁(metazoan–dominated reefs)轉變也是奧陶紀大輻射的其中一個重要特徵。早寒武世末古杯礁滅絕之後,微生物幾乎一直統治著礁系統,除了個別的石海綿礁(lithistid sponge-bearing reefs)以外,動物礁在隨後的中晚寒武世海洋中一直鮮有報導。直到進入早奧陶世,諸如苔蘚蟲礁(bryozoan reefs)和海綿礁(lithistid sponge–Calathium reefs)才開始興起。隨著大規模動物輻射事件的發生,自中奧陶世以來,動物(特別是珊瑚和層孔海綿)在礁生態系統中的作用也變得更加顯著。同時,在生態學上,能與現代珊瑚礁類比的礁系統也在淺水的碳酸鹽環境中漸漸變得普遍,而且這些生物礁類型一直延續並在隨後的志留紀和泥盆紀時期仍非常繁盛。

陸地

綠藻在寒武紀晚期和奧陶紀很常見。陸生植物可能是從綠藻進化而來的,最初以微小的非維管植物形式出現。在最上層的奧陶系沉積物中發現了來自陸生植物的孢子化石。
植物登上陸地
最早的陸地真菌可能屬於球囊霉目(Glomerales),通過菌根共生可使植物在陸地上的擴張中起著重要作用,使植物細胞可利用礦物質養分。在威斯康辛州發現了這種真菌的菌絲和孢子化石,其地層年代大約為4.6億年前,當時的陸生植物群只有非維管植物。

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

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英語:Ordovician–Silurian extinction event),也稱奧陶紀大滅絕(英語:Ordovician extinction),在地球歷史上五次大規模滅絕事件中名列第二,發生在4.45億年前,其間約有85%的物種滅絕。根據化石資料研究,此時腕足動物門、苔蘚動物門、頭足類、三葉蟲類、筆石類、珊瑚、濾食型浮游生物等生物大量減少。
關於此次滅絕事件的原因有多種說法,得到普遍認同的是奧陶紀末期發生了冰期,海水溫度迅速下降了5度左右,從而導致了生物滅絕事件,而當時的火山頻繁噴發是溫度下降的原因之一。當時可能有一顆10公里到12公里大小的天體撞擊了地球,其威力相當於100億顆廣島原子彈爆炸,巨大塵煙包裹了地球,地球進入早古生代大冰期(冰河期),許多無脊椎動物不能適應環境而滅絕。
根據2005年由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及堪薩斯大學的科學家作出之共同研究結果,指出地球於4億4500萬年前的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有可能是一顆極超新星釋出的伽馬射線暴引起的,其過程持續了十秒,並摧毀了地球一半的臭氧層,使得太陽釋出的紫外線襲擊地球,導致地面及近海面的大量生物死亡,從而破壞食物鏈。
截至奧陶紀結束為止,雖然生命主要還是於海洋中,但綠藻已經嘗試登上陸地,逐漸演化成苔癬植物,而動物登上陸地要等到志留紀甚至泥盆紀,我們之後再來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2會員
156內容數
透過經濟、科學、歷史發展的相互結合 ,以新角度詮釋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發生事情的真正原因,因為傳統的學科分科有其限制在,但真實的世界卻是相互影響且混雜的,全方位的看事情才能了解全貌而不失偏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illiam Lio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上週我們聊到冰河時期促成複雜生命的產生,本篇文章將從前寒武紀末期的埃迪卡拉紀最初的複雜生命說起。 埃迪卡拉生物群 埃迪卡拉生物群(英語:Ediacaran biota)又稱艾迪卡拉生物群,是一群神秘的盤狀、管狀、葉狀或袋狀生物,生活在前寒武紀末期的埃迪卡拉紀(5億8000萬年前-5億4200萬年前)
上次我們講到地球生命是如何起源以及最原始簡單的生命發展歷程,而我們所熟知的多細胞且肉眼可見的生物在地球四十多億年的歷史裡只是最近六至八億年的事,其餘時間地球上的生命都只有單細胞的原和生物與簡單原生生物,最多海中有一些中大型的藻類,那複雜生命是如何演化出來的呢? 光合作用最地球生命的影響地球就像其他行
生命起源學說 自然發生論,或者說生命起源,指的是自然歷程中無生命物質如何演變為有機分子乃至生命的學說。目前普遍接受的假設是,地球上從非生物到生物的過渡不是一個單一的事件,而是一個前進演化的過程(即一個複雜性逐漸增加的過程),其中涉及到宜居星球的形成、有機分子的前生物合成、可自我複製、自組裝、自催化的
上週我們聊到氣候變遷的議題,談到二氧化碳與氣溫的因果關係,一個會有讀者好奇說氣候學界為何鮮有提出另類聲音的人?學術界不是一個獨立於世俗以外清幽殿堂嗎?但真實的學術界真是如此嗎?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議題。 研究也是需要人力物力的 科學工程方面的研究,儀器設備購買與維護所需要的開銷對常人而言根本就是天文
氣候變遷的議題,一直以來都是氣候學家研究的重點,有鑑於近幾十年來地球溫度逐漸上升,且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隨之增加,便產生出當代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之氣候變遷理論,在理論上也看似很有道理,本週就來聊聊這個議題。 從氣溫與二氧化碳的關係看 下圖是近八十萬年以來氣溫與二氧化碳的關係圖,紅色是氣溫,藍色為
地球上的生命各式各樣,有動物、植物與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但光是脊椎動物就有數萬種,更不用說數量更為龐大的無脊椎動物、植物與微生物,那這些數量龐大的地球生物該如何分類呢,下面篇幅詳細敘述之: 生物分類學 生物分類學(英語:biotaxonomy)簡稱分類學(taxonomy),是關於生物個體的鑑定(i
上週我們聊到冰河時期促成複雜生命的產生,本篇文章將從前寒武紀末期的埃迪卡拉紀最初的複雜生命說起。 埃迪卡拉生物群 埃迪卡拉生物群(英語:Ediacaran biota)又稱艾迪卡拉生物群,是一群神秘的盤狀、管狀、葉狀或袋狀生物,生活在前寒武紀末期的埃迪卡拉紀(5億8000萬年前-5億4200萬年前)
上次我們講到地球生命是如何起源以及最原始簡單的生命發展歷程,而我們所熟知的多細胞且肉眼可見的生物在地球四十多億年的歷史裡只是最近六至八億年的事,其餘時間地球上的生命都只有單細胞的原和生物與簡單原生生物,最多海中有一些中大型的藻類,那複雜生命是如何演化出來的呢? 光合作用最地球生命的影響地球就像其他行
生命起源學說 自然發生論,或者說生命起源,指的是自然歷程中無生命物質如何演變為有機分子乃至生命的學說。目前普遍接受的假設是,地球上從非生物到生物的過渡不是一個單一的事件,而是一個前進演化的過程(即一個複雜性逐漸增加的過程),其中涉及到宜居星球的形成、有機分子的前生物合成、可自我複製、自組裝、自催化的
上週我們聊到氣候變遷的議題,談到二氧化碳與氣溫的因果關係,一個會有讀者好奇說氣候學界為何鮮有提出另類聲音的人?學術界不是一個獨立於世俗以外清幽殿堂嗎?但真實的學術界真是如此嗎?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議題。 研究也是需要人力物力的 科學工程方面的研究,儀器設備購買與維護所需要的開銷對常人而言根本就是天文
氣候變遷的議題,一直以來都是氣候學家研究的重點,有鑑於近幾十年來地球溫度逐漸上升,且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隨之增加,便產生出當代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之氣候變遷理論,在理論上也看似很有道理,本週就來聊聊這個議題。 從氣溫與二氧化碳的關係看 下圖是近八十萬年以來氣溫與二氧化碳的關係圖,紅色是氣溫,藍色為
地球上的生命各式各樣,有動物、植物與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但光是脊椎動物就有數萬種,更不用說數量更為龐大的無脊椎動物、植物與微生物,那這些數量龐大的地球生物該如何分類呢,下面篇幅詳細敘述之: 生物分類學 生物分類學(英語:biotaxonomy)簡稱分類學(taxonomy),是關於生物個體的鑑定(i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孕育一個生命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Thumbnail
生命的始端,就從母體孕育開始,人身得來不易,應當格外珍惜! 人,究竟從哪裡來? 以演化論而言,人起源於類人猿,從靈長類經過漫長的演化過程,慢慢的進化成人。 以創造論而言,人來
Thumbnail
很多人也許都曾經問過他們自己 : 「究竟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或者「何謂生命的意義 ? 」或者「生命有什麼意義 ?」等等諸如此類的關於生命意義的問題,然而,實際上,卻鮮少人真的得到一個確切的、合乎自然邏輯的、合乎真實的、真正的答案,意即「生命的意義即在於發展意識演化的道路。」
Thumbnail
任何物體,都有其起伏與變化。依著這種「特性」或「物理性質」,產生相應的生命週期與律動。當你在忙碌中,這種特性,就被外在的環境,所掩蓋了,你漸漸失去「對自己的認識」.... 空有的軀殼與皮囊,卻對它異常陌生與無視!
Thumbnail
現代人的忙綠、疲憊、情緒、壓力,是揭示著生命傾斜的寓意。當生活無法調和,或者更簡單的說:「你就像一顆陀螺一樣,轉呀、轉呀、轉轉轉,無法停下來,好好思考人生的時候,就是生命正在失衡的時刻....」生命的傾斜與失衡,讓你拼命地,想抓住什麼。不管是一個人、一個東西,或是一個醒目的標的,都讓你陷入瘋狂的絕境
Thumbnail
當生命走向了盡頭,可曾想過有什麼方法可以遺愛人間,讓生命得以延續精彩?不論是重病的孩子們,還是有著美好青春的學生們,甚至是慈祥的爺爺奶奶們,他們都渴望能精彩的活下去,器官捐贈或許是他們唯一的希望了。
  生命的翻轉理由何其多 生活中,最可怕的事莫過於困在自己打造出來的圈圈裏!一層一層的剝開,以為快到底了,卻發現,每一層裡又夾雜著數層,只是,它更加薄透,會讓人不經易的忽略它,可是,它卻是關鍵中的關鍵
Thumbnail
這篇長文是我的寫作起點,原是父親過世後一年寫下的心情與記錄,從憂鬱症、帕金森氏症、失智到臨終,後來才公開發表,並幸獲幾個媒體網站的轉載。2018年父親節當天,換日線於LINE Today刊出後回應踴躍,這些迴響讓我感動鼓舞,很欣慰這段故事真的直入人心,同時對許多同病家屬有所慰藉與參考價值。
Thumbnail
我們無法靠關起門來沈思「發明」我們自己的生命意義,我們只能從與周遭環境的互動,在世俗的工作和人際關係中去「發現」生命的意義。
我很少遇到一本書要讀那麼久的。好幾次拿起翻閱,卻無法竟讀。並不是不好看,而是不忍面對,無以為繼。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孕育一個生命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Thumbnail
生命的始端,就從母體孕育開始,人身得來不易,應當格外珍惜! 人,究竟從哪裡來? 以演化論而言,人起源於類人猿,從靈長類經過漫長的演化過程,慢慢的進化成人。 以創造論而言,人來
Thumbnail
很多人也許都曾經問過他們自己 : 「究竟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或者「何謂生命的意義 ? 」或者「生命有什麼意義 ?」等等諸如此類的關於生命意義的問題,然而,實際上,卻鮮少人真的得到一個確切的、合乎自然邏輯的、合乎真實的、真正的答案,意即「生命的意義即在於發展意識演化的道路。」
Thumbnail
任何物體,都有其起伏與變化。依著這種「特性」或「物理性質」,產生相應的生命週期與律動。當你在忙碌中,這種特性,就被外在的環境,所掩蓋了,你漸漸失去「對自己的認識」.... 空有的軀殼與皮囊,卻對它異常陌生與無視!
Thumbnail
現代人的忙綠、疲憊、情緒、壓力,是揭示著生命傾斜的寓意。當生活無法調和,或者更簡單的說:「你就像一顆陀螺一樣,轉呀、轉呀、轉轉轉,無法停下來,好好思考人生的時候,就是生命正在失衡的時刻....」生命的傾斜與失衡,讓你拼命地,想抓住什麼。不管是一個人、一個東西,或是一個醒目的標的,都讓你陷入瘋狂的絕境
Thumbnail
當生命走向了盡頭,可曾想過有什麼方法可以遺愛人間,讓生命得以延續精彩?不論是重病的孩子們,還是有著美好青春的學生們,甚至是慈祥的爺爺奶奶們,他們都渴望能精彩的活下去,器官捐贈或許是他們唯一的希望了。
  生命的翻轉理由何其多 生活中,最可怕的事莫過於困在自己打造出來的圈圈裏!一層一層的剝開,以為快到底了,卻發現,每一層裡又夾雜著數層,只是,它更加薄透,會讓人不經易的忽略它,可是,它卻是關鍵中的關鍵
Thumbnail
這篇長文是我的寫作起點,原是父親過世後一年寫下的心情與記錄,從憂鬱症、帕金森氏症、失智到臨終,後來才公開發表,並幸獲幾個媒體網站的轉載。2018年父親節當天,換日線於LINE Today刊出後回應踴躍,這些迴響讓我感動鼓舞,很欣慰這段故事真的直入人心,同時對許多同病家屬有所慰藉與參考價值。
Thumbnail
我們無法靠關起門來沈思「發明」我們自己的生命意義,我們只能從與周遭環境的互動,在世俗的工作和人際關係中去「發現」生命的意義。
我很少遇到一本書要讀那麼久的。好幾次拿起翻閱,卻無法竟讀。並不是不好看,而是不忍面對,無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