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是神,有時又近乎殘忍_讀《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2022/05/08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兒童的心理、生理狀況是母親沒說出口的謊言」
為什麼我活出自己的人生會覺得對不起母親?
為什麼媽媽要我示弱、要我依附強權⋯不敢做我人生的主控者
什麼是母愛?真的無不是的父母嗎?
故事從我身邊人說起。外婆、外公、表弟一家窩在我家後面公寓大樓一幢小小的蝸居裏。他們原是生活在地的「親家」們,但舅舅在表弟誕生不久就與舅媽離婚,之後又遇到些人生挫折,於是丟下表弟逃離家多年。最後外公賣掉房子還了些舅舅的債務,我媽與阿姨們安頓好無殼的外公一家(就是買下我家後面一棟小套房),外公外婆們展開老年後的育孫生活。
原以為親戚們就近好互相照應,沒想到過程中有開心,也有無奈。媽媽終於可以將她的生活、賺的每一分錢就近分享給住在後面的母親,加上外婆生性多疑悲觀,有個女兒在旁也好。母親與女兒共享買來的魚、菜,談論著其他人的人生,互相有個陪伴。但後面發現,可能是因為舅舅的離家,也有可能是因為年邁的身軀又負擔正值青春期的表弟(喔不,是從小養到大,隔代教養已經10幾年了吧),曾幾何時這些與之共患難只剩「患難」。

背叛母親的女兒

媽買了一塊牛肉,外婆叫她不要亂花錢,要問過婆婆。
媽今天累了不煮飯,外婆認為沒盡好為人妻、人母、媳婦的責任。(我媽早上上班,回來還煮飯)
媽跟著直播主的教學,做出了一道好菜,也買了一個她滿意的鍋子,那天晚上的餐桌好豐盛。但外婆還是會將自己煮的菜端過來⋯
媽:「我不是跟你說我今天煮很多,叫你不要端進來嗎?」
外婆:「我煮的親家不是喜歡吃嗎?就都給你們吃啊」
⋯⋯那晚,菜豐盛,廚餘也豐盛。
母親將女兒是為自己的延伸,兒子與丈夫則是以他人身份存在。也就是說,女兒之於母親並非以獨立的身份存在,而是與母親本人相同的角色。(p.19)
相對起媽自主的人生,外婆表現出不適應。媽也常常說「她(外婆)到底懂不懂我在說什麼啊?」到底是不是母親?身為母親應該會懂孩子需求的吧⋯

母親自己即地獄

外婆對待我表弟的人生,如同對待我媽。只是對於這位男童,比起期望我媽的「迎合他人」,外婆則是去「迎合表弟」。因為表弟與外公不吃某東西,外婆就拿來給我媽吃。因為表弟不吃她煮的,想出去買炸食,她也就迎合,不嘗試著要長大的他自行處理。作為女兒的媽通常要跟作為一家之母的外婆「解決」丈夫、表弟(舅舅也算在其中吧)留下來的、不想處理的麻煩。這是外婆認為作為一個「依附者」需要與「權威者」(或許是她想像出來的權威者?)的工作任務分配,以張羅丈夫與孫子的生活來證明自我。
外婆對媽的要求,在我這第三者看來是強勢的。外公對外婆的話語,照我對外婆這「強勢的印象」我覺得她完全可以做自己,但她卻又輕易的讓外公立足於她之上。她的個性會隨對象、隨著想像的自己應有的樣子轉彎。
依賴性強的人不一定懶惰,她們比任何人都努力生活,只是她們將所有精力和目光都朝向外界。她們不停向外尋求原因,孤獨地外解決問題付出努力。像這樣將自己交給配偶或身邊的家人、外部資源,自然是更安全、簡便的方法之一。⋯⋯她們看似將生命的一切交給配偶或權威者,讓出主導權給他們,但其實這是間接地支配與掌控。(p.38)

憑空想像的不安

外婆以不安又近乎沒必要的方法來控制表弟這位青少年的生活,像是用木匣關住一隻鳥(並非用籠)。她會抱怨表弟不吃飯、不拉屎,甚至將廁所的衛生紙做記號,沒抽到那張衛生紙斷定表弟沒擦屁股。她也會懷疑外公出去找女人,用紙卡著門縫,隔天早上起床發現紙掉下來,斷定外公昨晚一定偷跑出去與誰幽會。⋯⋯外婆的不安,媽總能即時發現。不僅是她略帶得意的口氣講述這些生活中的「小手段」,而這些不安都是她的「憑空想像」。之前的情緒分享,變成負擔。之後媽也會藏一些不想讓外婆知道的事,「她知道了後又會亂想,麻煩的是我」,媽說道。
媽真的知道外婆做這些舉動的背後根本不安是什麼嗎?其實並不知道⋯我們只能從過往的事件去猜測為何外婆的不安會導致多疑,讓自己更加不安。有時會覺得外婆在後面的敲門聲是具有壓力的。

掌握一切就能獲得保護嗎?享受抱蛋的快感

明明就住近,但在外婆對表弟的描述中,但我也不認識他,不曉得他個性、有什麼情緒。我甚至看不清表弟是個活人。
「這個孩子很怪,沒朋友啦」
「不吃我煮的,硬要阿公跑出去賣,真的很不孝順」
「罵我幹你娘,不知道從哪裡學壞的,就是這樣我才不要讓他跑出去」
「他跑出去會亂竄,到時出車禍怎麼辦」
「我打算讓他讀完國中就不要念了,要出去找工作。這個孩子不會讀書啦,撿角啦!我也不必要讓他讀」
⋯⋯你能想像這是從一位溺愛孫子的長輩口中講出來的嗎?
為何溺愛又帶著傷害?為何又能講出「我是希望你過得更好」?這中間產生了什麼矛盾?
外婆禁止了表弟的一切,又通融了一切。不出門、不上課又都OK。不喜歡他人認為表弟沒有父母,但出車禍時要表弟跟警察強調「是個沒有父母的可憐小孩」。因為要保護好表弟,以免受傷,其實背後藏著自己的罪惡感,因為源自於孩子只要受傷會怪媽媽照顧不好。
藉著貶低孩子的無能,來讓孩子永遠是孩子。是不願接受孩子長大?這段美其名為親情,其實包裹著控制的鎖鏈,外婆的這些不安會吞噬孩子自己未來的想像,甚至是現在行為的認知。因為不符合她們的想像,「媽媽(書中所指的人母)可能會傷害我」(這裡說傷害有點過頭了,可能是只為表弟帶來一些額外的情緒勒索與青春期煩惱)。選擇不溝通,反正也不知道外婆所謂的「更好的人生」具體指的是什麼,或許她也不知道吧⋯⋯。
以什麼樣的態度接受不安?面對不安?將會決定孩子精神狀態穩定與否的重要標準。
我們無法知道外婆是如何看待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在焦慮的又是什麼?又或者⋯她怎麼釋懷這些失去(孩子長大了、舅舅離家了、媽媽有自己的人生)

細看自己,就能看見母親

上述撰寫了我媽與外婆的關係,但當初看到《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這本書,是要來釐清我跟媽與生俱來的母女連結。外婆對媽造成的影響,也蔓延到我。
媽不喜歡我出門穿短裙,因為外婆從小對她的要求。
就算我要求媽不要整理我的房間,我強調我有自己的生活風格,但她還是會進來巡視。東西擺哪裡她會給「建議」,她覺得並不是外人(但對我來說外人的定義是沒使用這間房間的人都叫外人)
要求我去男友家作客要幫忙洗碗,因為對方家長才會喜歡我?(又還沒談論到那步,我就要取悅男方家人了⋯⋯)
把她覺得好的東西與結果塞給我,每一次都讓我覺得「我不喜歡啊,為什麼要讓我困擾呢」
直到我對她說:「欸,你跟外婆越來越像。你可以不要再講她了嗎?這些講的就是你自己欸」
母親與女兒什麼時候變得只有煩惱與悲情?只有不安與怨懟?(喔我也會不安)
講完這句話的時候我也反思一下,為何母親與女兒不能只煩惱?不然應該是什麼樣子?母性應該是神?慈悲無懷?關懷與諒解?隱忍與付出?
母親是什麼樣子?母親應該是____這「框框」可能隨不同社會氛圍的定義被填入太多形容詞:「別人家的媽媽就不是這樣」
拉岡曾說:「社會、文化與思想所塑造成的普遍知識,是大他者(the big Other)的語言。這裡所謂的大他者,可以是固定不變的某種普遍知識與形象,也可以是所有人看似同意(實際上不一定如此)的嘗試與標準的普遍知識。(p.117)
或許,孩子眼中的理想母親並不存在。只有在框框中想像的母親。因為先有了社會語言這些框框,想像與不安也身陷囹圄。「我會不會變成外婆那樣,因為外婆是我媽的嗎?」
世上沒有所謂的「好母親」,只要以最真實的自我和孩子建立各自獨立的特殊關係就已足夠。(p.119)
你瞭解父母最真實的模樣是什麼嗎?或是⋯你了解自己最真實的模樣嗎?
我們必須成為懂得思考與探索的母親。因為當母親能夠體認到自己的需求與慾望、匱乏與創傷,並且完成追悼時,將可看見過去未曾展現的熾熱母姓。(p.122)
又扣回來說,母親成為了神,又或者成為了惡魔?都是為了成為母親
這篇談了太多母親框框的緣由,下篇談「如何細看母親?」,找出原因後,我準備花一輩子的時間去修這個課題。或許真的如書中所說「女兒一出生就面臨著匱乏」,花一輩子的時間去找尋、補足(或許總有一天,我們會站在匱乏面前說,「哎,就接受它吧」)。
    魚膏
    魚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