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一下--金錢心理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這是一個買書比看書快太多的時代。(´・ω・`)
--------------------------------------------------

人類發明出「金錢」這種抽象概念,是為了在市場中建立一套公正的衡量標準,用以提升交易效率、妥善規劃資產、客觀評估價值;
人類卻也因為「金錢」概念過於抽象,在複雜的市場經濟中失去對金錢的判斷標準,導致我們的在交易中吃虧、不自覺地揮霍資產、錯誤地評估商品價值。

是什麼力量,扭曲了我們對金錢的認知,讓我們在同一套標準體系下,作出各種荒謬誇張的理財決策?

"金錢心理學"從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我們的消費行為,列舉了許多生活中常見的消費情境,在所有不理性消費背後,其實都是建立在被操控的條件之中,讓你以為自己做出了”理性的”判斷。

其實要我說的話,在座的各位(包括我,甚至是兩位作者),被這些商業騙局玩弄於股掌之中,根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啦~(`3´)
千萬不要因為偶然陷入這些市場陷阱而感到過度自責。
(前提是也不要太誇張啦,搞到自己揹負巨債的話還是要稍微檢討一下ㄅಠ_ಠ)

首先第一個理由是,不管是市場菜雞還是江湖老手,認識「金錢」這種工具,頂多也就幾十年的資歷罷了;

相對來說,「商業」的歷史可就源遠流長。

不論是從起點:人類開始使用價值貨幣進行貿易,最少也有上千年。
或是從爆發期:工業革命、全球化等讓人類貿易量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階段,也歷經幾百年的演進。

商業在資本主義的哺育之下,早就把人性徹底洞悉,怎麼利用價格促銷、商品包裝、節慶氛圍、製造需求的商業手段,來吸引消費者的衝動消費,這些把戲早就被發展的爐火純青。

而我們的大腦,顯然是沒有在這方面的感知分析能力有顯著的成長;
一百年前的消費者會上的當,現代消費者估計一樣會上當。
(。ŏ_ŏ)

再來的第二個理由是,金錢本來就只是一個粗略幫助我們量化價值的抽象概念。透過量化的抽象價值來評估具體物質價值,我認為本來就多多少少存在因失真造成磨損的狀況。

簡單來說,每一種商品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價值,一份牛排排餐,有人花150元都嫌心疼(對就是我),但也有人覺得500元以下的都不算奢侈,取決於彼此在其中獲得多少價值滿足而已。

隨著情境、資訊、體驗、市場等條件不同,心中的理想價格也會跟著浮動。
說到底,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公道價」;
所有能讓人覺得滿意的交易,都是一筆合理的生意。

說了這麼多,結論好像很悲觀,似乎我們無論如何都會落入這些金錢陷阱,反覆地在吃虧的泥沼裡掙扎。
嗯……雖然不能否認我們確實做出很多不太聰明的決策,但如果生活中每一筆支出都要錙銖必較、瘋狂的找出最划算的選項,這樣的活法也為免壓力太大、狼狽了點。

我認為把握「量力而為,適度消費」原則,認識自己在金錢運用上可能會有點缺陷,多閱讀(像是本書(́◉◞౪◟◉‵))、多查詢、多比較、多思考,當個及格的消費者,活的自在一點就夠了。

畢竟,「金錢」終究只是追求慾望的媒介;
從源頭認識、管理自己的慾望,才是我們消費本質的課題。
(不過呢,這又是另一個人生大哉問了……)

raw-image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讀後淺見,後面照慣例跟大家分享一些書中的趣味節錄
(*´∀`)~:

為什麼要有”錢"?

錢就是貨幣,貨幣代表價值,但貨幣本身沒有價值,只是代表我們可以用來換取事物的價值。

貨幣系統的「適用性」、「可分割性」、「可替代性」、「可儲存性」、「公共財」等特性,讓我們有了一套可量化資產價值的客觀標準。

相對性:"比較"划算的陷阱

價格,是一組純數字組成。
純粹的數字,方便人進行大小比較,儘管這些比較是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價值標準上。

比如折扣,"現在買=賺到"的比較感會佔據你的思維,讓你忽略"不買=省下一筆"的另一種選擇。
又如綁售,兩物合銷的優惠價相較於不綁的價格,讓人不加思索地心動,強制排除了你是否真的需要那件綁售商品的需求思考。

心理帳戶:放棄審計的預算案

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是一種我們對一筆財富進行的預先規劃,比如說規劃1000塊的娛樂行程,300拿來吃大餐、200拿來看電影,剩下500塊可能拿來進行不可描述的事情……

心理帳戶是在人類認知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提供的一條捷徑,讓人維持一點財務秩序感。
但這種規劃財務的方式簡化了我們對金錢的利用,完全忽略了這些帳戶的組成是彼此可替代的金錢。雖然能夠快速的決定消費計畫,但絕對不是最理性的消費方式。

最理想的方式:認清每個心理帳戶其實都是「總帳戶」的下轄分支;心理帳戶的數值只是「預算上限」,而每筆心理帳戶的理性消費,最終都將充實你的「總帳戶」!

ps. 我個人對心理帳戶最深的感觸大概是在吃飯的時候吧!╮(╯_╰)╭
日常吃飯的時候東省西省,連要不要多花十幾塊都要考慮很久,但出去聚會時就沒有這種顧忌感,常常多加點一些東東到幾百塊都覺得合理。
雖然現在有認知到這種行為的荒謬,但我想在當下情境時我又會忘記現在的感悟吧。

結帳止痛藥

親手地、從錢包、拿出鈔幣、進行消費,你會感受到強烈的"花錢之痛";
不論金額大小、不論消費目的,因為你知道,在你消費的當下,這筆錢,將從此離開你的錢包,再也回不來惹இдஇ。

人傾向遠離苦痛,而「信用卡」的發明,恰好滿足了這方面的需求:
它協助你減輕這些痛苦,甚至讓你"提早享受"--這也是人的劣根性之一,眼下感受的價值遠高於未來,因此當下的自己是樂於讓未來的自己付款的。

下次在使用這些「塑膠嗎啡」之前,不免先想像一下你從銀行存摺裡搬出同等價值的錢來付帳,或許你會再考慮一下。

花一點巧思,讓你「相信」價值

經典案例:
陽春麵(40元)vs. 中式燉肉末佐青蔥時蔬手打麵 (150元)

菜單上詳盡的說明文字、或是咖啡師現場烹煮的風味美式,都是為了讓你相信:你購買的商品/服務是如何匠心獨具、精心打磨的結果。因此,它值!

我個人是喝不出來我泡的咖啡有比較差啦ヽ(✿゚▽゚)ノ。

價格=價值*?

消費者跟生產者是極端資訊不對等的。
生產者知道產品的原料、加工、通路等成本價格,而消費者只能在包裝上看到一份(甚至是偽造的)產品說明。

理所當然的,我們很常以一個「常識」套用在所有產品上:
產品成本將反映在價格上,

價格 = 量化後的產品品質

嗯……因A得B,但得B不一定因為A。
地板有積水,不一定代表下過雨,也有可能是某隻吉娃娃偷尿尿(☉д⊙)。

尤其是產品資訊不透明時,消費者更容易發生這種導果為因的狀況。
價格永遠不是目的,而是衡量的手段而已

想避免這樣的陷阱,就盡可能的增加對產品的了解,多做點功課吧!


又是一篇落落長的心得_(°ω°」 ∠)
最後感謝大家收看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魚骨書籤的沙龍
57會員
85內容數
這裡是專屬於我個人的生物學筆記,紀錄那些神奇有趣、變化萬千的有趣生物知識。 撇開為了分數而苦讀的生硬生物知識,讓我告訴你該怎麼用正確的姿勢,閱讀生命的奇蹟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金錢是現代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人們對於金錢的看法和心理卻往往被忽略。理解金錢心理學的概念和相關的偏差,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金錢,進而更有效率地進行消費、儲蓄和投資等相關決策。
Thumbnail
金錢是現代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人們對於金錢的看法和心理卻往往被忽略。理解金錢心理學的概念和相關的偏差,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金錢,進而更有效率地進行消費、儲蓄和投資等相關決策。
Thumbnail
「貨幣」,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錢」,它到底是什麼東西?聯準會升降息為什麼會對經濟造成影響?萬物都漲只有薪水不漲,我們該如何看待通貨膨脹? 金錢是我們每個人每天都需要的東西。想賺錢,如果你不懂它,要怎麼賺呢?
Thumbnail
「貨幣」,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錢」,它到底是什麼東西?聯準會升降息為什麼會對經濟造成影響?萬物都漲只有薪水不漲,我們該如何看待通貨膨脹? 金錢是我們每個人每天都需要的東西。想賺錢,如果你不懂它,要怎麼賺呢?
Thumbnail
當我看著股市投創的經理人在電視上講著我聽不懂的術語,什麼今天上漲了幾點,收盤落在哪裏,還有什麼 K 線之類的話,我完全也不懂。什麼時候該進場,什麼時候該買回,以及什麼時候該下單,喔!我通通不知道,我對於股市的概念是,有漲有跌,「很正常」。
Thumbnail
當我看著股市投創的經理人在電視上講著我聽不懂的術語,什麼今天上漲了幾點,收盤落在哪裏,還有什麼 K 線之類的話,我完全也不懂。什麼時候該進場,什麼時候該買回,以及什麼時候該下單,喔!我通通不知道,我對於股市的概念是,有漲有跌,「很正常」。
Thumbnail
知道嗎?有時候人以為自己在思考,其實卻是別人在操控著你的思考。 上面那句話,我想有稍微接觸一點行銷的都能夠體會,從漏斗行銷,根據各種不同的推廣面向去增加潛在客戶的好感;到實際販售面的促銷、折扣、限時限量,無一不是在在客戶玩心裡戰,就是為了讓自己手上的商品,到需要它們的人手裡,然後貢獻出他們的金錢。
Thumbnail
知道嗎?有時候人以為自己在思考,其實卻是別人在操控著你的思考。 上面那句話,我想有稍微接觸一點行銷的都能夠體會,從漏斗行銷,根據各種不同的推廣面向去增加潛在客戶的好感;到實際販售面的促銷、折扣、限時限量,無一不是在在客戶玩心裡戰,就是為了讓自己手上的商品,到需要它們的人手裡,然後貢獻出他們的金錢。
Thumbnail
回想上一次買東西,你在按下購買鍵、決定付款時,你在想什麼?為什麼我們有時候毫不在意標價,只想趕快擁有?有時候對買到的物件太過滿意,甚至轉向他人推薦?有時候卻又覺得自己買貴了,這筆交易不值得,一定要用評價控訴他?到底有哪些原因,在為「我們付錢買的東西」定價?
Thumbnail
回想上一次買東西,你在按下購買鍵、決定付款時,你在想什麼?為什麼我們有時候毫不在意標價,只想趕快擁有?有時候對買到的物件太過滿意,甚至轉向他人推薦?有時候卻又覺得自己買貴了,這筆交易不值得,一定要用評價控訴他?到底有哪些原因,在為「我們付錢買的東西」定價?
Thumbnail
做出糟糕的金錢決策是人類的普遍特徵。 常常逛電商網站的我,非常同意這句話。 不只是電商,我們的消費文化總是驅使我們掏出口袋的錢,購買一些需要或不需要的東西。商人與企業比我們更了解我們的心理,處處設下陷阱讓我們心甘情願的把商品加入購物車,然後結帳。 金錢心理學這本書介紹了幾個消費時的心理現象,
Thumbnail
做出糟糕的金錢決策是人類的普遍特徵。 常常逛電商網站的我,非常同意這句話。 不只是電商,我們的消費文化總是驅使我們掏出口袋的錢,購買一些需要或不需要的東西。商人與企業比我們更了解我們的心理,處處設下陷阱讓我們心甘情願的把商品加入購物車,然後結帳。 金錢心理學這本書介紹了幾個消費時的心理現象,
Thumbnail
「我可以抗拒誘惑以外的任何東西。」- 劇作家 王爾德 ( Oscar Wilde ) 「有錢不是萬能,沒錢卻萬萬不能」,這句話俗話真是深植人心,當你需要從自己口袋掏出金錢,你就和金錢結下不解之緣。本書作者 丹‧艾瑞特 ( Dan Ariely ) 是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教授,而 ......
Thumbnail
「我可以抗拒誘惑以外的任何東西。」- 劇作家 王爾德 ( Oscar Wilde ) 「有錢不是萬能,沒錢卻萬萬不能」,這句話俗話真是深植人心,當你需要從自己口袋掏出金錢,你就和金錢結下不解之緣。本書作者 丹‧艾瑞特 ( Dan Ariely ) 是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教授,而 ......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