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菜宅]part2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菜宅除了擋風牆,還有什麼可以觀察的呢?

不知道大家平常有沒有種菜,或去過菜園?即使沒去過、沒種過,一定也都知道要「施肥」吧!在訪問菜宅前,我知道以前會用排泄物來堆肥,也會用果皮來堆肥,也聽過有機肥料對土地比較好...

raw-image

但是在澎湖的菜宅裡,有一樣肥料,是我想都沒想過的~就是「海沙」!其實澎湖種菜的土壤,就是海沙,跟我們在台灣摸到的土壤感覺很不一樣。知道海沙可以種菜時,已經很驚訝了,想不到還可以當肥料!

raw-image

這次走訪南寮的菜宅,問菜宅的主人「美麗阿嬤」用哪些肥料?美麗說他會去海邊載一桶、一桶的沙,在作物開始長大一些時,把海沙鋪在上面做肥料,幫助作物長得更好~

raw-image

阿嬤們不是科學家,不會精準的告訴你海沙裡有什麼物質可以幫助作物,但阿嬤們這些從更早之前傳下來的生活智慧,卻是現代依靠有機肥料的我們,很難想到的。而這些智慧與技術,唯有靠我們去問、去記錄,才有機會讓以後的人也知道:「原來,以前人可以就地取材,和大自然在一起,而不是破壞他、或是用人造的東西去覆蓋大自然,這是真正的和大自然有連結。」

而這些和大自然的「共好」與「共存」,也是我們最缺乏的能力。

除了海沙,阿嬤還會用魚肚來做肥料,阿嬤帶我們去看一桶他堆放魚肚、魚的內臟的桶子,味道很重,阿嬤自己都說:「好臭!」但這些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的肥料,卻是對土地最好、最不傷害的方式。

raw-image

現代的發展,讓我們很難想像過去那樣生活。有些人會說:「現代都這麼方便了,幹嘛還管以前的事?」但我認為,這些老人家和自然共處的方式,值得被記錄、被知道。唯有我們理解了,才能保有對土地的憐惜與敬畏。

所有人造的東西,或許都只是在對自然造成傷害,我們越能回到和自然相處的方式,也越能留下「好的」給未來。

所以,我還是會繼續問、繼續寫,繼續感受,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回到更簡單的生活。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島放逐記的沙龍
2會員
16內容數
2018、2020、2022都去了蘭嶼,一眼就愛上這座小島!未來,還要再去好多回!這個專題紀錄我在人之島看到、聽到、感受到的一切。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菜宅除了擋風牆,還有什麼可以觀察的呢? 摸摸看菜宅的土壤,觀察菜宅使用的肥料,會有出乎意料的發現! 從菜宅裡,可以看到老人家的智慧,也看到人與大自然共好的方式。
Thumbnail
菜宅除了擋風牆,還有什麼可以觀察的呢? 摸摸看菜宅的土壤,觀察菜宅使用的肥料,會有出乎意料的發現! 從菜宅裡,可以看到老人家的智慧,也看到人與大自然共好的方式。
Thumbnail
課前清早在蔬菜班的LINE群組裡,收到文昌老師發出一份土壤檢驗報告,上頭寫著酸鹼度、電導度、有機質加上一堆數字,實在讓人摸不著頭緒。 快到菜園的時候,遠遠地就看到文昌老師和幾位學員圍在一起,文昌老師神秘兮兮從貨車上拿出一袋黑土,以及土壤檢驗報告,同學們好奇地打開袋子,不就是一包土而已?
Thumbnail
課前清早在蔬菜班的LINE群組裡,收到文昌老師發出一份土壤檢驗報告,上頭寫著酸鹼度、電導度、有機質加上一堆數字,實在讓人摸不著頭緒。 快到菜園的時候,遠遠地就看到文昌老師和幾位學員圍在一起,文昌老師神秘兮兮從貨車上拿出一袋黑土,以及土壤檢驗報告,同學們好奇地打開袋子,不就是一包土而已?
Thumbnail
我換上雨鞋,想著今天要做什麼。先生說:「到了田裡不要急著工作,先去觀察園子看整體。」腳踩進田裡,白鷺鷥從草叢裡飛出來..
Thumbnail
我換上雨鞋,想著今天要做什麼。先生說:「到了田裡不要急著工作,先去觀察園子看整體。」腳踩進田裡,白鷺鷥從草叢裡飛出來..
Thumbnail
就是天然的那些與人造的那些。 紅磚與瓦蓋起來的簡單建築,雖然小小一間,還是非常厚實穩固,從小到現在都還不見傾頹,即使裡面木門脫落、牆面也剝落,但仍然穩穩在那個角落。
Thumbnail
就是天然的那些與人造的那些。 紅磚與瓦蓋起來的簡單建築,雖然小小一間,還是非常厚實穩固,從小到現在都還不見傾頹,即使裡面木門脫落、牆面也剝落,但仍然穩穩在那個角落。
Thumbnail
現代生活的便利,改變了人類與土地的關係,我們卻離土地如此遙遠,誤以為我們只需要依靠商店貨架上的物品就能過活,真的是這樣嗎?假如我們將來自土地的資源以經濟目的消耗殆盡了,那麼未來的人類將活在匱乏與貧困當中,因為真實的財富乃是大自然的給予,而不是我們拼命
Thumbnail
現代生活的便利,改變了人類與土地的關係,我們卻離土地如此遙遠,誤以為我們只需要依靠商店貨架上的物品就能過活,真的是這樣嗎?假如我們將來自土地的資源以經濟目的消耗殆盡了,那麼未來的人類將活在匱乏與貧困當中,因為真實的財富乃是大自然的給予,而不是我們拼命
Thumbnail
在祖輩們奮鬥的那個年代,農作物的收成攸關一家幾十口的生計,如今,經歷過「家家即工廠」的自我剝削經濟奇蹟,許多區域也逐漸轉型成以加工出口為主的工業區,從前赤腳踩踏的農田、跟著溪流順勢而下的手作紙船、和鄰居姊姊在田野裡摘採小黃瓜,然後一溜煙的跑去廚房抹上鹽巴,再用挑戰金氏世界記錄的速度「毀屍滅跡」。
Thumbnail
在祖輩們奮鬥的那個年代,農作物的收成攸關一家幾十口的生計,如今,經歷過「家家即工廠」的自我剝削經濟奇蹟,許多區域也逐漸轉型成以加工出口為主的工業區,從前赤腳踩踏的農田、跟著溪流順勢而下的手作紙船、和鄰居姊姊在田野裡摘採小黃瓜,然後一溜煙的跑去廚房抹上鹽巴,再用挑戰金氏世界記錄的速度「毀屍滅跡」。
Thumbnail
位處竹東員崠的珏妙農園,群峰環繞綠意盎然,土壤水質未受汙染,尤其雨過後山氣蒸騰、嵐霧繚繞養人心目。秉持「飲食當令,日用在簡,友善環境,尊重生命」之理念,不灑農藥、不施化肥、自然農法耕作、復育土地的同時,也在大自然裡獲得身心靈滿滿的療癒。  
Thumbnail
位處竹東員崠的珏妙農園,群峰環繞綠意盎然,土壤水質未受汙染,尤其雨過後山氣蒸騰、嵐霧繚繞養人心目。秉持「飲食當令,日用在簡,友善環境,尊重生命」之理念,不灑農藥、不施化肥、自然農法耕作、復育土地的同時,也在大自然裡獲得身心靈滿滿的療癒。  
Thumbnail
>>故鄉泥土的溫度、只有故鄉人才知曉 每次回南部外婆家,當農地休耕時,叔叔就會帶著我們到空曠的田裡焢窯。 大人堆土窯,小朋友撿柴火,女生們準備食材,然後燒窯。 等窯燒到一定溫度,開始將準備好的食物包上一層鋁箔紙+一層報紙再裹上泥土。 然後將地瓜,玉米、雞蛋以及土窯雞全數的食材丟進去,然後封窯。 等燒
Thumbnail
>>故鄉泥土的溫度、只有故鄉人才知曉 每次回南部外婆家,當農地休耕時,叔叔就會帶著我們到空曠的田裡焢窯。 大人堆土窯,小朋友撿柴火,女生們準備食材,然後燒窯。 等窯燒到一定溫度,開始將準備好的食物包上一層鋁箔紙+一層報紙再裹上泥土。 然後將地瓜,玉米、雞蛋以及土窯雞全數的食材丟進去,然後封窯。 等燒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