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週接連看了豫劇、新編京劇,實在過癮!即便一樣是戲曲文化,源自不同土地上的,仍具獨特的樣貌及韻味,豫劇渾厚而京劇細膩,與歌仔戲的奔放,三者呈現迥然性格,印證島嶼的兼容並蓄。
喜歡中文與歷史,為此踏及中國數地,尤以北京與河南待的時間最長,無論是北京城裡的胡同與首都傲氣,或河南黃土地的貧瘠及二線洛陽,因著地理環境與朝代更迭,所育養出的人民性格鮮明。
寫在豫劇心得之前-我的河南小劇場
初至中國,認識的中國朋友都說河南騙子多,後來去了河南,騙子沒遇過幾個,倒是見識了中原民族的樸實與熱情,個個身高中等,多數帶鳳眼高顴骨,活脫像墓室畫裡竄出來一樣,直接拉去翻模做兵馬俑也毫不違和(喂
河南人嘴裡時不時帶著「中」字,舊官話今方言裡混著的黃泥味,我是挺喜歡的。也因此當【鏢客】裡呼喊出的「中」字,瞬間把我拉到了黃河中游的某村裡,滾滾黃沙的街道與四周樹木稀落的土山,客棧門前的味兒還帶點細沙塵,北方的蒼勁,就不同於南方的水靈,這兒的江湖,是直來直往的刀光劍影,婉約細膩猜心思這事,不中。
台灣豫劇團之一日戲迷心得
第一次看豫劇,先講結論:一試成主顧。
對豫劇的認識,除了維基百科等網路資料,就是這齣戲。也因僅有1次的觀看經驗,目前並無同劇種可做相對比較討論,僅就與歌仔戲及京劇的觀看經驗,作為本篇評論基礎。
1.表演形式-精確練達
作為國家型的表演團體,台灣豫劇團無疑菁英匯集、功底深厚,詮釋武藝高強的群俠劇本,再適不過。搭配河南方言、鏗鏘大氣的唱腔,以及刀光劍影的鏖戰,奔放直爽的「江湖味」濃厚,與細膩的角色性格刻畫形成對比。
演員優秀程度不言自明,與其說是演技精湛,不無說是身體語言到位,以及對台詞情緒的掌握度不偏不倚,公公正正地去符合觀眾心目中對角色的期待,像閱讀一本短篇小說,角色們各盡其職完整劇情,沒有誰特別重要或只是個配角,展現出故事整體的流暢度以及重點。
第一次見沒有特別奪目的生旦戲,有些驚艷,畢竟情感這件事,不是只有談戀愛可以表述吧!颯爽的武俠戲中,各方角力也具有相當的可看性。也因此我覺得,月無雙跟駱成那場有點太多,畢竟短時間內就對彼此有好感,比溯時香的存在更不合理(疑
2.劇本編排-創新猶存古韻
作為一齣穿越劇,【鏢客】應可屬戲曲裡的範本,前後結構完整清晰,不考驗觀眾的邏輯能力😆跟著劇情像遊戲打怪一樣,在編劇安排好的軌道中運行,編劇才氣有目共睹。
劇本中的元素精心設計,基於民間熟知的東廠亂政,以相對性拉出對細節的想像力:押鏢(安全/不安全)、客棧(好住客/壞住客)、陣營(正/邪)、俠客(利索/傻勁)...,架構出江湖的快意恩仇,只要有個元素你曾在腦海裡想像,那這齣戲就中了。
不過來點逆風的,片尾的彩蛋揭開【鏢客】二部的序幕,感覺就多了。駱成是很帥,但在本劇中的著墨我認為普普,對觀眾來講不過就是個意外窩裡反的傢伙,性格鮮明度不足,因此,擬電影似的預告,並沒有讓我有期待感,或增加討論度。(想不到是在戲外有討論度🙄
3.豫台激盪-語言與文化的隱憂
看戲的同時,很享受河南方言的韻味,對我來講是熟悉的記憶,不過另一方面,也相當擔心豫劇中的語言,在台灣的環境中保留恐不易。雖豫劇的某些詞彙與現行的主流華語相近,但演出時若無一定比例的河南腔,豫劇特殊的文化性肯定受到影響。
我是肯定【鏢客】中濃厚的豫劇FU帶給我的數小時「文化體驗」,在這之中當然也藏些現代梗,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藏了點「台味」,不諱言地豫台文化的相對性也是【鏢客】的看點,這是加了台灣特色的豫劇,無論聯名或混搭,都對味。
看完戲後,與戲曲麻瓜朋友一聊,他才知台灣豫劇團是國家扶植團隊,問我為什麼台灣要付錢去養一個與台灣歷史文化無關的劇團?我回應,這就是台灣的多元性啊,即使是外省移入,但在台灣扎根就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況且,台灣豫劇團已走出了與原生地不同的風格,我們嘗試了許多不同文本,培育藝術人才,在在都是展現台灣與中國的相異性:傳承但並不只限傳統,還有開放多元的創新能量。【鏢客】,就是很好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