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唸書?這可能會是最初的疑慮,也是支持自己走完申請的最關鍵原因。
【先說結論,那就是想看看更大的世界,以及再不走就走不動了。】
看看更大的世界,即便工作了近十年,仍為必要。
過去,有兩岸部分的工作經歷,並且在台商、外商、遠距等都有所歷練,但是,這就是世界的全部嗎?不然,因為所見、所遇見的仍都是亞洲人為主。
我無法想像,當別人說到歐美思維更加自主、務實等的觀點;我無法理解海外對於工作的「任務思維」與亞洲偏向「關係思維」的角度等等。
不論在工作、或是在思維上,有許多的差異,是看美劇、或是看海外工作、留學者分享所無法感受的。
只是,為什麼這些這麼重要呢?無他,因為「好奇」驅動,以及想要知道「自己在全然陌生的地方可以成長到什麼地步。」把自己當轉蛋,用力的轉下去,會驚訝自己有多麽大的潛能。
至於專業角度等當然也有考量,但可到下一篇在分享。
不過,大家也會想,那麼幾百萬花費怎麼辦呢?用幾個事實來思考一下
- 每年國際通膨3~10%不等
- 美國公立大學學費10年漲5倍;私立學校學費則是每年持續漲3~10%
- 7-11 薪資,以4萬/月,1年48萬,20年960萬
- 以30歲計算,仍需工作至少35~40年
最差最差,就算在711工作20年都可以還清負債,更何況都努力出國了,工作上也會一樣努力吧,至少都能當到店長。所以,財務別擔心了!
那為什麼是現在呢?因為「再不走就走不動了了」
走不動,並不是說自己無法移動,而是在種種「責任」下,移動的成本也將越來越高。
舉例來說,在工作上,準備被提拔為單位的主管負責全台灣市場的特定職能服務;另一半也希望在交往近三年後,希望可以走入下個階段;父母也期待,如果沒有海外計畫,建議應該開始購房規劃等等。
會開始發現,有越來越多人要來分食自己的時間;有越來越看似可口的階梯誘惑自己上爬。這些安排、規劃,都相當合理。
只是,每個選擇與不選擇背後都會佔有不小的固定比例「時間」。而「選擇」本身具有互相排擠的效果。
印象剛畢業時,對於留學的思考是「畢業幾年去才合適?」與「工作幾年去才合適」。當工作近十年回頭看。對於這答案,我仍覺得「當自己準備好時,就會是最適合的時候。」
- 六年前,我被分手,所以我想出國唸書。
- 四年前,我想唸書,但我沒有拿得出手的成績。
- 兩年前,我想唸書,但遇到疫情影響,不得不延後;加上成績仍未有。
所以,「空間」與「時間」上的糾結,歸結到底就是「對於世界的好奇與自我的潛能好奇」與「趕再更大負擔到來前武裝自己」的選擇為主吧。
一路申請上,我遇過
- 32歲,申請美國BA,專案經理轉職為分析師
- 35歲,去申請法國的MBA,半導體工程師,想要轉職到零售業
- 36歲,申請去美國的PHD,想要專攻化學領域
....
他們雖然也是大家認識的大齡仔,面對轉換都有相當大的壓力,不過,如果不拼一下,如何跳到更好的發展環境;不給自己次機會,如何進行轉變。
再平均年齡可以活到80歲的世代中,如果我們對未來有這麼遠的期待,或許我們應該對年齡有更大的包容心。
換言之,大齡,其實就是一個假議題。核心還是在於面對不同年齡,是否有清晰地看到、想清楚對應年紀應該準備的事項,如果都有,那麼年齡真的不會是個議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