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耕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也許是因為連日晚睡,這幾天還是有點懷疑人生的感覺,幸好有去田裡,否則待在城市裡的中年文青生活就太憂鬱了。

車行出市區,過了大橋,田就藏身在下橋轉彎處,倚靠著一排樹林、水圳流經,我換上雨鞋,想著今天要做什麼。先生說:「到了田裡不要急著工作,先去觀察園子看整體。」腳踩進田裡,白鷺鷥從草叢裡飛出來,草澤裡傳來窸窣聲,趕快看土坡邊是否又有螃蟹的足跡。

田後樹林

即使是冬末,日照仍充足強烈,果樹區的小番茄正瘋狂結實,菜園裡蝴蝶翩翩,被剛成熟的十字花科的氣味吸引而來,這是一種不祥之兆(又要徒手抓紋白蝶毛毛蟲了),胡蘿蔔土壤的表面看起來有點乾,得趁氣溫升高前噴點水,邊緣兩行田畦,先生把一盤萵苣苗拿出來,這種菜不怕蟲,現在種下,就是春季菜蔬來源。

我在構樹下的陰影休息,喝口水,盤算著怎麼運用時間在各項工作,當然,還要採收呢。

前一天在田裡,我第一次割地瓜葉,沈甸甸充滿水份的大白菜、手掌大的花椰菜,新鮮的青蔥,田裡的萬物都在生長、土壤在變化……

翠玉白菜...

在一塊鹽分地帶的土地上耕作,似乎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曾文溪流淌在大地上,自古就在這個區域內掃蕩,沈積下細緻而富含石灰質的砂頁岩泥土,讓台江內海成了陸地。

在近海的地方,魚塭、潮溝遍佈,連接到七股的海埔新生地與潟湖,較早形成的沖積處,則有蔗田、甚至稻米的種植,往上連接到佳里、麻豆等平原的雜糧、畜牧地帶。

我們的田,就位在這農作與養殖的交界,曾經是嘉南平原大面積蔗田的一部分,在嘉南大圳通水後也曾種植水稻,隨著八零年代的水產熱,挖盛魚塭去飼養水產,然後在九零年代又填平,之後就一直休耕至今。

一開始在周遭務農多年的先生看到這塊田,心中就浮現願景時,我其實是很躊躇的。

「沒水了,這裡的田埂都在種草。」當地的里長說,因濱海又缺少地下水源,農地含鹽分較重,水圳水一停放,土質惡化,土壤因缺少微生物、有機質而顯得灰白。

旱澇分明,雨季田又因排水不良積滿水,土壤剖面一挖下去,只有表面的十公分有土壤構造、有孔隙跟水份、跟空氣往來,這情況能容許哪些植物順利生長?只有蘆竹、構樹而已。這些植物相信從西拉雅時代即長存在這片乾濕交替的濱海,形成了草澤、矮樹林。

而人類該如何跟這片淡鹹水之間的土地相處?相信是沒有定論的,隨著區域內上千公頃鹽業、糖業的土地停產與休耕,近來行駛在道路上,遇到越來愈多太陽能面板的施工車,不遠之處,工業區也在計畫中。

各種變動因素,我看著這片田野,像是希望有人給我保證,說:一切都不會有問題的,環境是不會變的。

躊躇許久,只是想到,一塊田是沒有辦法選擇的,它只能承受在它底下流過的污水,天上飛過的飛鳥,吸收降下的大雨,跟陽光、空氣互動,它是永遠開放的。而我們耕種,似乎也是選擇接受這種開放。只是能在田地上營造一個蓄水池、就地整理土方,挖低補高,創造一行高畦,種下適合的植物群落,去維護、營造好的環境。

於是我們也像一株鹽地的植物一樣,抵著腳跟努力紮根,試圖在這片大地中生存。

我們將田的十分之三面積開闢為水池,在雨季蓄積自己的水源,曳引機的迴轉犁打過,把田菁、蘆竹、銀合歡的莖梗與枝葉打碎,分解後它們會形成一層腐植質,給這片土壤缺乏的有機質,之後輪耕雜糧、綠肥,為土壤逐漸增加肥力。

在地勢較高的果樹帶,建了羊圈,先生將兩隻飼養已久的本土黑山羊移來,牠們啃著蘆竹等當地野草,偶爾補補構樹嫩葉、加上砍另外一塊田的大豆綠肥(高蛋白!)、還有碾米脫下的米糠,算是開疆拓土的第一波。

人力無法照管的地方,就撥出一塊空間,作為多層次、較為粗放的食物森林,並跟周邊的雜木林結合。我被分配到的,算是一塊小菜園,種植家庭蔬菜。

我拿著叉子插入半人高的草堆

這大半年羊吃剩、混有排遺的草,堆在一起慢慢分解,今天終於派上用場,鏟起來雜草的纖維都已細碎,拿個網籃輕輕過篩,小顆有彈性的土壤團粒落下,聞起來的味道是香的,細的就拿來當培養土,粗的當覆蓋物質。

種植的第一步是準備土壤,等到秋老虎逐漸過去,天氣轉而微涼時,先生說,乾濕正好,此時走中耕機,既不會把土壤太濕黏,也不會太乾把土壤打得太散,失去團粒。他先斬草、除草兩次草,小心的把一塊塊飛濺起來的磚頭、石頭撿起,我跟在後面用耙子移除超過三十公分的狗牙根草莖,避免之後纏繞機器,這片作物即將生長的植地才終於預備好,最後中耕機才來回兩次,作畦開溝。

種植時心中懷抱的心像是什麼差別太大了,我手中有一百棵番茄苗,一開始只是盲目挖洞,後來想到這是為植物做一個可以成長的家,就慎重了,植穴要寬敞,讓根部有空間舒展,放進去時手勢要輕柔,拌一點自己的米碾後留下的粗糠,增加土壤孔隙,讓土壤更鬆。又幫忙種幾棵香檬苗,因為樹穴更大,更要澆上一缽帶泥巴水,一次次慢慢滲透,讓裡面泥漿密實,沒有孔洞讓螞蟻進去築巢,最後再加上一些粗纖維當覆蓋物,讓水份不致散失。我以十公分間距,用手指捏著如針尖大小的胡蘿蔔種子,每個洞撒兩三粒,馬鈴薯是以三角形種法,將芽眼向上,三點等距約三十公分排好塊莖,先生再用中耕機鬆土覆蓋,務必夠厚,否則照到陽光處馬鈴薯就要「出青」。

當我看著菜園這塊荒蕪的地,看了一兩年,在紙上規劃一片空白不知如何開始,化為行動,先生開了兩個方向的直線畦,北邊的種玉米和豆類擋風,南邊的種蔬菜,頂端再作一個鑰匙孔菜園,種上女兒最喜歡的草莓,有機線條一出來,菜園彷彿又有了生命。先生輕鬆的,這裡種幾棵豆子、那裡種一畦花生、種下覆蓋作物,一點一點,這裡越來越有人開墾的跡象。

放樣鑰匙孔菜園

邊界出來了,自然和人為營造的痕跡逐漸清楚,在田裡可以想事情,我常在一片混亂思緒中來到田裡,腳踩在土地上,視覺漸漸聚焦,前一晚上網過度的疲憊退去,感到自己心裡漸漸安靜,肩頸痛緩解…. 抬起頭來,天寬地寬,過了幾個禮拜,腰背也強健不少。

疫情、戰爭、通膨……,外面世界似乎天翻地覆,能回到的,是掌握一門造園的技術... 把一方田園營造起來,土地將孕育我們所需,而這也蠻好的。

節氣一直在變,我們搶時間趕著將秋冬作物落土,黃豆、玉米、花生,紛紛種下。

種田的確是一個身體的技藝

在以往靠一根鋤頭務農的年代,鋤頭的工夫是最重要的。而除草並不是想像高高舉起,用重力加速度重重落下,把地面挖得坑坑疤疤,而是有控制力的,用「拉」跟「揮」的方式,操作著這個工具,跟水平的把表面草除掉後,再往下去鬆土,鋤碎土塊,正確除草後的土鬆勻、平整。

我特別喜歡種香蕉樹,有二、三十棵的樹苗等著我種,愛上了跟鋤頭工作的感覺,長時間的單一動作,慢慢感覺自己的呼吸跟動作合而為一。

挖開土地、挖鬆土地,把鏟子插入土縫間,氣息也透到我身體的每一部分,背部的板結漸漸解開,一個更大的東西,攫住了我,土地的韻律,讓我把自己交給祂。

以前,種田是只看種出什麼作物,能從土地拿取什麼,然而從更廣泛的觀點來看,農耕是關乎整個環境,土壤跟大氣相通,跟水、岩石、生物交互,重點在營造土壤。

而我們在裡面,細碎、剝落、分解… 也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土壤

初春,秋作的菜漸漸成熟了,蟲類也紛紛被吸引,每次就徒手抓上百隻毛毛蟲,玉米螟一多、瓢蟲也駕到,天敵逐漸來到,幸好是小量種植,只能期待更多的生態平衡,並當成環境觀察的過程

此時野草也萌動,匍匐的豬母乳、野莧、杜香、狗牙根,紛紛搶著開闊地日照的地盤,長勢旺盛,除蟲、除草、收穫、補植,一刻不閒。

開始吃了!種出來的白菜,清洗掉大概二十隻蟲後,就煮獅子頭、白菜滷,苦脆清甜豐富的滋味,菜湯最好喝。春蔥就作蔥油餅,芹菜大收,芹菜葉卻吃不完,就細細切絲包進水餃。

橙黃色的番茄在陽光下特別耀人,酸甜鮮明,吃得到植物努力行光合作用的味道,我們作成蕃茄糊當湯底,風味豐富,把它油封、鹽漬起來保存。

春雨落下,先生答應幫朋友巡水田,同一塊田,十一月還種著芝麻,現在已成了水田,這裡離我們的田在更內陸十公里處,是古麻佳半島範圍,曾文溪的古河道在此,因此沖積出較早的耕地,發展出水旱輪作、兩年三作的傳統。

成熟後葉子枯黃了待收割的玉米、剛收完紅蘿蔔土裡的殘株、綠旺旺的蘆筍、剛播下去青色的秧苗、較大的較小的兩批高麗菜……作物隨著時節輪流上場退場,各種顏色,像是一塊塊田地的織錦。

有一塊田正在採收紅蘿蔔,空曠的鄉間裡突然所有的人都聚集在一塊田地上,傳來笑語,都是老人家,農事在忙的聲音也挺熱鬧的。

古曾文溪畔的紅蘿蔔收成

再往下游走,冬至到清明之間,大片這田的甘蔗就會收起來,準備進糖廠製糖,大地景象一變。而靠近海的地帶,等著梅雨季充沛的淡水源注入,魚塭進行著放苗準備工作。

於是我們耕作,也是在這片大地織錦上,摸索著自己的位置,去感受這農漁韻律。

生態心理學家威廉‧卡哈朗(William Cahalan)認為,扎根(groundedness)是指一個人和自己四鄰以及更廣大土地中自然或人為的生態,逐步深化接觸的深度,因而所帶來踏實、喜悅和驚奇的狀態,而在土地上耕種、栽植食物,透過一次次與大地的交會,堪稱是這種經驗的典型。

三月,蜜蜂喧鬧的鑽花朵裡,木棉花的艷紅和胡蘿蔔的明亮,互相輝映。

木棉花

紅蘿蔔

主要作物即將收成,是要自己來,還是邀請別人呢?感謝一個小工作隊,來自女兒共學的家庭們,一群小孩碰碰跳跳的拔出胡蘿蔔、挖著馬鈴薯,拿著蝴蝶網捕蝶,在地上找倒地鈴,一起分享這收成的喜悅。

秋冬作正式結束,換成春夏季蔬菜了。雖然說土壤鬆軟是歸功於中耕機打鬆的原因,但收成時看到一大堆土壤生物浩浩蕩蕩在逛大街,蚯蚓、蜈蚣、鼠婦、螞蟻、雞母蟲……,如果沒有種植作物引發的反應,似乎也不會有這些生物,土壤變得更團粒有彈性了。

鋒面對峙後,梅雨降下來,芋頭、香蕉葉面不停長大,先生將綠豆長蟲的砍倒作綠肥,草又不受控制的長上來,蚊子多到驚人,母羊又生了兩隻小羊……

幾次強降雨讓這片土地又淹水了,不清楚是水圳滲水、周邊的田都填平造成以鄰為壑,或是下游排水不佳回堵,總之還要再整地。先生一直叨唸著,芝麻應該都要出芽了,七夕前後,又要播秋作的花生,節氣又至,一年循環又將來到。前面,還有很多挑戰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在土地上耕種、養育食物,堪稱是人與土地最親密的關係,雙腳紮根在泥土大地,透過四季變遷中一次一次與環境豐富的互動,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感覺會更堅定,並在能量滿溢的時刻獲得身心平衡。" 把雙手雙腳深入土地中,是一種嚮往,是一種療癒,也是現代生活迷茫、無根的解方。Go down to earth~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這種人得到太陽外感風邪會有發高燒、沒有流汗、身體很怕冷,脈沉而細,這種叫做「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另一種情況比較輕微,也是會發燒、但有流汗、身體不會怕冷,脈也是沉細。中醫講的痙病區分為剛痙和柔痙二種,類似西醫講的「腦脊髓神經炎」,就是「腦膜
Thumbnail
努力上了五天的班,好疲倦呀!週末晚間是我終於可以一個人清靜、放鬆的時候,下定決心去住家附近的公園慢跑。但到了公園,正要開始提起腳跑起來時,卻又有點討厭一個人的時候,於是拿起手機,開啟line,打電話給朋友。而原本專心時30分鐘內可以跑完的路程,花了一小時才跑完....
Thumbnail
2024/07/23 撰於苗栗縣通霄鎮 藺草的奇妙冒險正式開始   首先是關於藺草種植地的選擇。藺草的種植僅分布在通苑、大甲地區,外婆說,種植藺草需要較屬於沙質的水田,栽種方式和平時常見的水稻有點類似,種植幼苗就是如同插秧一般調整間隔,將幼株插入水田………
Thumbnail
2014-06-09 這是一回在做台灣繁殖鳥類大調查時時被我採回來當成藝術品擺在書架上 來自已經割完的稻田旁水溝裡的一叢水稻 當時站在這水稻旁,心想.... 若是水稻有知,它可能會想: 還好我沒有站在稻田的框框裡! 不過最後的下場還是被我採回來當裝飾品!! 談水道的一
Thumbnail
以下皆為2019年(疫情前)的資訊,若有誤請多多包涵 志工機構選擇 台灣國際志工的選擇不外乎就是那幾個,VYA、CIEE、ICYE...等,選擇VYA的原因是選擇多而且價格便宜,首次報名是9000元,後面再報名的話會更便宜(好像7000),而且選填志願都沒錄取的話這筆費用是會保留的,直到你被
Thumbnail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穗花棋盤腳 昨晚八點多出外散步納涼,舉目所見的四周稻田已經快收割了,放眼望去,稻田中都是齊高的、黃澄澄的、尾端下垂的稻穗,偶或幾聲蛙鳴、蟲嘶。暑氣已消,清涼的微風帶走了鬱熱的氣息,走著走著,忽聞到熟悉的濃烈味道,是穗花棋盤腳的味道,這才注意到路旁那棵穗花棋盤腳垂下
Thumbnail
本文同時刊載在酷訊搜索官網專欄 在某個美好的平日早晨,被鬧鐘逐出夢鄉的你,理應該開始為了一天的奮鬥開始梳洗整裝。但是在那之前,先賴在床上滑滑手機打開社群軟體看看好友動態吧...... 這幾乎應該算是現代人的日常,不管是剛起床、準備就寢、等公車進站,甚至搞不好連地震時都不免
Thumbnail
前言 日本國寶級動畫大師宮崎駿在2013年推出動畫電影《風起》之後宣布引退,不久後又宣布復出,並在2017年公佈新作品片名《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是在1937年由日本兒童文學作家、反戰運動家和新聞工作者吉野源三郎所寫的小說,是寫給少年讀者看的,至今依然是被編入日本小學
Thumbnail
雖然事發突然,但我開始務農了。 正確來說是從偶爾幫忙的「假日農夫」,進化成一週有三、四天會去田裡的「半週農夫」。 位於新北市樹林大棟山上有一塊小田地,是滋養我成長的地方。以前阿公阿媽種菜,每個週末家人在此團聚,一起摘菜、用現採的青菜煮飯、分享佳餚,度過幸福療癒的時光。
Thumbnail
踩在不同的田裡,和背景迥異的農友或地主說話,逐漸意識到外人以為單純的農村,或許早已是截然不同、由更多追求「生活」、「自然」的人們,所刻意組成的集合。他們以各自的方式耕作幾塊田,將理念與生命經驗種進土壤,在夏日收穫稻穗。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這種人得到太陽外感風邪會有發高燒、沒有流汗、身體很怕冷,脈沉而細,這種叫做「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另一種情況比較輕微,也是會發燒、但有流汗、身體不會怕冷,脈也是沉細。中醫講的痙病區分為剛痙和柔痙二種,類似西醫講的「腦脊髓神經炎」,就是「腦膜
Thumbnail
努力上了五天的班,好疲倦呀!週末晚間是我終於可以一個人清靜、放鬆的時候,下定決心去住家附近的公園慢跑。但到了公園,正要開始提起腳跑起來時,卻又有點討厭一個人的時候,於是拿起手機,開啟line,打電話給朋友。而原本專心時30分鐘內可以跑完的路程,花了一小時才跑完....
Thumbnail
2024/07/23 撰於苗栗縣通霄鎮 藺草的奇妙冒險正式開始   首先是關於藺草種植地的選擇。藺草的種植僅分布在通苑、大甲地區,外婆說,種植藺草需要較屬於沙質的水田,栽種方式和平時常見的水稻有點類似,種植幼苗就是如同插秧一般調整間隔,將幼株插入水田………
Thumbnail
2014-06-09 這是一回在做台灣繁殖鳥類大調查時時被我採回來當成藝術品擺在書架上 來自已經割完的稻田旁水溝裡的一叢水稻 當時站在這水稻旁,心想.... 若是水稻有知,它可能會想: 還好我沒有站在稻田的框框裡! 不過最後的下場還是被我採回來當裝飾品!! 談水道的一
Thumbnail
以下皆為2019年(疫情前)的資訊,若有誤請多多包涵 志工機構選擇 台灣國際志工的選擇不外乎就是那幾個,VYA、CIEE、ICYE...等,選擇VYA的原因是選擇多而且價格便宜,首次報名是9000元,後面再報名的話會更便宜(好像7000),而且選填志願都沒錄取的話這筆費用是會保留的,直到你被
Thumbnail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穗花棋盤腳 昨晚八點多出外散步納涼,舉目所見的四周稻田已經快收割了,放眼望去,稻田中都是齊高的、黃澄澄的、尾端下垂的稻穗,偶或幾聲蛙鳴、蟲嘶。暑氣已消,清涼的微風帶走了鬱熱的氣息,走著走著,忽聞到熟悉的濃烈味道,是穗花棋盤腳的味道,這才注意到路旁那棵穗花棋盤腳垂下
Thumbnail
本文同時刊載在酷訊搜索官網專欄 在某個美好的平日早晨,被鬧鐘逐出夢鄉的你,理應該開始為了一天的奮鬥開始梳洗整裝。但是在那之前,先賴在床上滑滑手機打開社群軟體看看好友動態吧...... 這幾乎應該算是現代人的日常,不管是剛起床、準備就寢、等公車進站,甚至搞不好連地震時都不免
Thumbnail
前言 日本國寶級動畫大師宮崎駿在2013年推出動畫電影《風起》之後宣布引退,不久後又宣布復出,並在2017年公佈新作品片名《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是在1937年由日本兒童文學作家、反戰運動家和新聞工作者吉野源三郎所寫的小說,是寫給少年讀者看的,至今依然是被編入日本小學
Thumbnail
雖然事發突然,但我開始務農了。 正確來說是從偶爾幫忙的「假日農夫」,進化成一週有三、四天會去田裡的「半週農夫」。 位於新北市樹林大棟山上有一塊小田地,是滋養我成長的地方。以前阿公阿媽種菜,每個週末家人在此團聚,一起摘菜、用現採的青菜煮飯、分享佳餚,度過幸福療癒的時光。
Thumbnail
踩在不同的田裡,和背景迥異的農友或地主說話,逐漸意識到外人以為單純的農村,或許早已是截然不同、由更多追求「生活」、「自然」的人們,所刻意組成的集合。他們以各自的方式耕作幾塊田,將理念與生命經驗種進土壤,在夏日收穫稻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