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安全】人民沒有登山零風險的請求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向山致敬
行政院於108年10月21日向全國宣布政府開放山林的政策方向,宣示政府不應該以危險為理由,限制人民走進山林,各山域除國安及生態保育區外,以全面開放為原則。並提出「開放」、「透明」、「服務」、「教育」和「責任」五大政策主軸,全面提升我國登山運動環境。緊接著109年因為疫情升溫,國境關閉,更讓登山人口急遽成長,各種登山亂象與日俱增,山難的件數,也隨之暴增。
向山自盡
今(112)年清明節連假,三大國家公園申請入園人數盛況空前,本魯連要申請大小劍這樣自虐的百岳路線,油婆蘭營地一樣是一位難求,最後只能找個中級山緩解低山症狀,不過在連假5天期間,即陸續由山上傳來山難的消息,總計3000公尺以上的山難,即有11件之多,其中並有死亡的山難事件,依報載訊息統計如下(詳細內容請點山難事件欄之連結):
  1. 112年4月2日/干卓萬群峰/66歲蔣姓山友墜谷失聯/4/12尋獲大體
  2. 112年4月3日/新康橫斷/71歳李姓山友高山肺水腫/直升機吊掛送醫不治
  3. 112年4月3日/北大武山8.5公里處/26歲男性山友右腳踝嚴重扭傷/直升機吊掛獲救
  4. 112年4月4日/干卓萬三叉營地/50歲林姓山友高山症/直升機吊掛獲救
  5. 112年4月5日/南三段天南可蘭山/58歲陳姓山友高山症/直升機吊掛獲救
  6. 112年4月5日/南三段本鄉山/33歳李姓協作遭雷擊樹木擊傷臗骨/直升機吊掛獲救
  7. 112年4月5日/南三段亞力士營地/35歲李姓女山友摔倒腿部骨折/直升機吊掛獲救
  8. 112年4月5日/能高安東軍第1獵寮/女性山友遭蜂螫墜落尾椎受傷/自行下山
  9. 112年4月5日/能高安東軍第2獵寮/男性山友失足頭部撕裂傷意識模糊/待援中(無更新資訊)
  10. 112年4月5日/八通關古道24K/林姓山友高山症/直升機吊掛獲救
  11. 112年4月6日/南二段大水窟山屋/鄭姓女性山友高山症/直升機吊掛獲救
登山風險自負
山林開放的核心精神,是政府不再以風險為由限制人民入山,將風險判斷的責任交由登山者自負。因此,登山風險評估就成為這個世代登山者必須具備的能力。上述11件山難事件,僅憑媒體報導的隻字片語,尚無法釐清事故發生之原委,仍有待事後進一步的事故調查報告,查明真象,惟有高達5件為高山症發作,雖說個人生理變化無法事前評估,但前揭高山症事件都不是在入山第一天發生,有的甚至在入山後3、4天後才報案求援,其中在山行中是否早已出現高海拔症狀?當下當事人及領隊的風險評估是否正確?是否在出現症狀時繼續上升高度?未能在第一時間立即下撤,攸關病程是否繼續惡化至難以挽回的地步。至於另外6件意外事件,除雷擊、蜂螫純屬意外無法預做準備外,失足墜落及摔倒扭傷多與行程安排是否超過體能負荷(過度壓縮行程),及登山者對該次登山行程自我評估是否過度自信有關。最後,謹以台灣首宗山難國賠案判決書的判決文:「人民對國家並無享有登山零風險的請求權」做為結語,期望每位山友在上山之前,都能確實做好風險評估,去爬自己「能」爬的山,而不是去爬爬的山。
附記:

高山症之症狀

高山症與腦水腫成因(皆因腦袋擁擠):因為高山氧氣不足,大腦為了要獲得足夠氧氣,必須讓血管擴張,讓大量血液流到腦部,增加供氧,但頭骨空間固定,血管擴張會造成空間受迫,因而產生頭痛、頭暈、疲憊虛弱,甚至沒胃口、噁心、嘔吐等症狀,當腦部血液太多,造成血管內的物質跑到血管外,即為腦水腫,會產生神智不清、胡言亂語、走路歪七扭八或無法走直線等症狀。
  • 急性高山症:登高(2500公尺以上)+頭痛(第一個症狀)+頭暈或噁心嘔吐(病情變嚴重指標)或疲憊虛弱。
  • 高海拔腦水腫:急性高山病+走路不穩或意識變化。像喝醉酒一樣,迷迷糊糊、胡言亂語、走路搖搖晃晃、神智不清。
  • 高海拔肺水腫:明明在休息或是在睡覺時間,卻像剛跑步完一樣氣喘吁吁或是胸口不舒服,呼吸很喘,心跳很快,很累無法活動。嚴重時甚至會嘴唇發紫沒有血色。

高山症之處置四大定律(王士豪醫師著瘋高山)

  • 高山上任何病症都先假定為高山症處理。
  • 出現高海拔症狀千萬別繼續上升高度。
  • 若病情惡化或無法腳跟對腳尖走一直線,請立即下撤(或以加壓艙原地模擬下降高度)。
  • 不讓高山症患者落單。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8會員
59內容數
這是一個中年大叔的登山日誌。作家詹偉雄曾說:生命邊界之外自有奇特的壯麗與深邃,值得人們勇敢追尋,不問年紀。個人雖然沒有過人的登山技能及體力,但希望在登山安全自己負責的前題下,安步當車的浪跡台灣的美麗山林,站在脊樑山脈上,俯瞰這福爾摩沙的美麗之島。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traybirds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北海岸總長約有140公里,以淡水河口延伸至基隆間之海岸線最為曲折,多岬角與港灣,其中淺水灣至白沙灣的雙灣自行車道,是觀察自然生態的最佳地點。本次活動規劃由淺水灣騎Ubike出發,一路向東北經白沙灣至富貴角燈塔折返,暢遊北海岸最美麗的岬角風光,騎乘完畢並順遊麟山鼻岬角步道欣賞滿山盛開的野百合。
雙溪蝙蝠山(海拔252公尺)位於新北雙溪區,因山形似蝙蝠凌空展翼而得名,又稱逸仙山,以山海無敵展望聞名,能遠眺福隆海岸,雪山尾稜,燦光寮山,灣坑頭山,五分山等名山,山頂上有一座三層樓瞭望塔,遙望白雲悠悠,鳶鳥乘風翱翔,俯瞰列車由山洞穿梭而出,飛馳於牡丹溪與雙澳公路間,放眼望去,貢寮、福隆、牡丹、平林
北海岸總長約有140公里,以淡水河口延伸至基隆間之海岸線最為曲折,多岬角與港灣,其中淺水灣至白沙灣的雙灣自行車道,是觀察自然生態的最佳地點。本次活動規劃由淺水灣騎Ubike出發,一路向東北經白沙灣至富貴角燈塔折返,暢遊北海岸最美麗的岬角風光,騎乘完畢並順遊麟山鼻岬角步道欣賞滿山盛開的野百合。
雙溪蝙蝠山(海拔252公尺)位於新北雙溪區,因山形似蝙蝠凌空展翼而得名,又稱逸仙山,以山海無敵展望聞名,能遠眺福隆海岸,雪山尾稜,燦光寮山,灣坑頭山,五分山等名山,山頂上有一座三層樓瞭望塔,遙望白雲悠悠,鳶鳥乘風翱翔,俯瞰列車由山洞穿梭而出,飛馳於牡丹溪與雙澳公路間,放眼望去,貢寮、福隆、牡丹、平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政府直到2019年解禁之前,對山域活動皆採消極、封閉的態度,山林開放後,伴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讓許多國人開始接觸山林。這讓長期以來一直被漠視及汙名的台灣登山活動,有了再次被重視的轉機。然而,短時間、大量登山者湧入山上,對山域環境造成影響之外,更對登山文化的變化產生了莫大的危機。 而沒有合適的教育課
Thumbnail
在 2024/6/28 一早,看到手機跳出一則通知,新聞標題是「台灣知名登山家OOO攀登法國白朗峰墜谷身亡」。讀了新聞報導,接著在社群平台上看到不少登山界人士紛紛發文致哀,並分享這位登山家在 2020 年所寫的一篇文章,以追念其在職業登山領域的貢獻。 雖然我並非十分熱衷與投入攀登高山這項運動,平常
07/13/2021 微登山   對山是一種敬畏, 有一種默契, 有一種順應。   5月12日下山後,沒有再登過山。 疫情進入三級,既然不要去登山,我就乖乖待在家。 雖然我去的山徑,多是荒無人煙。 無人的山徑去走走,應該也沒關係吧。 但我想就算無人煙,仍有天知,地知,山知,我知
04/11/2021 單攻   登山多年,第一次單攻。   因為如果不爬黑山, 這是我僅能合法申請到的路線。   廣義的說, 爬山單攻就是不在山中住宿, 由登山口出發,登頂後即下山回登山口。 這樣的登山方式,在登郊山時都是這樣。   狹義的說,限定在海拔三千公尺的高山。
09/25/2016 山上的忘了   這幾年,登山的人常上新聞。 原本己經夠多的負面山難新聞外,還衍生出數起匪夷所思的桃色新聞。   這點真讓我難以接受,尤其是在如此單純的山上。 我一直認為,登山真是一件神聖的事,過程中是可以讓自己最接近虛空的時刻。 而登山需要的知識及技術,也非其他
08/29/2011 登山的熱忱消失殆盡,踏上南湖大山步道的第一步,我就知道了。 走在山徑上,怎麼樣也感應不到南湖大山的感覺。 我自己知道原因,出發時的目的和動機就不正確。 沒想到有天我自己會為了這個理由來登山。 在山路上,再也沒有山的感應,也是這個緣故吧。 零晨三點由南湖山屋出發走
中央尖山的山難新聞,展開了一個新的思路。如果真的碰上萬一,要怎麼處理,才能夠擁有更好的結果。畢竟我們不希望看到這個,但是在山上真的碰上了,也不能只是在那邊慌張地等待救援。擁有更好的處置,才能夠將問題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如果真的在山上碰上意外受傷了,而且還不能直接下山,必須要依靠救難人員來協助的時
Thumbnail
登山是一項各種年齡都能夠進行的運動,從小朋友到大大朋友,也算是門檻很低的一項運動,更有很大部分的人會將登山作為維持健康的規律性運動,除了鍛鍊到下肢,心肺功能也是同步加強。 台灣是世界上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 台灣的地形有著很多的高山,海拔3000公尺以上有258座
Thumbnail
朋友相約去東引老鼠砂石林攀岩,保護點失效造成兩人雙雙墜落,一人重傷。 攀岩意外演變成朋友相告,揪團玩戶外活動發生意外,法律責任歸誰呢?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政府直到2019年解禁之前,對山域活動皆採消極、封閉的態度,山林開放後,伴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讓許多國人開始接觸山林。這讓長期以來一直被漠視及汙名的台灣登山活動,有了再次被重視的轉機。然而,短時間、大量登山者湧入山上,對山域環境造成影響之外,更對登山文化的變化產生了莫大的危機。 而沒有合適的教育課
Thumbnail
在 2024/6/28 一早,看到手機跳出一則通知,新聞標題是「台灣知名登山家OOO攀登法國白朗峰墜谷身亡」。讀了新聞報導,接著在社群平台上看到不少登山界人士紛紛發文致哀,並分享這位登山家在 2020 年所寫的一篇文章,以追念其在職業登山領域的貢獻。 雖然我並非十分熱衷與投入攀登高山這項運動,平常
07/13/2021 微登山   對山是一種敬畏, 有一種默契, 有一種順應。   5月12日下山後,沒有再登過山。 疫情進入三級,既然不要去登山,我就乖乖待在家。 雖然我去的山徑,多是荒無人煙。 無人的山徑去走走,應該也沒關係吧。 但我想就算無人煙,仍有天知,地知,山知,我知
04/11/2021 單攻   登山多年,第一次單攻。   因為如果不爬黑山, 這是我僅能合法申請到的路線。   廣義的說, 爬山單攻就是不在山中住宿, 由登山口出發,登頂後即下山回登山口。 這樣的登山方式,在登郊山時都是這樣。   狹義的說,限定在海拔三千公尺的高山。
09/25/2016 山上的忘了   這幾年,登山的人常上新聞。 原本己經夠多的負面山難新聞外,還衍生出數起匪夷所思的桃色新聞。   這點真讓我難以接受,尤其是在如此單純的山上。 我一直認為,登山真是一件神聖的事,過程中是可以讓自己最接近虛空的時刻。 而登山需要的知識及技術,也非其他
08/29/2011 登山的熱忱消失殆盡,踏上南湖大山步道的第一步,我就知道了。 走在山徑上,怎麼樣也感應不到南湖大山的感覺。 我自己知道原因,出發時的目的和動機就不正確。 沒想到有天我自己會為了這個理由來登山。 在山路上,再也沒有山的感應,也是這個緣故吧。 零晨三點由南湖山屋出發走
中央尖山的山難新聞,展開了一個新的思路。如果真的碰上萬一,要怎麼處理,才能夠擁有更好的結果。畢竟我們不希望看到這個,但是在山上真的碰上了,也不能只是在那邊慌張地等待救援。擁有更好的處置,才能夠將問題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如果真的在山上碰上意外受傷了,而且還不能直接下山,必須要依靠救難人員來協助的時
Thumbnail
登山是一項各種年齡都能夠進行的運動,從小朋友到大大朋友,也算是門檻很低的一項運動,更有很大部分的人會將登山作為維持健康的規律性運動,除了鍛鍊到下肢,心肺功能也是同步加強。 台灣是世界上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 台灣的地形有著很多的高山,海拔3000公尺以上有258座
Thumbnail
朋友相約去東引老鼠砂石林攀岩,保護點失效造成兩人雙雙墜落,一人重傷。 攀岩意外演變成朋友相告,揪團玩戶外活動發生意外,法律責任歸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