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安全】人民沒有登山零風險的請求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向山致敬
行政院於108年10月21日向全國宣布政府開放山林的政策方向,宣示政府不應該以危險為理由,限制人民走進山林,各山域除國安及生態保育區外,以全面開放為原則。並提出「開放」、「透明」、「服務」、「教育」和「責任」五大政策主軸,全面提升我國登山運動環境。緊接著109年因為疫情升溫,國境關閉,更讓登山人口急遽成長,各種登山亂象與日俱增,山難的件數,也隨之暴增。

raw-image

向山自盡
今(112)年清明節連假,三大國家公園申請入園人數盛況空前,本魯連要申請大小劍這樣自虐的百岳路線,油婆蘭營地一樣是一位難求,最後只能找個中級山緩解低山症狀,不過在連假5天期間,即陸續由山上傳來山難的消息,總計3000公尺以上的山難,即有11件之多,其中並有死亡的山難事件,依報載訊息統計如下(詳細內容請點山難事件欄之連結):

  1. 112年4月2日/干卓萬群峰/66歲蔣姓山友墜谷失聯/4/12尋獲大體
  2. 112年4月3日/新康橫斷/71歳李姓山友高山肺水腫/直升機吊掛送醫不治
  3. 112年4月3日/北大武山8.5公里處/26歲男性山友右腳踝嚴重扭傷/直升機吊掛獲救
  4. 112年4月4日/干卓萬三叉營地/50歲林姓山友高山症/直升機吊掛獲救
  5. 112年4月5日/南三段天南可蘭山/58歲陳姓山友高山症/直升機吊掛獲救
  6. 112年4月5日/南三段本鄉山/33歳李姓協作遭雷擊樹木擊傷臗骨/直升機吊掛獲救
  7. 112年4月5日/南三段亞力士營地/35歲李姓女山友摔倒腿部骨折/直升機吊掛獲救
  8. 112年4月5日/能高安東軍第1獵寮/女性山友遭蜂螫墜落尾椎受傷/自行下山
  9. 112年4月5日/能高安東軍第2獵寮/男性山友失足頭部撕裂傷意識模糊/待援中(無更新資訊)
  10. 112年4月5日/八通關古道24K/林姓山友高山症/直升機吊掛獲救
  11. 112年4月6日/南二段大水窟山屋/鄭姓女性山友高山症/直升機吊掛獲救
raw-image

登山風險自負

山林開放的核心精神,是政府不再以風險為由限制人民入山,將風險判斷的責任交由登山者自負。因此,登山風險評估就成為這個世代登山者必須具備的能力。上述11件山難事件,僅憑媒體報導的隻字片語,尚無法釐清事故發生之原委,仍有待事後進一步的事故調查報告,查明真象,惟有高達5件為高山症發作,雖說個人生理變化無法事前評估,但前揭高山症事件都不是在入山第一天發生,有的甚至在入山後3、4天後才報案求援,其中在山行中是否早已出現高海拔症狀?當下當事人及領隊的風險評估是否正確?是否在出現症狀時繼續上升高度?未能在第一時間立即下撤,攸關病程是否繼續惡化至難以挽回的地步。至於另外6件意外事件,除雷擊、蜂螫純屬意外無法預做準備外,失足墜落及摔倒扭傷多與行程安排是否超過體能負荷(過度壓縮行程),及登山者對該次登山行程自我評估是否過度自信有關。最後,謹以台灣首宗山難國賠案判決書的判決文:「人民對國家並無享有登山零風險的請求權」做為結語,期望每位山友在上山之前,都能確實做好風險評估,去爬自己「能」爬的山,而不是去爬爬的山。

raw-image

附記:

高山症之症狀

高山症與腦水腫成因(皆因腦袋擁擠):因為高山氧氣不足,大腦為了要獲得足夠氧氣,必須讓血管擴張,讓大量血液流到腦部,增加供氧,但頭骨空間固定,血管擴張會造成空間受迫,因而產生頭痛、頭暈、疲憊虛弱,甚至沒胃口、噁心、嘔吐等症狀,當腦部血液太多,造成血管內的物質跑到血管外,即為腦水腫,會產生神智不清、胡言亂語、走路歪七扭八或無法走直線等症狀。
  • 急性高山症:登高(2500公尺以上)+頭痛(第一個症狀)+頭暈或噁心嘔吐(病情變嚴重指標)或疲憊虛弱。
  • 高海拔腦水腫:急性高山病+走路不穩或意識變化。像喝醉酒一樣,迷迷糊糊、胡言亂語、走路搖搖晃晃、神智不清。
  • 高海拔肺水腫:明明在休息或是在睡覺時間,卻像剛跑步完一樣氣喘吁吁或是胸口不舒服,呼吸很喘,心跳很快,很累無法活動。嚴重時甚至會嘴唇發紫沒有血色。

高山症之處置四大定律(王士豪醫師著瘋高山)

  • 高山上任何病症都先假定為高山症處理。
  • 出現高海拔症狀千萬別繼續上升高度。
  • 若病情惡化或無法腳跟對腳尖走一直線,請立即下撤(或以加壓艙原地模擬下降高度)。
  • 不讓高山症患者落單。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traybirds的沙龍
48會員
73內容數
這是一個中年大叔的登山日誌。作家詹偉雄曾說:生命邊界之外自有奇特的壯麗與深邃,值得人們勇敢追尋,不問年紀。個人雖然沒有過人的登山技能及體力,但希望在登山安全自己負責的前題下,安步當車的浪跡台灣的美麗山林,站在脊樑山脈上,俯瞰這福爾摩沙的美麗之島。
Straybirds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16
本文描述討作者從2012年開始熱愛爬山的心路歷程,從挑戰玉山主峰到體悟慢活的登山哲學,分享了作者在登山過程中感受到的自然之美與人生體悟。
Thumbnail
2025/03/16
本文描述討作者從2012年開始熱愛爬山的心路歷程,從挑戰玉山主峰到體悟慢活的登山哲學,分享了作者在登山過程中感受到的自然之美與人生體悟。
Thumbnail
2024/11/06
本文探討登山前的準備重點,強調安全意識和行程規劃,手把手的帶領讀者制定縝密的登山計畫並組成安全的健行隊伍。從查詢資料、路線安排,到離線地圖判讀和求救簡訊的使用,提供實用的建議,並分享實用的登山技巧,透過這些建議,提升登山活動中的安全意識和突發應變能力,讓更多人能安全的探索台灣壯麗的自然之美。
Thumbnail
2024/11/06
本文探討登山前的準備重點,強調安全意識和行程規劃,手把手的帶領讀者制定縝密的登山計畫並組成安全的健行隊伍。從查詢資料、路線安排,到離線地圖判讀和求救簡訊的使用,提供實用的建議,並分享實用的登山技巧,透過這些建議,提升登山活動中的安全意識和突發應變能力,讓更多人能安全的探索台灣壯麗的自然之美。
Thumbnail
2024/08/02
您寫過登山計畫嗎?留守人欄位都是怎麼填寫的?是家人?親朋好友?還是登山伙伴?留守人知道他應該扮演的角色嗎?最近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山難事件,一隊3人的登山隊伍,於7月20日凱米颱風正式形成前,由台東向陽登山口入山縱走南二段,中途因誤判天氣,導致全隊罹難,原因為何,請待本文細細分曉。
Thumbnail
2024/08/02
您寫過登山計畫嗎?留守人欄位都是怎麼填寫的?是家人?親朋好友?還是登山伙伴?留守人知道他應該扮演的角色嗎?最近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山難事件,一隊3人的登山隊伍,於7月20日凱米颱風正式形成前,由台東向陽登山口入山縱走南二段,中途因誤判天氣,導致全隊罹難,原因為何,請待本文細細分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唯有從前人失敗的教訓中學習,才能避免重蹈覆轍,趨吉避凶,由生還一書八個生還的山難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在山上一個小小的不留意,就可能導致災難的降臨。如不幸迷途時,必須保持冷靜,試著回到原來走失的叉路,並沿途留下記號,如確認無法自行脫困,應該留在原地待援,才有生還機會。
Thumbnail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唯有從前人失敗的教訓中學習,才能避免重蹈覆轍,趨吉避凶,由生還一書八個生還的山難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在山上一個小小的不留意,就可能導致災難的降臨。如不幸迷途時,必須保持冷靜,試著回到原來走失的叉路,並沿途留下記號,如確認無法自行脫困,應該留在原地待援,才有生還機會。
Thumbnail
山林開放的核心精神,是政府不再以風險為由限制人民入山,將風險判斷的責任交由登山者自負。因此,登山風險評估就成為這個世代登山者必須具備的能力。蓋「人民對國家並無享有登山零風險的請求權」,期望每位山友在上山之前,都能確實做好風險評估,去爬自己「能」爬的山,而不是去爬「想」爬的山。
Thumbnail
山林開放的核心精神,是政府不再以風險為由限制人民入山,將風險判斷的責任交由登山者自負。因此,登山風險評估就成為這個世代登山者必須具備的能力。蓋「人民對國家並無享有登山零風險的請求權」,期望每位山友在上山之前,都能確實做好風險評估,去爬自己「能」爬的山,而不是去爬「想」爬的山。
Thumbnail
台灣很美,這點是不變的事實;就算你沒看過,也不會改變這個事實。 在享受台灣山林的風景時,你有想過要怎麼安全的從事登山這項看似簡單卻充滿危機的運動嗎? 要敬畏山,不然山會要人們付出代價
Thumbnail
台灣很美,這點是不變的事實;就算你沒看過,也不會改變這個事實。 在享受台灣山林的風景時,你有想過要怎麼安全的從事登山這項看似簡單卻充滿危機的運動嗎? 要敬畏山,不然山會要人們付出代價
Thumbnail
有人說爬山是一個被虐的循環,爬山過程中充滿著痛苦與疲憊,但看到那城市中看不見的美景,以及擁有遠離塵囂的寧靜之後,減輕了疲憊跟痛苦,讓平日的我們重新擁有爬山的動力。
Thumbnail
有人說爬山是一個被虐的循環,爬山過程中充滿著痛苦與疲憊,但看到那城市中看不見的美景,以及擁有遠離塵囂的寧靜之後,減輕了疲憊跟痛苦,讓平日的我們重新擁有爬山的動力。
Thumbnail
2021年二月,公共電視製播了紀錄片《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 看完紀錄片的我也開始回頭審視自身短短一年半的登山歷程:初出走過十幾座百岳的我,與山和土地的連結是什麼樣態?山對我的生命造成了什麼影響與改變?我也與他們一樣「不去會死」嗎?
Thumbnail
2021年二月,公共電視製播了紀錄片《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 看完紀錄片的我也開始回頭審視自身短短一年半的登山歷程:初出走過十幾座百岳的我,與山和土地的連結是什麼樣態?山對我的生命造成了什麼影響與改變?我也與他們一樣「不去會死」嗎?
Thumbnail
人都是視覺動物,喜歡美麗漂亮的一切,近期因為疫情的關係,國旅興盛,在無法出國的情況下,大家焦點都放置在台灣的景點。 美麗漂亮的照片,都會讓人想去朝聖、拍照、打卡,一般景點可以如此,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但台灣的山,也適合如此嗎? 台灣的山林,中級山、大山、大山縱走等級,從市區到登山口的交通時間,以及
Thumbnail
人都是視覺動物,喜歡美麗漂亮的一切,近期因為疫情的關係,國旅興盛,在無法出國的情況下,大家焦點都放置在台灣的景點。 美麗漂亮的照片,都會讓人想去朝聖、拍照、打卡,一般景點可以如此,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但台灣的山,也適合如此嗎? 台灣的山林,中級山、大山、大山縱走等級,從市區到登山口的交通時間,以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