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討厭媽媽的我,是不是個壞女兒?:告別母愛創傷、修復破碎關係的9個「壞女兒」練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48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射手媽咪婷婷的書房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206會員
1.1K內容數
射手媽咪婷婷的 Premiu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如往常,我在閱讀一本書之前不會刻意去看書籍介紹,所以我是在翻開這本書之後才知道作者是明星高中的國文老師,寫的是與女學生之間的對話與互動,也從中去慢慢憶起自己的少女時代與現下所擁有的身份。(老師、人妻、人母) 傾聽著女學生們所遇到的煩惱與難以啟齒的困擾,那些無能為力與孤獨都猶如歷歷在目,回想自己過去
其實我一直覺得養育小孩是一件很不人性的事情。 還記得產後有長達三年的時間,不僅全身痠痛到不行,往前彎腰或往後仰都會痛不欲生,後來是自費去做了物理治療及勤做瑜伽才獲得緩解,這期間甚至也有板機指、骨盆及腳踝歪斜的問題,或許有人會覺得不過是生了個孩子,怎麼可能會有如此嚴重的後遺症?肯定是坐月子期間沒有好好
很多時候我們面對他人的傾訴時,總會想盡辦法替他們找到解方,其實有絕大多數的人只是想要抒發情緒尋求安慰與認同,並非真的想要做出改變,畢竟打破慣性不是三言兩語或是單靠決心就能輕易達成,但如果有一個人告訴我們其實只要做出微幅的改變,或許生活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你願意試試看嗎? 比如當你明明很想趕快找到工
身為一個嗜讀者,總是會有許多人請我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籍,有些人是毫無頭緒,有些人則是直接開出清單問我哪一本書比較值得閱讀,我通常不會立即給出答案,因為我想知道的是他們到底想透過書籍得到什麼?若是單純想獲得知識性的資訊或純欣賞倒是好辦,倘若是因為現階段的生活遇到了困難而想找一本書得到解答的話,我反而
別人批評自己身上穿的衣服不好看,於是要找一個足以說服對方的理由來替自己辯解。 別人質疑自己做某一件事情的動機可議,於是要找一個看似遠大的目標並賦予意義來加強做這件事的合理性。 似乎每一個動作每一件事都需要向他人證明才有執行的價值,彷彿單純「喜歡」做這件事成為了難以啟齒又膚淺的理由。 每個人的審美觀本
那是我參加過最浪漫的一場婚禮。 現場擺著新人在歐洲拍攝的婚紗照,田園景色及戶外游泳池都忍不住令賓客發出讚嘆,有別於傳統的Buffet式婚宴菜色也頗受好評,我在心裡想著果然不枉費大老遠跑來共襄盛舉,簡直是觀看了一場幸福爆棚的夢幻婚禮。 兩年後,他們離婚了。 只因為雙方無法為彼此的不同而包容妥協,看似芝
一如往常,我在閱讀一本書之前不會刻意去看書籍介紹,所以我是在翻開這本書之後才知道作者是明星高中的國文老師,寫的是與女學生之間的對話與互動,也從中去慢慢憶起自己的少女時代與現下所擁有的身份。(老師、人妻、人母) 傾聽著女學生們所遇到的煩惱與難以啟齒的困擾,那些無能為力與孤獨都猶如歷歷在目,回想自己過去
其實我一直覺得養育小孩是一件很不人性的事情。 還記得產後有長達三年的時間,不僅全身痠痛到不行,往前彎腰或往後仰都會痛不欲生,後來是自費去做了物理治療及勤做瑜伽才獲得緩解,這期間甚至也有板機指、骨盆及腳踝歪斜的問題,或許有人會覺得不過是生了個孩子,怎麼可能會有如此嚴重的後遺症?肯定是坐月子期間沒有好好
很多時候我們面對他人的傾訴時,總會想盡辦法替他們找到解方,其實有絕大多數的人只是想要抒發情緒尋求安慰與認同,並非真的想要做出改變,畢竟打破慣性不是三言兩語或是單靠決心就能輕易達成,但如果有一個人告訴我們其實只要做出微幅的改變,或許生活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你願意試試看嗎? 比如當你明明很想趕快找到工
身為一個嗜讀者,總是會有許多人請我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籍,有些人是毫無頭緒,有些人則是直接開出清單問我哪一本書比較值得閱讀,我通常不會立即給出答案,因為我想知道的是他們到底想透過書籍得到什麼?若是單純想獲得知識性的資訊或純欣賞倒是好辦,倘若是因為現階段的生活遇到了困難而想找一本書得到解答的話,我反而
別人批評自己身上穿的衣服不好看,於是要找一個足以說服對方的理由來替自己辯解。 別人質疑自己做某一件事情的動機可議,於是要找一個看似遠大的目標並賦予意義來加強做這件事的合理性。 似乎每一個動作每一件事都需要向他人證明才有執行的價值,彷彿單純「喜歡」做這件事成為了難以啟齒又膚淺的理由。 每個人的審美觀本
那是我參加過最浪漫的一場婚禮。 現場擺著新人在歐洲拍攝的婚紗照,田園景色及戶外游泳池都忍不住令賓客發出讚嘆,有別於傳統的Buffet式婚宴菜色也頗受好評,我在心裡想著果然不枉費大老遠跑來共襄盛舉,簡直是觀看了一場幸福爆棚的夢幻婚禮。 兩年後,他們離婚了。 只因為雙方無法為彼此的不同而包容妥協,看似芝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縱向關係就是製造上對下的區別。有些母親會稱讚幫忙做家事的小孩:「你好棒,會幫媽媽做家事呢」。這時候母親在不知不覺中已把孩子的地位看得比自己低,因為當今天換成婆婆做相同的事情時,想必媽媽就不會說:「你好棒,會幫忙做家事呢。」因此稱讚這件事情其實帶有「操控」的意味,稱讚是能力好的人對能力較差的人做的事。
Thumbnail
小孩一直被媽媽照顧,覺得媽媽愛我,這種習慣就這麼延續下來,什麼時候會改變,小孩反過來愛媽媽、照顧媽媽呢?這是個很奇妙的轉折點。   兒女對於媽媽的「愛」應該不是本系列定義的嚴格的、「真正」的「愛」,比較是: 「回報」—知道媽媽對我很好; 「分擔」—她很辛苦; 「憐惜」—覺得她需要人家的照顧
天下有不是的父母,如果爸媽沒讓你感受到真愛、或是在你的人生中做出惡劣的行為,請保持安全距離,對方太過分,直接失聯,不用管那些鄉愿、理盲者的情勒,他們不會為你的幸福負責。
Thumbnail
教育的角色關係,家族中的角色關係,如何透過家庭中的角色關係來說明生活的調適和關懷。
事實上,我這次對我母親的發脾氣,和逃避完全沒有任何關係。 因為,是我母親,惹了我的氣。 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免得他們灰心喪志。(歌羅西書第3章第21節) 換句話說,之前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回說,我想整理就整理。 怎麼?想支配我不成? 今天,是我母親硬逼我,我就對我母親發脾氣,就此讓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縱向關係就是製造上對下的區別。有些母親會稱讚幫忙做家事的小孩:「你好棒,會幫媽媽做家事呢」。這時候母親在不知不覺中已把孩子的地位看得比自己低,因為當今天換成婆婆做相同的事情時,想必媽媽就不會說:「你好棒,會幫忙做家事呢。」因此稱讚這件事情其實帶有「操控」的意味,稱讚是能力好的人對能力較差的人做的事。
Thumbnail
小孩一直被媽媽照顧,覺得媽媽愛我,這種習慣就這麼延續下來,什麼時候會改變,小孩反過來愛媽媽、照顧媽媽呢?這是個很奇妙的轉折點。   兒女對於媽媽的「愛」應該不是本系列定義的嚴格的、「真正」的「愛」,比較是: 「回報」—知道媽媽對我很好; 「分擔」—她很辛苦; 「憐惜」—覺得她需要人家的照顧
天下有不是的父母,如果爸媽沒讓你感受到真愛、或是在你的人生中做出惡劣的行為,請保持安全距離,對方太過分,直接失聯,不用管那些鄉愿、理盲者的情勒,他們不會為你的幸福負責。
Thumbnail
教育的角色關係,家族中的角色關係,如何透過家庭中的角色關係來說明生活的調適和關懷。
事實上,我這次對我母親的發脾氣,和逃避完全沒有任何關係。 因為,是我母親,惹了我的氣。 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免得他們灰心喪志。(歌羅西書第3章第21節) 換句話說,之前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回說,我想整理就整理。 怎麼?想支配我不成? 今天,是我母親硬逼我,我就對我母親發脾氣,就此讓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