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sop—正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一、正念

正念是面對面接觸並如實觀察所欲觀察的目標,並保持不忘失。正念遠離評斷、偏差、偏見或偏愛。相反地,心念保持衡端正,僅僅如實觀察、了知、開放,並接受當下所生起的現象,不加修飾或減損。
比方說,生氣時,知道憤怒現起只純粹去觀察覺知它持續存在。觀察其他名法色法也此。純粹的了知,可善巧偵測微細的障礙,如果沒注意到這些障礙,就會阻擋修行的進展。
在阿那律尊者證悟之前,告知舍利弗尊者他修行天眼的深刻經歷,他不顧一切地努力,迄未證得涅槃,卻沒有注意到他的報告中顯現自滿、掉舉與散亂和憂慮。同樣地,有些禪修者沒有認識到自己帶著執著在修行,這其實會在內心引起微細騷動,阻礙進展。
若沒有正念,未馴服的心會對可意對象便生起渴愛,對不可意的對象生起厭惡,對中性的對象生起無明。這樣的反應會干擾身心兩者的祥和,缺乏內在的安樂。這將累積新業,給自己和他人帶來苦惱。
正念好比是車輛的煞車系統。想想看,開著一部沒有煞車器的車,終不免會生車禍。正念能夠讓心念得到控制,免於做出習慣性的反應。
正念容許並接受當下所生起的現象,卻不做進一步應。接受指如實接受一切,不下任何評斷,偏差的評斷會扭曲實相。比方說,要是有人覺得自己一再犯錯,令人生氣,如果在當下不曾運用正念去接受事實,反而感到懊惱,進而變成自我瞋恨,這種心理反應就會傷人了。

相反地,若是冷靜接受「這僅只是一個單純的心所」的事實,而不去論斷或做出強迫性反應,就不會有自我怨憎的苦惱。要客觀接受心中起的任何心念,不受情緒牽扯。
不能接受,是由當下實際的情況和自己想要的結果不同,因而在心中形成衝。因此,正念包含認知和接納兩個層面。
正念能減緩妄念的頻繁活勤,使智慧得以現觀各種現象稍縱即逝的本質。如《增支部》說:
猶如耕種之前先鈉地,正念亦為即將生起的智慧擔任準備的角色。
心得報告:
當沒有正念,面對境界時心會生起多少,不善心所
夯寶寶學佛,是我的學習心得。身心轉換提升幸福資糧,來自於佛法的滋潤,法滋潤源自於身口意實踐佛法,夯寶寶邀你一起來體證碰得到的佛法,祝你開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 何為「正念」? 在此引用心理學博士蔡宇哲,及臨床心理師蔡佳璇合著之《好好休息》一書中,第一百一十五頁之內文進行補充: 「『正』的意思可以理解成『正在』,也就是『當下』,表示現在進行式。例如你正坐著,眼睛正看著書,耳朵正聽著音樂。」接續說明: 「『念』是指心中的念頭、想法、感受、情緒等心理內
Thumbnail
越練越明白為什麼「正念」那麼容易被誤解為「正向思考」。 先讓我推薦一本書:《失控的正向思考》。喜歡正向思考的人請找來看看,很有參考價值。 「正念」的意思是:「正確」的「覺察」。 「正確」的意思是:帶著「平等心」的覺察。 「平等心」的意思是:所有的感受都是一樣會升起也會滅去,無論是正向
Thumbnail
正念專注當下,減少雜念、提升專注力。身心放鬆,享受健康。
Thumbnail
本文章介紹了正念(mindfulness)定義及相關翻譯名稱之緣由,例如,如正念、靜觀、覺察等,甚至在辯證行為治療之馬偕的翻譯為「了了分明」。正念所適合的對象包含了小孩到老年人,透過正念可以帶來許多的好處,身心靈的成長、自我成長、疼痛管理、調整情緒等。
前兩集裡我們討論了什麼是正念和一些關於正念的小練習,今天則是要來談談正念和皮拉提斯有什麼關聯?又該如何運用於練習上呢?     正念有三個很重要的要素,「不批判的態度」、對於「當下的覺察」和「呼吸」,而皮拉提斯的練習裡,也需要我們去覺察、訓練自己的呼吸、身體擺位和穩定度。   STOTT皮拉
了解正念是什麼以後(上集回顧),接下來要跟大家分享可以如何開始正念的練習呢?   其實很簡單,我們可以從生活中各種小事著手~   你是否常常一邊走路一邊滑手機?和家人朋友聚餐吃飯時卻總是顧著更新自己的社交軟體?開車的時候總是東張西望看著道路兩旁的店家而分心呢?
近幾年來很經常聽到的一個詞-「正念」Mindfulness,包括正念心理學、正念冥想、正念瑜珈等,但「正念」到底是什麼呢? 正念的原型概念源自於佛教的禪修,提醒人們要專注並真正地活在當下。 近幾十年來,這樣的概念漸漸地在中西方各界例如於心理、醫療、教育和科學等都被廣泛地接受及沿用。
Thumbnail
焦慮時,我們往往沉浸在過去和未來的擔憂中,忽略了現在。正念,是把我們的注意力放在當下,不加以評價。從感官和情感出發,透過有意識的練習,正念可以幫助降低焦慮,憂鬱,提升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為我們在焦慮的狀態中帶來平靜。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正念(mindfulness)是近幾年開始流行起來的心理治療方式,源自於佛教的概念。從字面上來看,似乎是指正向的念頭,但其實正念跟正向心理學沒什麼關聯,正念指的是覺察當下自己的想法及身心狀態。 一、要怎麼來執行正念呢 目前正念已經被醫學界證實,是最有效治療物質濫用的療法了,只要能夠將自己的腦子清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 何為「正念」? 在此引用心理學博士蔡宇哲,及臨床心理師蔡佳璇合著之《好好休息》一書中,第一百一十五頁之內文進行補充: 「『正』的意思可以理解成『正在』,也就是『當下』,表示現在進行式。例如你正坐著,眼睛正看著書,耳朵正聽著音樂。」接續說明: 「『念』是指心中的念頭、想法、感受、情緒等心理內
Thumbnail
越練越明白為什麼「正念」那麼容易被誤解為「正向思考」。 先讓我推薦一本書:《失控的正向思考》。喜歡正向思考的人請找來看看,很有參考價值。 「正念」的意思是:「正確」的「覺察」。 「正確」的意思是:帶著「平等心」的覺察。 「平等心」的意思是:所有的感受都是一樣會升起也會滅去,無論是正向
Thumbnail
正念專注當下,減少雜念、提升專注力。身心放鬆,享受健康。
Thumbnail
本文章介紹了正念(mindfulness)定義及相關翻譯名稱之緣由,例如,如正念、靜觀、覺察等,甚至在辯證行為治療之馬偕的翻譯為「了了分明」。正念所適合的對象包含了小孩到老年人,透過正念可以帶來許多的好處,身心靈的成長、自我成長、疼痛管理、調整情緒等。
前兩集裡我們討論了什麼是正念和一些關於正念的小練習,今天則是要來談談正念和皮拉提斯有什麼關聯?又該如何運用於練習上呢?     正念有三個很重要的要素,「不批判的態度」、對於「當下的覺察」和「呼吸」,而皮拉提斯的練習裡,也需要我們去覺察、訓練自己的呼吸、身體擺位和穩定度。   STOTT皮拉
了解正念是什麼以後(上集回顧),接下來要跟大家分享可以如何開始正念的練習呢?   其實很簡單,我們可以從生活中各種小事著手~   你是否常常一邊走路一邊滑手機?和家人朋友聚餐吃飯時卻總是顧著更新自己的社交軟體?開車的時候總是東張西望看著道路兩旁的店家而分心呢?
近幾年來很經常聽到的一個詞-「正念」Mindfulness,包括正念心理學、正念冥想、正念瑜珈等,但「正念」到底是什麼呢? 正念的原型概念源自於佛教的禪修,提醒人們要專注並真正地活在當下。 近幾十年來,這樣的概念漸漸地在中西方各界例如於心理、醫療、教育和科學等都被廣泛地接受及沿用。
Thumbnail
焦慮時,我們往往沉浸在過去和未來的擔憂中,忽略了現在。正念,是把我們的注意力放在當下,不加以評價。從感官和情感出發,透過有意識的練習,正念可以幫助降低焦慮,憂鬱,提升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為我們在焦慮的狀態中帶來平靜。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正念(mindfulness)是近幾年開始流行起來的心理治療方式,源自於佛教的概念。從字面上來看,似乎是指正向的念頭,但其實正念跟正向心理學沒什麼關聯,正念指的是覺察當下自己的想法及身心狀態。 一、要怎麼來執行正念呢 目前正念已經被醫學界證實,是最有效治療物質濫用的療法了,只要能夠將自己的腦子清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