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之島,與不去也不會死的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2021年二月,公共電視製播了紀錄片《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片中以四位年輕登山家:台灣第二名登上聖母峰的女性,曾協助多場山難搜救任務的三條魚、台灣史上首批挑戰無氧攀登世界第二高峰K2的張元植、從事台灣黑熊研究的郭熊及專業登山嚮導普魯圖為主角,講述他們與山岳緊扣的生命歷程,看見自然作用於其生命中的療癒之力。而拍攝團隊亦跟隨這四位登山家走入他們最初的啟蒙之山——奇萊北峰、聖稜線、八通關古道與南湖大山,呈現一般大眾不甚熟悉的、台灣島上更核心、更深處的風景。

看完紀錄片的我也開始回頭審視自身短短一年半的登山歷程:初出走過十幾座百岳的我,與山和土地的連結是什麼樣態?山對我的生命造成了什麼影響與改變?我也與他們一樣「不去會死」嗎?

我想,假使我不爬山應該也得以好好活著;但靈魂與意識的某處大概會至此永遠乾涸枯萎吧。

日出時分的奇萊南峰

日出時分的奇萊南峰


走進山、喜歡上山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開始會用「喜歡爬山」來介紹自己。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總會閒來無事打開相簿複習上一次行程裡種種動人的片刻,總會翻著行事曆、期待著下一次的登山行程什麼時候會到來⋯⋯。但是,每回背著沈重的登山包上山其實都會累得半死(下山後三天內還會全身痠痛,甚至有朋友每次下山都要找師傅整骨按摩),尤其是雪山、玉山北峰這種海拔接近四千公尺的山岳路線,稀薄又寒凍的空氣與陡坡本就難以施力,如果再加上結冰的地面簡直是在逼人掉頭回家——不!折返的路一樣又累又煩。更遑論出發前還有各式各樣的準備工作,如搶車票、購買行動糧、事先烹煮食材(因為高山環境難以長時間地燉煮料理)、無限次的確認裝備狀態還有體能訓練等,繁雜程度簡直堪比十幾天的長途旅行。

但我依舊喜歡爬山。在山裡的每一刻都如實地使我感到自在而快樂。

明明爬山就是一件如此費力費時又不討好的事,究竟當中有什麼魔力,驅使著我與「不去會死的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走進山裡,甚至對山產生嚮往與歸屬呢?

從向陽山覽望南二段(前方的山脈)與遠方的玉山主峰

從向陽山覽望南二段(前方的山脈)與遠方的玉山主峰


登山:從自我挑戰到自我療癒

早期的登山——精確地來說是七零年代,尚為一種挑戰自我與達成成就的冒險運動。那時台灣的山岳路線開發仍不完善,許多現今看來相對簡易的路線都待勘查或尚未出現,避難山屋的建設與資源亦相當匱乏;而地圖資料、高山天氣更是難以掌握。因此登山既風險高、山難意外亦頻傳(奇萊北峰便是因此有了「黑色奇萊」的稱號)。即便有良好的體能狀態,仍然需要具備克服險惡環境與勘查地形、確認路線等能力。

在台灣,登高山曾是一個耀眼的成就與符號。既是「力量、智慧和勇氣」的挑戰,也被視為陽剛氣質的表徵與體現;在某些場域,登上百岳甚至能轉換成相當有力的象徵資本與身份證明。

但是,隨著山岳路線與山屋的開發逐漸完備、離線地圖與天氣預報資訊更加精確,走上山不再是一件如登天般的危險難事;曾經的「黑色奇萊」甚至成為今日最經典熱門的登山路線之一。除此之外,更具影響力的是攝影裝備的普及與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人得以透過社群看見台灣高山的壯闊景致,並推使著他們親自走上山。今日登山運動在台灣逐步走向年輕化與大眾化,許多商業登山團也應運而生,主打著一條龍包辦、「人到就好」的服務。

路跡清楚明確的嘉明湖登山步道

路跡清楚明確的嘉明湖登山步道

卸去了部分風險與神秘的面紗,登山成為了親身體驗自然與土地連結的最佳方式之一。

不過對我而言,登山更像是一種從日常生活短暫出走的逃逸路線。

在山裡,人得以卸下生活上的身份框架與符號,不再是學生、不再是公司職員,大家都僅只是「山友」;山裡彷彿存在並運行著某一種原始、奇幻而絕妙的平等與平衡。山不僅是物理上的「與世隔絕」,彷彿平常肩背著的種種負擔也會隨著走進山後,被冰冷而乾淨的空氣、高聳的冷杉、歪曲的圓柏與遼闊的稜線屏除在外——ㄧ切都變得如此簡單,唯一肩負著的,只有48公升裝的登山背包。

而登山與一般旅行最大的不同之處,也是我認為山最為迷人的地方之一,便是「人人都必須努力、甚至是真真實實的全力以赴才能夠達到目標。」

儘管山不再如以前危險,走進山、甚至是登頂都仍然需要親自付出力量。登山從不是一件輕鬆容易的事,但這也是少數在生命歷程間,得以只為著一個極為單純的目標全力以赴的時刻。

而逃逸結束、重新回到生活的軌道時,也得以帶著更大、更豐盛一點點的靈魂繼續活著。

加羅湖

加羅湖


既是一群人,也是一個人

雖然大家總拉著五六夥伴一起上山,但爬山從來都是一件很個人的事。

撐著登山杖、走在山林之間,那是只屬於自己與山的的一種微妙連結。尤其是攀登密麻般的樹根陡坡或碎石絕壁時,更能夠感知這般隱微的情感。也許是困難地形的物理因素導致,但在意識與身體只專注於「登山」時,的確會生成某一種平時難以察覺或辨明的感動。它如雲霧一般模模糊糊地圍繞在身邊,卻如如實實地作用於自己與山之間。

我依稀記得與團隊登頂雪山主峰前的最後一段、黎明時的雪山圈谷。圈谷空氣寒冷而稀薄,每一口呼吸都必須耗費極大的氣力;腳下的碎石脆弱又容易鬆動,踏出的每個踩點都要格外的小心翼翼。環視周遭,只有純淨的魚肚白天空、無際的棉花糖雲海、沾染著一抹橘紅的U型深谷及腳下剩百餘公尺的登頂路。

那是如此疲倦痛苦卻又療癒動人的時刻。我得以以自身的力量與身前身後的夥伴一起走到這裡,此刻山與人連結帶來的感動,既屬於個人、同時也與身邊的他人共享著。

雪山圈谷黎明時刻的雲海

雪山圈谷黎明時刻的雲海


群山之島與__

群山之島,不去的確不會死,但生命與靈魂如實會至此虧缺了一些難以言喻的什麼。也許是具象的山林景致,也或許是幽微的動人情感,又或兩者都作用於其中。

倘若你的體力準備好了,同時想為生命傾注一絲不同於以往的力量、或開展一條新的逃逸路線,又或者只是單純想看看動人的自然風景,都推薦你上山走一走。

從玉山主峰頂眺望玉山南峰

從玉山主峰頂眺望玉山南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耀的沙龍
4會員
48內容數
《開講》由一群成大台文系學生創立,是一份語言多元、議題開放且無懼立場的刊物。 「阮想欲做一塊廟埕,予大家來開講。」 我們期許在《開講》的書寫與閱讀中,每一位參與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果不能,就自己開創:動筆、khui-tshuì,作伙來開講。
阿耀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7/09
作者:郭柏賢、王浚耀 2030,英語萬歲? 但是事實敢真正是按呢?英語成做雙語敢就是the̍h--tio̍h國際競爭力ê通行證?台灣敢真正chiah--nih需要雙語政策?
Thumbnail
2022/07/09
作者:郭柏賢、王浚耀 2030,英語萬歲? 但是事實敢真正是按呢?英語成做雙語敢就是the̍h--tio̍h國際競爭力ê通行證?台灣敢真正chiah--nih需要雙語政策?
Thumbnail
2022/07/09
作者:郭柏賢、王浚耀 2030,英語萬歲?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英語成為雙語就是得到國際競爭力的通行證了嗎?台灣真的如此迫切需要雙語政策嗎?
Thumbnail
2022/07/09
作者:郭柏賢、王浚耀 2030,英語萬歲?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英語成為雙語就是得到國際競爭力的通行證了嗎?台灣真的如此迫切需要雙語政策嗎?
Thumbnail
2022/06/12
作者:王禹雯、顏詩庭 一、前言 二、台灣新電影與文學作品改編 總結來說,在八零年代文化生產者兼具作家、影人、評論者的多重身分況普遍,並且文化圈內流通互動頻繁的獨特情境下,產生了上述的文學改編盛況,而這在進入2000年代後歷經全球化市場經濟、網路科技發展等等劇烈變遷下已不復見,詳細討論請見下節。
Thumbnail
2022/06/12
作者:王禹雯、顏詩庭 一、前言 二、台灣新電影與文學作品改編 總結來說,在八零年代文化生產者兼具作家、影人、評論者的多重身分況普遍,並且文化圈內流通互動頻繁的獨特情境下,產生了上述的文學改編盛況,而這在進入2000年代後歷經全球化市場經濟、網路科技發展等等劇烈變遷下已不復見,詳細討論請見下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山林與我 一時爬山一時爽,一直爬山一直爽。 其實從小我就被爸媽帶著上山下海到處玩,到了初中時,跟著學校的團隊去山上爬合歡山,當過隊長五次,帶隊和照顧小隊員經驗充足,但是都是跟著學校團隊 一起,直到上了大學,在去年的十月,我第一次參與兩天一夜的登山活動,那座山叫做松蘿湖,還沒上山就開始下雨
Thumbnail
山林與我 一時爬山一時爽,一直爬山一直爽。 其實從小我就被爸媽帶著上山下海到處玩,到了初中時,跟著學校的團隊去山上爬合歡山,當過隊長五次,帶隊和照顧小隊員經驗充足,但是都是跟著學校團隊 一起,直到上了大學,在去年的十月,我第一次參與兩天一夜的登山活動,那座山叫做松蘿湖,還沒上山就開始下雨
Thumbnail
看著前方同伴的背影融入了藍藍而去的天空,這就是山人合一嗎? 我走進了山,成為山的一部份了。
Thumbnail
看著前方同伴的背影融入了藍藍而去的天空,這就是山人合一嗎? 我走進了山,成為山的一部份了。
Thumbnail
當身體與天地接軌,你同時從壯闊的山體驗自身的渺小,卻又感覺這世界與你是同一件事情。煩惱並不存在,因為剎那間,你也根本不存在。或者說,哪裡都是你,你不僅是這具軀體。
Thumbnail
當身體與天地接軌,你同時從壯闊的山體驗自身的渺小,卻又感覺這世界與你是同一件事情。煩惱並不存在,因為剎那間,你也根本不存在。或者說,哪裡都是你,你不僅是這具軀體。
Thumbnail
台灣很美,這點是不變的事實;就算你沒看過,也不會改變這個事實。 在享受台灣山林的風景時,你有想過要怎麼安全的從事登山這項看似簡單卻充滿危機的運動嗎? 要敬畏山,不然山會要人們付出代價
Thumbnail
台灣很美,這點是不變的事實;就算你沒看過,也不會改變這個事實。 在享受台灣山林的風景時,你有想過要怎麼安全的從事登山這項看似簡單卻充滿危機的運動嗎? 要敬畏山,不然山會要人們付出代價
Thumbnail
近年台灣登百岳成為顯學,行政院宣布國家山林解禁政策,以「開放山林」、「資訊透明」、「便民服務」、「教育普及」及「明確責任」等5項政策主軸推動山林開放,鬆綁全台81處林道,全面優化森林步道。年輕登山客正磨拳擦掌挑戰百岳,「17Jump旅遊攝」小皮與小蛙兩位登山部落客老師帶領還沒勇氣登上百岳之路者
Thumbnail
近年台灣登百岳成為顯學,行政院宣布國家山林解禁政策,以「開放山林」、「資訊透明」、「便民服務」、「教育普及」及「明確責任」等5項政策主軸推動山林開放,鬆綁全台81處林道,全面優化森林步道。年輕登山客正磨拳擦掌挑戰百岳,「17Jump旅遊攝」小皮與小蛙兩位登山部落客老師帶領還沒勇氣登上百岳之路者
Thumbnail
有人說爬山是一個被虐的循環,爬山過程中充滿著痛苦與疲憊,但看到那城市中看不見的美景,以及擁有遠離塵囂的寧靜之後,減輕了疲憊跟痛苦,讓平日的我們重新擁有爬山的動力。
Thumbnail
有人說爬山是一個被虐的循環,爬山過程中充滿著痛苦與疲憊,但看到那城市中看不見的美景,以及擁有遠離塵囂的寧靜之後,減輕了疲憊跟痛苦,讓平日的我們重新擁有爬山的動力。
Thumbnail
2021年二月,公共電視製播了紀錄片《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 看完紀錄片的我也開始回頭審視自身短短一年半的登山歷程:初出走過十幾座百岳的我,與山和土地的連結是什麼樣態?山對我的生命造成了什麼影響與改變?我也與他們一樣「不去會死」嗎?
Thumbnail
2021年二月,公共電視製播了紀錄片《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 看完紀錄片的我也開始回頭審視自身短短一年半的登山歷程:初出走過十幾座百岳的我,與山和土地的連結是什麼樣態?山對我的生命造成了什麼影響與改變?我也與他們一樣「不去會死」嗎?
Thumbnail
為什麼要爬山? 「爬山就肉體來說,其實是很痛苦的一件事。為什麼每次走完,你都可以忘掉那個痛苦,然後你只記得那個心靈的解放跟快樂..……我覺得是一種意識的轉換,是一種成長。爬山,在這15年來,讓我的身體、心靈,都處在一種自由的狀態。」
Thumbnail
為什麼要爬山? 「爬山就肉體來說,其實是很痛苦的一件事。為什麼每次走完,你都可以忘掉那個痛苦,然後你只記得那個心靈的解放跟快樂..……我覺得是一種意識的轉換,是一種成長。爬山,在這15年來,讓我的身體、心靈,都處在一種自由的狀態。」
Thumbnail
登山許多時候吸引人的似乎是爬山過程的這個「狀態」。在山上,你只能專注在每一次的呼吸 每一次的上坡;沒有網路 過多的資訊紛擾;只能認真身在當下做眼前唯一的事。在上山,與人相處不會有太多應退交際,而是以無法保留的一面彼此真誠相待;一群人為同個目標前進,只在乎吃飽穿暖睡好,真實的活在當下。
Thumbnail
登山許多時候吸引人的似乎是爬山過程的這個「狀態」。在山上,你只能專注在每一次的呼吸 每一次的上坡;沒有網路 過多的資訊紛擾;只能認真身在當下做眼前唯一的事。在上山,與人相處不會有太多應退交際,而是以無法保留的一面彼此真誠相待;一群人為同個目標前進,只在乎吃飽穿暖睡好,真實的活在當下。
Thumbnail
抬頭看著飄來的片片厚雲,怕下雨的兩兒子急巴巴地趕往上攻。最後的路程只好四人分成青壯兩隊各自努力,相約山頂再會。石瀑!再來!今天不是你上我下,就是我上你下。最後是不可思議、逼近九十度的峭壁,所幸設有鐵鍊一條好讓山友爭最後一口氣,看我們力拔山河,12:30 總算登頂。這是我此生最遠的800公尺。
Thumbnail
抬頭看著飄來的片片厚雲,怕下雨的兩兒子急巴巴地趕往上攻。最後的路程只好四人分成青壯兩隊各自努力,相約山頂再會。石瀑!再來!今天不是你上我下,就是我上你下。最後是不可思議、逼近九十度的峭壁,所幸設有鐵鍊一條好讓山友爭最後一口氣,看我們力拔山河,12:30 總算登頂。這是我此生最遠的800公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