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為了想看某偶像演唱會,跟幾個朋友一起約時間搶票,結果一張票都沒搶到。看到幾個關注同個偶像的粉專都在「調查」起票為何這麼難搶、拒絕黃牛和換票、考慮去其他國家看巡迴演唱會,彷彿所有的「飯圈」都在共經歷某種悲傷失落的過程。對於粉絲來說,能與偶像見一面,是一件極其珍貴的事情,若能夠為了偶像,粉絲為了經紀公司出的小卡、海報、特點,願意花上自己好幾個月的零用錢,買上好幾張唱片。看到自己的偶像笑,自己也笑;看到自己偶像哭,自己也哭;偶像順心,今天就像中了樂透一樣;偶像出事,最好今天不要跟我說話。把「偶像」一詞挖空,好像可以填補上各種可以置入愛的受體,情人、政治人物、宗教領袖、神.......
我認為這種偶像之愛,其實是人相當自然與本能的一種情感關係。這種愛戀,源自於一種內在完美之人/神/客體的想像。那個完美,幾乎無法有任何雜質,無法有任何缺點。這種愛,我覺得說得最好的就是榮格分析師Robert Johnson在戀愛心理學當中說的「風雅之愛」,也就是中古世紀吟遊詩人口中那些無私愛慕著遙遠且無法獲得之女士、公主的騎士們,這些騎士為了這些公主們犧牲了自己的一切,與他人決鬥,保衛那個看不到的,甚至不知道長相的公主;公主也像在龍之塔上,等著這些穿戴著盔甲的騎士,想像著這些男子如何為自己披荊斬棘,勇者鬥惡龍,最終在面前體現英勇精神。這些騎士與公主永遠不會有性關係、也不會看到公主進入婚姻後,只剩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樣貌;也不會看到騎士盔甲嚇得汗流浹背,也不會看到也許這個騎士在家裡有暴力傾向。當代最有創意、最能幽默風趣描繪這一切的就是電影「史瑞克」,他就是用著這種「風雅之愛」的「現實版」,體現了理想化之愛(公主/騎士),到真實之愛(妖怪夫婦)的轉化過程。
而若進入這些騎士、粉絲、崇拜者、情人的心靈世界,這些強烈的愛戀,強烈到無法直視真實的情感,我們可以說,他們所投注的愛意,是來自心靈深處的「男神/女神」。那也是一種想像,從偶像眼裡,幾乎都會想像那些偶像之間感情如膠似漆,偶像挺過各種痛苦,堅毅地站在舞台,在舞台揮灑血汗淚,維持最好的形體樣貌,那些偶像是完美的,就連綜藝裡「不修邊幅」,也是搞笑的綜藝感。偶像同時也接受這種想像和投注的愛意,也會努力熬過偶像養成歷程中真實的磨難,也會努力提供粉絲「粉絲想看的」。
這些想像破裂,通常發生在偶像心靈無法再承受這些想像,發現自己總有一天無法達到粉絲或社會大眾所期待的自己。多數偶像都會有一些焦慮、憂鬱的情形,那些就是來自自己永遠無法成為真正的「男神/女神」,因為人都是有缺陷和瑕疵的啊。另外的破裂,就是偶像人設崩毀,那些原先純潔的想像,神一般的人格設置,因為各種的醜聞,直接墜入地獄。這種愛之死,一如蜜月期後的戀愛,一如酒精、毒品,更為深刻地重演著我們嬰兒時期,那種古老地對母親大失所望的痛苦。
麗茲格林的《海王星》一書借用海王星的關鍵字:救贖的渴望,來描寫這種對於偶像/神靈的愛。人被拋逐在這個孤單的世界當中,與集體、與神、與造物者之間的連結,是一種回歸母體的想念,這些帶有救贖性的愛,也許是一種解藥,解救我們在世上的痛苦。她更用鏡子的比喻描繪這種神聖的愛,我們在這些偶像、政治人物、某某主義、某種潮流、某種信仰、大師當中看到的,都是我們內在最美好、最神聖的特質。但鏡子背後不是真正的對方,而是投射過去的幻影。
說這麼多,我仍然覺得追星是美好的,參與政治也是好的,有個自己的靈性信仰也是好的。只是我們如何在迷失在深海深淵,以及體會愛與療癒之間,擁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