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多樣的人口構成和多元地景,是許多創作者的靈感來源。第47期《新北市文化》季刊,以「新北多元聲音創作」為主題,邀請不同背景、不同風格的音樂人,分享他們的作品。
在彰化秀水長大的林助家,退伍之後跟家人搬到臺北,先住萬華,後來進入郵局,當了八、九年的郵差,分發到三重,又搬到板橋、林口,現在他有「觀音山人文歌手」的稱號。在郵局工作時,林助家的長官介紹他去觀音山的碧瑤山莊駐唱,一唱十幾年;他寫的第一首完整的閩南語歌〈火金姑,慢慢仔飛〉,就是描寫觀音山特有好空氣好水質孕育生長的螢火蟲。林助家特別提到,新北是很多中南部人想要換個地方討生活的第一選擇,自己就是從中部上來的,新北就是他的第二故鄉。
曾住在新店灣潭的歌手羅思容,全家在有山有水的郊區、過著半農半創作的生活。念中文系的她,21年前協助父親、詩人羅浪編輯詩集,那時她以客語朗誦爸爸的詩,才發現他的創作以客家母語來讀更能領會豐富的節奏與聲韻。羅思容強調,無論是一首歌、一首詩、一幅畫,以更立體的觀看與聆聽方式來閱讀它們,更能了解創作者整體生命的歷程。
2003年在新店花園新城創團的「聲動樂團」,採擷島嶼的山海信仰和常民生活,編織音符。團長Mia謝韻雅的靈動歌聲,搭配多元民族樂器:二胡、中阮、柳琴、鑼鼓、中東手鼓、非洲鼓、口簧琴、手碟鼓,串起了生命與土地的感動。Mia 分享了從自己喜歡音樂和舞蹈,到紐約考察藝術環境,接受多元文化洗禮,探索自我和進行聲音實驗,成為表演藝術家的故事。
現代人喜歡戴上耳機,一邊工作、念書、聽音樂,試想以前的人在沒有收音機的時代,進行採茶、洗煤礦等工作時,如何打發時間呢?答案就是唱起一來一往、一問一答的四句聯相褒歌。在汐止社大任教的林金城老師,早在30年前就開始到石碇、坪林、石門、金山等地拜訪耆老,採集整理出版相褒歌,至今已有六千多首,保留珍貴的民間文學。
配合封面故事,本期「駐地沙龍」邀請的是多次獲得廣播金鐘獎的馬世芳,分享他從小進入廣播工作的緣份,以及Podcast節目和廣播製作上的差別。馬世芳解釋,Podcast不像電臺節目要精確掌控時間長度,段落比較有彈性,聽眾的「過路客」比較少,多半是主動特地找節目來聽,所以也更願意專注、長時間地聆聽。
隨著科技進步和多元學習時代的到來,新北市政府教育局推出「聽閱讀計畫」,結合新興數位載具與傳播方式,提供多元的閱讀素材和經驗,讓學生除了視覺閱讀,有機會能體驗 「用聽的閱讀」。
告訴讀者好消息,位在鶯歌的新北市美術館,戶外園區已經在4月中旬開放,非常推薦市民朋友前往新美館園區,探索藝鄉之美!在此提前跟大家預告,2023年臺灣設計展將由新北市政府與臺灣設計研究院共同主辦,10月將在鶯歌登場,本期「在地文化實踐」欄目特別和臺灣設計研究院合作,刊登鶯歌在地製陶產業的深入報導,期待更多人關注長期在當地深耕的老師傅和新生代們。
歡迎大家閱讀本期內容,先認識這些創作者的背景和故事,再去聆聽他們的音樂作品、感受他們創作能量,更加認識我們的家鄉。卜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年6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紙本刊物免費索取,請洽新北市化局(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161號28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