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歷從古至今對未來的想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古人對於未來的想像?

想像未來不是現代人的權利!其實每個時代的人都會有自己獨特、對於未來的想像,在那個時期,可能大家都會覺得這想法也太荒謬,但以現在的角度看,有些想像反而是「預言神話」般的存在,雖然不是全部的構想都與現代一模一樣,但有些概念其實是類似於現在的生活情境的。讓我們一起看看有哪些奇特的未來生活案例吧!

raw-image



1930 年代的人想像的「未來通訊」




這幅畫是1930年代的人對於未來通訊的想像,可以看見人們手裡握著鏡面,但裡面投射的不是自己,而是另外一個人的頭像,另外鏡面下方則連接著話筒,人們看起來在像與遠方的人在通話。

是不是覺得這個畫面似曾相似?跟現代人拿著智慧型手機視訊的畫面簡直是快要一模一樣了,只差在以前的人還沒有辦法想像鏡頭與話筒可以內建在一個硬體設備當中,但這個通訊概念可以說是非常貼近現代人的生活。

raw-image







1930年代的人想像的「電視新聞」











在1930這個電視還沒有普及、大多是用新聞報紙獲取資訊的年代,古人提出這種「在螢幕或電視螢幕上看新聞」的點子。

雖然在整個互動設計上還未能符合電視所提供的可能性,但確實成功預測了這種能夠從「一個螢幕」上看新聞、獲取新知的方式,例如:電視、電腦或手機。

raw-image




1940 年代的人想像的「食物外送」





下圖是1940年代的人想像食物外送模式,廚師在行動餐車上現做餐點,而外送員則負責把熱騰騰的食物裝在便當盒中,送到家門口。

相較於現在的Foodpanda以及Uber EAT,古人對於外送的想像還更加豪華,但我認為這種餐車的概念就類似於現在的胖卡,差別只是在胖卡都是在定點為客人服務,頂多會在多地進行巡迴式的移動,提供不同區域的民眾朝聖,而不會有親自送到家的服務模式,但這種針對「懶的出門、想節省時間」客群的外送模式概念跟現代確實是大同小異的。

現在對於未來的想像?

raw-image

相較於古代人對於未來的想像,現在人對於未來的想像有了更明確的分類。右圖為2018年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領域策略長張淮杞所提出的「2030年台灣未來形貌」,以科技、環境、社會、經濟四大類分析未來大環境趨勢,會不會實現,如果各位有興趣,待2030年我們再來做更詳細的分析與討論囉!

回歸自我的想像

上述案例都是針對大環境的想像,回歸自我,我們可以學習的是從古至今大家放膽想像的勇氣,雖然不確定會不會實現,但至少我們曾經有夢想,並且努力追尋,而未來是有無限可能性的,我們也不必膠著在「會不會實現」這件事,或許只是沒那麼快實現。也不用堅持要像上方例子一樣用圖像來想像未來,只要落實「放膽想像的精神」就好。

千芸說書book review提到,在《3分鐘未來日計》中,剛開始作者寫的日記內容很簡單:「電車上剛好有空位。」沒過多久這個願望就實現了,雖然願望很小,但作者認為光是有實現這件事,就足以振奮人心了。而作者也是因為未來日計,對生活開始抱著希望與目標,甚至還清了前夫留下的債務,同時他原本對無情的前夫、親戚充滿了怨恨,最後卻因為未來日計的出現慢慢地消失了。

希望讀到這裡能讓大家感受到「想像未來的魔力」,相信你已經心動了(雖然感覺是業配常用語,但我真的沒有業配啦),想要著手為自己帶來一些改變,就算這改變只有一點點也好,我們必須相信自己此時此刻的行動可以改善現在的困境,自信展望未來,一起奮不顧身成為心目中想成為的那個人吧!

→廢話少說,我想知道要如何想像未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udy 的沙龍
1會員
3內容數
#心靈成長 #未來日記 #理想 #夢想 #穿越時光機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對未來的三種不同想像方式:科幻娛樂作品對遙遠未來的創意描繪、科學家基於現實數據的預測,以及對近未來的具體構思。科幻作品如《回到未來》激發了對未來科技的幻想,科學預測提供了基於現有趨勢的現實展望,而近未來構想則關注即將到來的變化,共同塑造了我們對未來的理解。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對未來的三種不同想像方式:科幻娛樂作品對遙遠未來的創意描繪、科學家基於現實數據的預測,以及對近未來的具體構思。科幻作品如《回到未來》激發了對未來科技的幻想,科學預測提供了基於現有趨勢的現實展望,而近未來構想則關注即將到來的變化,共同塑造了我們對未來的理解。
Thumbnail
去西方旅遊,有去餐廳或是酒吧用餐或是喝酒,對於這個檯子的畫面,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大部分都是放在店面的門口,用來帶客人用餐與用完餐結帳之用。 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機器設備,大多被觸控面板的電腦所取代。這個會讓我聯想到小時候的撥接電話到手機的觸控電話。 現在的手機,宛如一台小型的電腦,可以在上面看各
Thumbnail
去西方旅遊,有去餐廳或是酒吧用餐或是喝酒,對於這個檯子的畫面,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大部分都是放在店面的門口,用來帶客人用餐與用完餐結帳之用。 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機器設備,大多被觸控面板的電腦所取代。這個會讓我聯想到小時候的撥接電話到手機的觸控電話。 現在的手機,宛如一台小型的電腦,可以在上面看各
Thumbnail
從古至今有哪些對未來各種奇特的想像? 透過這些想像未來的案例,我們可以學到?
Thumbnail
從古至今有哪些對未來各種奇特的想像? 透過這些想像未來的案例,我們可以學到?
Thumbnail
史賓格勒認為報紙與雜誌在作為意識形態的媒介,在十九到二十世紀起到了控制群眾的作用,而在這個時代,也有一些新的科技做為媒介作為意識形態的工具而被使用著。
Thumbnail
史賓格勒認為報紙與雜誌在作為意識形態的媒介,在十九到二十世紀起到了控制群眾的作用,而在這個時代,也有一些新的科技做為媒介作為意識形態的工具而被使用著。
Thumbnail
《未來的》是一部以現在人們所掌握的科學科技創新技術,來想像未來人類的藍圖,用輕鬆幽默的方式呈現讓觀眾知道有可能是未來的趨勢、或是一項假說和挑戰,來推測人類未來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的雛型。有些你可能早早預料,但有更多未來可能在你預料之外。
Thumbnail
《未來的》是一部以現在人們所掌握的科學科技創新技術,來想像未來人類的藍圖,用輕鬆幽默的方式呈現讓觀眾知道有可能是未來的趨勢、或是一項假說和挑戰,來推測人類未來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的雛型。有些你可能早早預料,但有更多未來可能在你預料之外。
Thumbnail
所有與未來有關的故事,都是奇妙且魔幻的。未來會是如何歪斜的進入下一個人際關係的紀元呢?人與人會越來越疏離還是越來越緊密?抑或是在某一個未來裡我們的情緒和反應都統一和標準化了?
Thumbnail
所有與未來有關的故事,都是奇妙且魔幻的。未來會是如何歪斜的進入下一個人際關係的紀元呢?人與人會越來越疏離還是越來越緊密?抑或是在某一個未來裡我們的情緒和反應都統一和標準化了?
Thumbnail
如果你要求一個進步主義者想像一個科幻小說的背景,你會得到從一個二十世紀初風格就靜止不變的技術幻想,如未來主義高樓大廈,太空艦隊,機器人等。近一百年來除了一些後現代主義的修飾外,這個幻想背景基本上沒有多大改變。 本文將試圖論述為何如此,以及為何這種幻想未來幾百年不可能成真。
Thumbnail
如果你要求一個進步主義者想像一個科幻小說的背景,你會得到從一個二十世紀初風格就靜止不變的技術幻想,如未來主義高樓大廈,太空艦隊,機器人等。近一百年來除了一些後現代主義的修飾外,這個幻想背景基本上沒有多大改變。 本文將試圖論述為何如此,以及為何這種幻想未來幾百年不可能成真。
Thumbnail
你的想像,足以顛覆世界
Thumbnail
你的想像,足以顛覆世界
Thumbnail
分享紀錄 | 2020.11.11
Thumbnail
分享紀錄 | 2020.11.11
Thumbnail
想像一個世界,人們說為了要回應現今飲食面對的挑戰,要能在2050年餵飽90億人口,故開始投入更多科技發展與生物技術,生產更多食物,重新塑造我們的糧食系統,但飲食文化的消失、飲食多樣性的消失,會不會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人與土地、人與食物的連結是否能讓我們更能適應及因應未來糧食系統的挑戰?
Thumbnail
想像一個世界,人們說為了要回應現今飲食面對的挑戰,要能在2050年餵飽90億人口,故開始投入更多科技發展與生物技術,生產更多食物,重新塑造我們的糧食系統,但飲食文化的消失、飲食多樣性的消失,會不會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人與土地、人與食物的連結是否能讓我們更能適應及因應未來糧食系統的挑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