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需要看新聞嗎?生成式AI對新聞業的影響|怪獸看科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因為網路效應,ChatGPT 只用兩個月便達到億次用戶,OpenAI 研發的快速更是讓 GPT-4 做到可以用 Bing 連網整合,並透過 plugin 做到堪比大學程度的人類邏輯推導。

如今,GPT 正式踏入連上網路的紀元。這代表,我們對於即時資訊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經過實測,以財經領域的財報整理與分析而言,AI 均足以構成威脅。

Bing 內建文生圖功能,可直接利用 GPT 指令出圖|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內容執行長黃兆徽

Bing 內建文生圖功能,可直接利用 GPT 指令出圖|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內容執行長黃兆徽

從內容產製的角度來看,去年年末吹起的 GAI 浪潮確實為新聞業創造更多可能性。以前要人工手動的重複工作,現在可以拆解流程讓 AI 代勞;再者,同個事件會因為語言、脈絡與讀者差異而有不同的寫法,也可以透過 AI 工具,生成無法有寫實照片的現場的示意圖。

延伸閱讀:
面對AI,你會選擇原地防守還是向外探索?Generative AI年會前導心得|怪獸看科技

另外,AI 技術可讓新聞業產生改變,許多數據與需要即時追蹤者能透過 LLM 的協助,讓深度調查、深度採訪報導這類相對耗時的內容品質大幅提升。

時代變了,對嗎?

但現實面而言,受眾的口味似乎早在 AI 出現之前就已產生嚴重質變。這不禁讓我思考:如果可以快速摘要、即時更新,新聞還有其存在(甚至是交給人寫)的意義嗎?

新聞機構如何重新取得閱聽人的信任、建立品牌價值?

新聞最大的意義,在於提供資訊,促進討論,進而以或大或小的方式影響這個社會。不過以當今狀況而言,若只是停留在提供資訊,對於受眾而言,可說是沒有閱讀的價值。

更甚,資訊爆炸、短影音浪潮後,多數人是無法閱讀長文的,受眾大多只會對吸引眼球的有興趣,其他一律拋諸腦後(畢竟如果真的需要,AI 可以快速歸納重點),但也正是 AI 這樣快速而精準度「不低」的摘要,反倒會讓多數人按耐不住深度報導那樣的深度。

不可否認,AI 解放了過去我們對於「專業」的定位,許多我們過去必須花上多年經驗累積而成的技能,也能在幾分鐘內就交給 AI 全數轉譯完畢,甚至精準度比初心者還要好上許多。

如今,AI 生成內容的品質已經好到分不出來是「真人」是「機器」,成本低、生成快速的特點,似乎也鬆動了我們過去的一些既定思考方式。


【怪獸雙週快報】

加入2.2K+位聽眾、1.5K+位追蹤者的行列!
讓《怪獸科技公司》用最省時間的方式,
每雙週二一篇科技新知觀察、兩本重點書摘與思考,
掌握節目精華和人生關鍵思考,成為更好的自己。
❤️就是如此簡單,只差你的訂閱!https://monstech.substack.com/


我們需要的,究竟是什麼樣的新聞?

用 AI 比賽,公平嗎?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內容執行長黃兆徽

用 AI 比賽,公平嗎?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內容執行長黃兆徽

就如同網路時代的內容農場問題,AI 勢必更是會讓假新聞、deep fake(深偽技術)犯罪更加氾濫。倘若使用 AI 需要可以過濾內容,應該怎麼規範?倘若新聞業持續根植社群平台、配合演算法浮動調整內容,勢必比不過 AI 對於 SEO 及社群排名的了解,最終導致的,就是新聞更加社群熱度導向,部分議題恆大的情況依舊。

但撇開社群,我認為,AI 造成更大的問題會是,新聞產製出來的內容若只停留在重點整理,民眾是會需要新聞的嗎?抑或是民眾無需依靠記者手動寫稿,其實透過 AI 就能進行精確度相當高的歸納,甚至還比一般記者做得更多,可以進到更深層的分析了?這樣一來,新聞相較於專欄評論,差異又為何?


raw-image

🤖追蹤怪獸科技公司:用科技,遇見更好的自己。
👉https://www.instagram.com/monstech.inc/


avatar-img
怪獸科技公司✖️沙龍
27.5K會員
442內容數
你是否有想過,為什麼看過這麼多成功的人的例子,聽過這麼多厲害的人他們的分享,有時候自己卻好像只是在原地踏步呢?《怪獸科技公司》第二季將從科技產業的角度切入,透過跨領域的視野,帶你掌握各種必備的自我管理能力與心法,一起用科技去思考你的人生。
2025/04/25
本文探討 OpenAI 執行長山姆·奧特曼的崛起之路,以及他和伊隆·馬斯克的合作與決裂。從奧特曼的童年經歷、創業歷程,到 OpenAI 的創立、轉型以及與微軟的合作,探討了 AI 發展的潛力和風險,以及對人類未來的影響。
Thumbnail
2025/04/25
本文探討 OpenAI 執行長山姆·奧特曼的崛起之路,以及他和伊隆·馬斯克的合作與決裂。從奧特曼的童年經歷、創業歷程,到 OpenAI 的創立、轉型以及與微軟的合作,探討了 AI 發展的潛力和風險,以及對人類未來的影響。
Thumbnail
2025/04/18
「軟技能」又來了?都覺得軟實力已經聽到爛、甚至像是狗屁?事實卻是,AI 正在加速硬技能折舊,看似不值一提的「軟技能」才是幫你跑贏大盤、擺脫 35 歲職場斷層的關鍵。AI 時代,硬技能雖然能帶來初期優勢,卻可能因自動化而被淘汰;唯有擁有強大軟技能,才能繼續保持領先。
Thumbnail
2025/04/18
「軟技能」又來了?都覺得軟實力已經聽到爛、甚至像是狗屁?事實卻是,AI 正在加速硬技能折舊,看似不值一提的「軟技能」才是幫你跑贏大盤、擺脫 35 歲職場斷層的關鍵。AI 時代,硬技能雖然能帶來初期優勢,卻可能因自動化而被淘汰;唯有擁有強大軟技能,才能繼續保持領先。
Thumbnail
2025/04/11
以色列土地面積比台灣更小、人口只有台灣三分之一、資源匱乏,卻透過科技創新與全球戰略布局,創造了全球 100 家獨角獸企業,幾乎等於整個歐洲的 80%,成為世界科技產業的重要樞紐。本文探討以色列如何成為全球科技產業重要樞紐,並以此啟發臺灣在國際策略及影響力佈局上的反思。
Thumbnail
2025/04/11
以色列土地面積比台灣更小、人口只有台灣三分之一、資源匱乏,卻透過科技創新與全球戰略布局,創造了全球 100 家獨角獸企業,幾乎等於整個歐洲的 80%,成為世界科技產業的重要樞紐。本文探討以色列如何成為全球科技產業重要樞紐,並以此啟發臺灣在國際策略及影響力佈局上的反思。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