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於2019年宣示開放山林,向山致敬,要大家「敬山、進山、淨山」,交通部觀光局接著在2020年啟動「脊樑山脈旅遊年」,發展台灣獨有的四季高山與原民及人文生態。不過當年度隨即爆發新冠肺炎疫情,迨2022年10日止,長達近三年的防疫期間,國人因邊境封鎖,無法出國轉而一窩蜂爭相上山,造成山林亂象及山難事件層出不窮,向山致敬變成向山自盡。估且不論在山林解禁政策之前,國家為山友們做了些什麼?先問問山友們為自己做些什麼?在進山之前,山友們準備好了嗎?
為使山友能在妥善準備下,自行規劃登山計畫,帶領親友組成登山健行隊伍,探索台灣山林之美,筆者疏理多年來參加各式登山教育及山域嚮導訓練之心得,內容包涵如何查詢資料規劃登山行程、如何看得懂手機GPS回報座標及求救、追蹤方位、如何確認自己在正確的路徑上、行走時感受肌肉如何發力、如何跟蹤路徑、如何使用登山瓦斯爐、如何進行行進的控管及狀況處置等,均為登山安全自己負責的最基本知能,提綱挈領的將心得分享給諸位有心親近山林的格友參考。
登山活動的行前規劃,必須考量主題、路線、時間、隊伍結構、裝備、食物、經費、留守等諸多因素,必須進行詳細的沙盤推演,才能成就完美的山行,一般登山隊伍的開隊流程如下:
訂定目的→資料蒐集→路線規劃→招募隊員→行前會議→行前訓練→留守會議→辦理入山入園→裝備採買→行前檢查→出隊→事後檢討
其中資料蒐集及路線規劃為行前規劃之核心項目,僅就應注意之重點說明如下:
●查詢網路紀錄研讀重點
1.營地:記住行程中所有可以紮營的地點,必要時可提供臨時迫降的選擇。
2.水源:需注意冬夏不同季節的差異(乾季水源可能枯竭),最好能找到最新的資訊(臉書登山通報站會有山友提供水源及路狀相關資訊)。
3.叉路景點:記住地標出現的順序,可以在偏離路線時及時發現(原本預期應該要出現的地標遲遲未出現,即應警覺是否偏離路線)。
4.人數:隊伍人數愈多,速度相對會比較慢。
5.年份:時間愈久的紀錄參考性愈低,因為路況地貌均會改變。
6.速度:要注意天數、裝備(輕裝或重裝)、休息頻率與時間等因素,選擇與自己隊伍組成相選當之紀錄做為規劃行程之參考。
●行程安排
●留守人(詳閱【登山安全守門人】南二段山難談登山留守機制)
1.參與行前會議,瞭解登山計畫及隊員情況,並與領隊討論關門點、變異點、撤退點及啟動山難通報時間。
2.每日蒐集完整氣象資訊,提供山上隊伍參考,並24時隨時待命(必要時可以找第二留守人)。
3.依據登山計畫與上山隊伍律定每日通聯時間及地點。
4.參與領隊會議,協助領隊對突發事件做出決策。
5.臨時撤退時,聯繫接駁司機及時接駁。
6.發生山難時通報救援,並擔任山上隊伍對外之唯一窗口。
7.熟悉該隊伍之登山習性及山域狀況,協助救難人員研判有效之救援方案。
8.山難發生時告知家屬救援進度,並穩定家屬情緒。
1.手機先開啟飛航模式。
2.開啟大地羅盤軟體(Iphone請安裝野外求救)。
3.定位後截圖(避免在慌亂中手動輸入錯誤)。
4.關掉飛航模式,恢復行動網路連線。
5.回傳截圖給隊友或搜救人員。
註:下圖左邊為以行動通訊定位之座標,右邊為以飛航模式定位之座標,二者之誤差值,以飛航模式定位者較小,在山區最好確定誤差值在十公尺之內,這樣才能有效被搜救。
【隱藏魔鬼的小細節】因為手機會自動讀取原儲存的資料,所以在開啟飛航模式之後,要先關閉大地羅盤再重新開啟,使其重新定位。
●求救懶人包:大地羅盤作者設計之特殊功能,點選下圖左邊之箭頭標示,即可產生右圖之求救訊息,簡單輸入狀況後,點選右圖之分享標示,即可併同座標將求救訊息以簡訊、Line、email、Messenger等方式傳遞出去。
於OruxMaps首頁上方點選圖釘功能鈕,在下拉選項中點選建立方位點,輸入迷途隊友傳來之座標,即可建立迷途隊友所在位置,之後回到主頁面,點選該方位點,於功能框中點選導航至,即可建立自己所在位置至該方位點之航線。
●上坡:跨出前進腳後重心向前,召喚臀大肌帶動股二頭肌向上,以節省四頭肌施力。
●下坡:重心要留在原支撐腳,等前進腳著地後再移轉重心至前進腳。前進腳儘量與地面垂直。著地後用臀大肌收縮移轉重心至前進腳。(前進之腳踏出後再往後縮,可以協助穩定平衡)
●過地形上攀下攀:用手抓繩、樹根、岩石輔助時,要先確認是否牢固,且只能借力,不能使力。
●上班族因久坐之故,臀大肌與股二頭肌較為無力,召喚不易,必須藉由核心肌群之鍛練慢慢強化,方法如下:https://www.sportsplanetmag.com/article/desc/18032217044163071
(按:筆者日前利用卡保逐鹿O型縱走實際操作前述走路技巧,實證結果發現在山行逾10時,爬升1452公尺的行程中,完全没有以往四頭肌過度發力,導致頻臨抽筋的感覺,印證此方式確實為較為省力的步行方法。)
●固定設施:走在傳統的步道上,一定會有一些刻意留下的人為路跡,諸如里程木樁、登山布條、電塔、廟宇、古厝等等,它的功能在於指引方向,可以讓山行者確認走在正確的步道上。另外如果是非傳統的探勘路線,則必須依賴明顯的山頭、稜線、谷線或溪流等自然地形,搭配地圖、指北針來做判斷。
●非固定設施:傳統步道的寬度及路旁的植披與獸徑或獵徑有明顯差異,正常步道寬度至少會超過肩膀寬度(約30~50公分),植披也不會碰到人的身體。另經常踩踏的路徑泥土較硬,在山行時可以注意腳感,如果路徑轉為鬆軟,即可能誤入獸徑或獵徑,此外人為的足跡、疊石、砍痕及垃圾等,也是可以輔助可以判斷路徑的工具。
●遠望:如果在山行過程中一時找不到路跡時,可將視線向遠處眺望,就可在山林間隱約看到一條路跡(摸黑找不到路時,可將頭燈拿下來,放在側邊,就可以比較容易看見路跡)
●隊伍的組成
一般的登山隊伍,除了隊員之外,其核心的幹部包含有領隊、嚮導、壓隊等,另外尚有總務、醫務、攝影及紀錄等不一而足,但也有一人兼任多項角色者,端視隊伍大小及成員之經驗及特質而定,以下僅就核心幹部之任務略述如下:
領隊(靈活在隊伍中):領隊是隊伍的靈魂人物,負責規劃登山計畫、召集行前會議、安排食宿及接駁、申請入山入園及估算經費等,對於全般計畫最為明瞭,最好不要換人,但為預防意外,最好先指定副領隊(通常為嚮導)。
嚮導(前):負責帶路,控制行進速度,判斷路況,對於可能有危險或走錯的叉路要停等,並引導隊員安全通過。
壓隊(墊後):照顧全隊最弱的隊員,觀察每位隊友身體狀況,必要時與領隊討論找其他較強隊友分擔重量,在隊伍休息完畢重新出發時,要留意有無遺漏物品。
嚮導與壓隊可以輪替,但互換後,除要交接落後人員資訊,新的嚮導要注意速度調控,不要忽快忽慢。
●行進速度控管:
起登前可以先穿保暖層,等走了20~30分暖身後再脫衣服,領隊也可以利用此段暖身的期間,觀察隊員體能,並調整隊員順序,將體力較弱者,安排在嚮導之後。
對於不太瞭解隊員個別情況的組成,領隊可於開始行進一段時間後,觀察隊員體能差異,對於體能差異較大之隊友適度拆隊,但在危險地形、重要叉路、水源地,嚮導要與領隊協調大休息,等隊伍到齊。
避免隊伍拉長,要在一至一個半小時候休息,等候全員到齊。摸黑的情況則一定要走在一起。對於速度特別快或動作特別慢的個人,要運用技巧,以危險共同體為由,適時要求配合團體速度。原則是不可以超越嚮導。
過危險地形,先等隊伍集合,分批保持安全距離,依序通過,等全員都通過,再繼續前進。
摸黑:寧可摸早黑也不要摸晚黑的理由:因為早上精神狀況最佳,比較不會出狀況。夏天考慮午後雷雨因素,要彈性調整行程摸早黑,還要注意避免在雷雨時間通過草原。
休息點的選擇:寛大平坦,有陽光及背風處,並遠離崩塌及落石等危險地帶。休息時注意保暖,能坐不要站,能躺不要坐。休息時領隊要詢問隊員要不要上廁所,提醒隊員注意安全(如廁前注意周遭,有無蜂、蛇等危險因子),並注意觀察隊員臉色、食慾、是否談笑風生及上廁所情況,對有狀況的隊員要個别處理。
撤退決定:如非氣候或地形因素,只是體能差異,可以考慮拆隊,體力不濟者由隊友陪同先行下撤。但如果是氣候或地形有危險,就要全員撤退。
●失溫預防:做好隔絕、冷的時候要加衣服、休息時注意保暖,特别是頭部、下雨時不要走走停停,保持行進狀態。
●避免抽筋:前一天多喝水,行進間隨時補充能量及電解質,邊走邊吃東西。狀況發生處置,如果行程許可休息至少20分,隊員分擔部分重量。
●高山症:(頭痛、食慾不佳、噁心、想吐)。預防最好方法是高度適應。胃囗不好是最早的警訊。檢測方法請他腳尖對腳跟走一直線。
裝接爐頭要遠離明火,裝接前要確認爐頭開關是否關閉。
蜘蛛爐如果没有預熱管不建議倒置瓦斯爐。
非有必要,切忌在營帳內使用瓦斯,如因特殊狀況(遭遇大風雨,必須煮熱水防止失溫),必須在帳內使用時,要儘量把火開到最小,慢慢煮食。
瓦斯用量與溫及是否使用擋風板有關,一般而言,一罐一人可使用3天。省一點可用7天(以早上煮一公升,晚上二公升水計算)
●104-112統計山域求援六大主因:
迷途(37%)、創傷(22%)、墜谷(10%)、疾病(10%)、高山症(5%)、遲歸及疲勞(4%)。
●狀況處置:
防止迷途:定時集合點名,在容易迷途的芒草或通訊不良地段要收攏隊伍或縮短集合時間。山上如果下雪、下雨、起霧或摸黑時就要全隊走在一起。
發生山難狀況時首先要確保全隊人員安全。如有隊友迷途要先確認最後發現時間點,考慮現有裝備資源,做好人員安置後,尋找通訊點與留守人聯繫(迷途者如有通訊,將座標告知留守人及領隊)。
做好人員安置後,召開領隊會議討論搜救方案並決定是否折隊。如決定留下搜救小隊,挑選原則:有獨立作戰能力,體力好,有搜救經驗者。告知迷途者特徵、名字、衣著。領隊提供航跡航點,搜者也要保留搜救航跡,注意步道之外的人為痕跡。
為免迷途時因恐慌缺水下切溪谷,就算是一日行程,也要保持一日的預備水(至少500cc)、備用電池、哨子及簡易急救包。
迷途者如果要試途找路,必須留下痕跡(折痕或砍痕),以防找不到路時,還可以尋原路折返原求救點,切忌下切溪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