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慢行博物島】播下科學知識的種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人與自然互相依存,才有文化與科學的不斷演進。
坐落於台中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對我來說,或許這麼形容是比較貼切的──它似是存在於我的記憶當中的一個場館。為什麼這麼說呢?我想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大人們常常說著某某地方在你小的時候有帶你去過,但你一點印象也沒有的情況吧!科博館於我而言,便恰恰是這樣一個小時候去過,然後在接下來的年歲中,都未再拜訪過的地方。
走在通往科博館的館前路上,踩過生命演化史步道,抵達博物館大門時,我總有種似曾相識,卻又不知哪裡有些古怪的奇異感覺,彷彿該對久未見面的老朋友說聲好久不見,但又怕是自己認錯了人似的。而這層疑惑,在我實際踏進館內,驗票入場後升到了最高點。
直到我看到了那巨大的、科博館必打卡之一的猛瑪象骨骼以後,我才恍然大悟自己的疑惑感從何而來──原來是我淺意識中將士林科教館的大廳模樣與科博館大廳重疊,才產生了這有些荒誕的誤會。想來,作為科學知識的初步教育場域,不論是士林科教館,或是台中科博館,都會在尚且年少的學子記憶裡留下些許痕跡。
疑惑得到釋懷,便開始重新認識科博館的旅途吧!
猛瑪象骨骼。
生命初始是一切的起源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於海洋,若要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當然是從生命的誕生開始談起,才能從遠古的生命之源一路連接到如今發達的人類文明。
生命科學廳以大自然的奧秘為主題,總計分成九個展區,藉由各種生動的圖像、聲音與等比例模型,從微小的單細胞生物、首批登上陸地的動物們、巨大的蕨類到為人所熟悉的恐龍,讓觀眾們可以毫無負擔的將這億萬年的生命演化史在趣味當中盡數吸收。
恐龍展區。
「恐龍時代」展區約莫是科博館內最具知名度的展區了吧!這裡不只展出在地上跑的恐龍,抬起頭也能看到遠古時代的空中霸者。這些栩栩如生的大小恐龍模型們甚至會動起來、發出吼叫聲,更不要說那對逢年過節就會被管員們換裝的科博館最佳代言人暴龍母子,在在都表現出極好的寓教於樂效果。
我參觀那天是平日,正好有幾所國中小在科博館進行校外教學,有的有老師帶著導覽,有的則讓學生自由活動,恐龍們是最多學生駐足,也是停留最久的地方。或許恐龍就是有種獨特的魅力吧!才能這樣不論幾歲的參觀者,都對牠們保有興趣,就連我這樣一個並不怎麼對恐龍有感覺的人,也在這兒待了好一會,細細看過每一種恐龍後才登上通往二樓的階梯。
生老病死,是人們生命中的永恆命題
二樓開始,觀眾正式揮別恐龍稱霸海陸的時代,進入哺乳動物開始繁衍昌盛的世紀。藉由圖片與文字的說明,以及各種模型與模擬圖、互動小遊戲,我們看著哺乳動物與史前人類們如何在恐龍大滅絕後的地球上努力生存、繁衍與演化。這裡也展示了一個巨大的猛瑪象顱骨,人類站在它旁邊也顯得渺小,讓人不禁想像起來在那個冰封大地、生存艱難的冰河時代,史前人類如何與這些巨大兇猛的野獸搏鬥,爭取生機。
猛瑪象的顱骨。
從史前走到現代,億萬年的無數足跡只需要幾十分鐘便覽閱完全。生命科學廳的最後一個展區,回轉到人類自身的身體機制,剖析生老病死與身體變化的關係,以及如何促進人類的醫學科技與文化發展。
一個新生命的孕育,從胚胎成長為完整個體,直到脫離母體、長大成人的這數十年光陰,必然會受到外來的威脅──受傷、生病等一次又一次的侵擾,這些侵擾一方面增強人體對環境的適應性,一方面卻也可能慢慢削弱人體對環境的耐受度。而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老化更是不可逆的必然過程,當身體機能開始下降,就會變得越來越脆弱,直到承受不住而邁向生命的共同終點:死亡。
死亡不可避,每個民族的文化對於死亡的應對方式也各不相同。在認識玩自己的身體以後,觀眾便踏入一個圓形的展區,正中央擺放著木乃伊與棺槨,展廳兩側則以展示文物,或是播放影片的方式,介紹不同宗教民俗的葬儀,讓我們看見不同的生死觀。
木乃伊與其棺槨。
每個文化都是各個民族的美好果實
離開生命科學廳後,我從二樓的外側走廊走到另一棟展示廳──人類文化廳。二樓的展示區分成三個部分:漢人的心靈生活、古代人說故事,以及臺灣南島語族。踏進頂端懸掛廟宇屋頂裝飾的偌大空間,看著大廳另一端彷若有神像坐鎮的布置,卻又偏生沒有半根柱子撐住這巨大的屋簷,讓我升起一股自己一腳踩進了信仰以及神靈編織而成的既實又虛的世界。
展廳的左側以圖文解說中國道教信仰形成的來龍去脈,中間與右側則展出許多陪葬陶偶、神像,以及科儀用具,將我們熟悉卻又帶著些許陌生的信仰物件陳列展示。這一排排的神像有的斑駁,有些鮮豔,祂們端坐在展櫃當中,隔著一層玻璃,雖然已無人敬拜,卻也以另一種方式看顧芸芸眾生。
人類文化廳-漢人的心靈生活展區大廳布置的猶如一間大廟。
道教信仰相關展示。
二樓的另一個展廳展出的是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達悟族的拼板舟、排灣族的石板屋,以及幾個聚落的分布模型,將臺灣原住民的文化特色以概括的方式展示,屬於讓觀眾可以很快就能初步認識原民文化的展區。
沿著依傍兩層樓高的水運儀象臺旁的樓梯回到一樓,這裡展示的是中國的科學技術、醫藥,以及農業生態。這一展區的展示以模型為主,科學與技術的展廳整齊地擺放了大大小小的科技成品,從為人熟知的指南車,到織布機、地動儀、樓房橋樑、船隻,每一個都顯示了古代中國的科技應用與創造力。
簡儀模型,是元代郭守敬簡化複雜的渾儀而成的天文觀測儀器。
中國醫藥主題的展廳,除了入口處的中藥鋪設置場景外,繞到店鋪後方也能看到模擬整理藥材的場景,將傳統中藥行的營生呈現在觀眾眼前。展廳中也展出許多中藥材、畫有人體經絡圖的銅人像,以及標示了狗、牛的經絡穴道的動物像,與數本中醫學中的經典醫書,讓觀眾可以一窺中醫的神秘面紗。
最後來到位於地下一樓的大洋洲展區,這裡展示了許多大洋洲民族獨特風格的面具、樂器,以及賴以維生的工具。在浪淘之下,這些居住在遙遠他方的人們即使與臺灣原住民同為南島語系的族群,彼此的文化如此不同,但都帶有自己特殊的美感與傳承。或許有人會覺得這一展區的展示主題有些跳脫主軸,不過人類族群在經過這多年下來的變遷以後,逐漸形成十分多元的文化群體,不也正是世界美麗的一部分嗎?
大洋洲民族的面具。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展示內容十分豐富,空間也非常大,我就算從開館開始一直參觀到即將閉館的時候,也只能細細看完兩個主題展廳,地球環境廳只能快速瀏覽而過,對面占地4.5公頃的植物園更是連門都沒踏進去。
雖然沒能一次將整個科博館參觀完畢有點可惜,但這未嘗不是下一次再訪的理由呢?我已經在期待下一次在偌大植物園中散步的參觀行程了!
喜歡我的文章的話,歡迎按個愛心、追蹤、分享,或是小額贊助支持,也可以到我的首頁去看看其他文章,追蹤一下其他專題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一場電影,一齣戲,一本書,一段旅程 在場景與景色的變換,在人物角色的情感中流連,在紙頁的字裡行間, 透過五官感受他們的故事,感情與生命脈動,最後彙整成我流感受的小小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上一次來大溪,是2015年木博壹號館剛開館的時候。 不怎麼大的木造日式建築,踏入屋內仍能感受到日式建築獨有的一種寧靜氛圍,志工姊姊很熱情地向我們介紹壹號館,也告訴我們木博還有好幾棟正在整修,之後會陸陸續續開館。 當時,我想著等其他場館整修好了再來,卻沒想到,等我再訪大溪,已經是七年後了。
【慢行博物島】是記錄我從台北出發,途經桃園、台中、鹿港、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花蓮、宜蘭,這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所參觀的景點,吃到的食物以及住宿地的旅行紀錄,但不會像是寫日記一般與大家分享我的每天行程,而是以「場館分享」的方式與大家分享這趟旅程。
1919年,新芳春茶行創辦人王連河買下位於大稻埕的茶行現址,1934年茶行落成,便在這裡經營起包種茶生意。茶行店面於2004年停止租借,正式結束製茶事業,在多年沉寂之後,才在2018年進行整修,2019年重新開幕,以另外一個樣貌與大眾見面。
一百年前的今天,由台灣菁英仕紳籌組的台灣文化協會在靜修高等女學校成立,在新舊文化更替的時代背景下,開啟了台灣歷史上思想最奔放多元的文化啟蒙黃金年代。而一百年後的現在,時空更迭,在疫情仍舊蔓延的情況下,人們被迫改變原本的習慣,創造並適應新的生活模式,又是一次新舊交替的時期來臨。
屹立在迪化街超過百年的中藥鋪,不只乘載大稻埕過往的時光荏苒,也囊括了這塊土地從前至今那充滿活力的生活脈動。
上一次來大溪,是2015年木博壹號館剛開館的時候。 不怎麼大的木造日式建築,踏入屋內仍能感受到日式建築獨有的一種寧靜氛圍,志工姊姊很熱情地向我們介紹壹號館,也告訴我們木博還有好幾棟正在整修,之後會陸陸續續開館。 當時,我想著等其他場館整修好了再來,卻沒想到,等我再訪大溪,已經是七年後了。
【慢行博物島】是記錄我從台北出發,途經桃園、台中、鹿港、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花蓮、宜蘭,這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所參觀的景點,吃到的食物以及住宿地的旅行紀錄,但不會像是寫日記一般與大家分享我的每天行程,而是以「場館分享」的方式與大家分享這趟旅程。
1919年,新芳春茶行創辦人王連河買下位於大稻埕的茶行現址,1934年茶行落成,便在這裡經營起包種茶生意。茶行店面於2004年停止租借,正式結束製茶事業,在多年沉寂之後,才在2018年進行整修,2019年重新開幕,以另外一個樣貌與大眾見面。
一百年前的今天,由台灣菁英仕紳籌組的台灣文化協會在靜修高等女學校成立,在新舊文化更替的時代背景下,開啟了台灣歷史上思想最奔放多元的文化啟蒙黃金年代。而一百年後的現在,時空更迭,在疫情仍舊蔓延的情況下,人們被迫改變原本的習慣,創造並適應新的生活模式,又是一次新舊交替的時期來臨。
屹立在迪化街超過百年的中藥鋪,不只乘載大稻埕過往的時光荏苒,也囊括了這塊土地從前至今那充滿活力的生活脈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英國的各地散落著一種巨獸的化石,牠們體型龐大,超乎當時人們的想像,在過去都被人們相傳為巨人、大象,或是神話裡怪獸的骨骸 在英國的各地散落著一種巨獸的化石,牠們體型龐大,超乎當時人們的想像,在過去都被人們相傳為巨人、大象,或是神話裡怪獸的骨骸,後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化石碎片
Thumbnail
上個周末去台北玩三天兩夜,前兩天先跑其它行程,等到周一人比較少的時候,才來看展,這種展覽就是要人少才能好好看、慢慢逛。 「怪獸與大自然的奇幻世界」,展出期間為2024年7月4日到10月13日。
Thumbnail
喜歡恐龍&侏羅紀公園的鐵粉們看過來~東京國立博物館宣布將於9月27、28日兩天晚上舉辦「#恐龍大夜行」活動...
Thumbnail
邁向生命的圓滿(象山慶24.6.1) 生命的由來—造物主、進化論,或其他?    生命的起源,是現代科學、哲學、神學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歷史上對這問題也有多種假說,如神靈創造說、自然發生說、化學起源說、天外飛來說;但都是以地球生物為對象,且偏於物質的來源,忽略了生命的內在主體:
Thumbnail
每一間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風格~丹麥的進化博物館有特別的燈光和展場設計....
Thumbnail
❗折扣優惠 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門票 📌生命科學廳以大自然的奧祕為總主題,利用13個展示區分別呈現大自然的現象及演化的動態 📌在人類文化廳見識到前人的智慧發明,也能體認到人類文化的變遷歷程 📌地球環境廳包括微觀世界、芸芸眾生、臺灣自然生態及青藏高原遠距天文觀測展示等主題 ⬇️完
Thumbnail
票價只需要30元就可以看到本館跟古生物館,不過因為閉館時間是5點,時間太短,所以我們先選擇古生物館來看,古生物館前身是土地銀行的總行,1991年為三級古蹟,1997年變更為臺北市市定古蹟,2005年臺灣博物館系統計畫成案,土地銀行與臺灣博物館合作,由臺博館負責古蹟修復及後續營運管理,定位為自然史及金
Thumbnail
從進化論的觀點來看,生命的演化應該是由簡而繁,由少而多,漸次地佈滿地球的舞台。但是地質紀錄卻告訴我們不是這麼一回事。大約在五億四千四百萬年前,地質學上的寒武紀年代,它的地質紀錄顯示,在短暫的幾百萬年到仟萬年間,所有的動物門全數出現,動命生命由單調乏味瞬間轉變為多樣與燦爛,地球舞台上搖曳著各式各樣的動
Thumbnail
古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多以恐龍為主,其骨骼結構也是化石的重要研究對象。因此我對獸腳亞目恐龍的顱骨做了粗淺的整理。大家大致認識牠們的顱骨結構後,往後提到哪種骨骼,也比較容易吸收相關的資訊。
Thumbnail
2024•龍年來到~ 暢談文化•科博書屋 結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龍年尋龍趣」活動,推出恐龍主題選書特展―― 從暢談文化的出版物中挑選出《穿越地球46億年》地球歷史系列和《世界の博物館》系列,呈現中生代恐龍緣起緣滅的精采歷程,以及世界多個恐龍化石博物館。連貫古往今來,為讀者帶來更寬闊深邃的恐龍世界。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英國的各地散落著一種巨獸的化石,牠們體型龐大,超乎當時人們的想像,在過去都被人們相傳為巨人、大象,或是神話裡怪獸的骨骸 在英國的各地散落著一種巨獸的化石,牠們體型龐大,超乎當時人們的想像,在過去都被人們相傳為巨人、大象,或是神話裡怪獸的骨骸,後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化石碎片
Thumbnail
上個周末去台北玩三天兩夜,前兩天先跑其它行程,等到周一人比較少的時候,才來看展,這種展覽就是要人少才能好好看、慢慢逛。 「怪獸與大自然的奇幻世界」,展出期間為2024年7月4日到10月13日。
Thumbnail
喜歡恐龍&侏羅紀公園的鐵粉們看過來~東京國立博物館宣布將於9月27、28日兩天晚上舉辦「#恐龍大夜行」活動...
Thumbnail
邁向生命的圓滿(象山慶24.6.1) 生命的由來—造物主、進化論,或其他?    生命的起源,是現代科學、哲學、神學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歷史上對這問題也有多種假說,如神靈創造說、自然發生說、化學起源說、天外飛來說;但都是以地球生物為對象,且偏於物質的來源,忽略了生命的內在主體:
Thumbnail
每一間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風格~丹麥的進化博物館有特別的燈光和展場設計....
Thumbnail
❗折扣優惠 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門票 📌生命科學廳以大自然的奧祕為總主題,利用13個展示區分別呈現大自然的現象及演化的動態 📌在人類文化廳見識到前人的智慧發明,也能體認到人類文化的變遷歷程 📌地球環境廳包括微觀世界、芸芸眾生、臺灣自然生態及青藏高原遠距天文觀測展示等主題 ⬇️完
Thumbnail
票價只需要30元就可以看到本館跟古生物館,不過因為閉館時間是5點,時間太短,所以我們先選擇古生物館來看,古生物館前身是土地銀行的總行,1991年為三級古蹟,1997年變更為臺北市市定古蹟,2005年臺灣博物館系統計畫成案,土地銀行與臺灣博物館合作,由臺博館負責古蹟修復及後續營運管理,定位為自然史及金
Thumbnail
從進化論的觀點來看,生命的演化應該是由簡而繁,由少而多,漸次地佈滿地球的舞台。但是地質紀錄卻告訴我們不是這麼一回事。大約在五億四千四百萬年前,地質學上的寒武紀年代,它的地質紀錄顯示,在短暫的幾百萬年到仟萬年間,所有的動物門全數出現,動命生命由單調乏味瞬間轉變為多樣與燦爛,地球舞台上搖曳著各式各樣的動
Thumbnail
古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多以恐龍為主,其骨骼結構也是化石的重要研究對象。因此我對獸腳亞目恐龍的顱骨做了粗淺的整理。大家大致認識牠們的顱骨結構後,往後提到哪種骨骼,也比較容易吸收相關的資訊。
Thumbnail
2024•龍年來到~ 暢談文化•科博書屋 結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龍年尋龍趣」活動,推出恐龍主題選書特展―― 從暢談文化的出版物中挑選出《穿越地球46億年》地球歷史系列和《世界の博物館》系列,呈現中生代恐龍緣起緣滅的精采歷程,以及世界多個恐龍化石博物館。連貫古往今來,為讀者帶來更寬闊深邃的恐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