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應該要五十歲以上的台灣人,才聽過林清玄這個名字。我會知道他,是因為在做《鵬勛的讀書心得》時,認識的作家幾乎都做光了。然而在國家文藝獎和中山文藝獎,都看到林清玄得獎。暗自心想,這太不可思議了,這麼厲害的人怎麼默默無名呢?和我媽還有國文老師提及他時,才知道他的故事。
林清玄在二十歲得獎後聲名大噪,三十歲之前台灣的文學大獎可以說是拿到手軟。曾任《中國時報》海外版編輯、社會記者,和那個年代同樣大名鼎鼎的高信疆共事。甚至在出版業到現在還有「林清玄效應」:若第一本書賣得好,那接著就以此做為系列主軸。要不是他外遇,我想今天他還會是位文學大師。外遇這件事似乎可大可小,譬如胡適就也有黑歷史。不過林清玄可說是位佛教散文家,他出版過許多佛經寓言的讀書心得。醜聞一被揭發,眾人當然對他吐口水,認為他過去寫的都是假話,要是在古代恐怕將遊街示眾。關於他寫了這麼多書還是外遇,我只能說:平常時候道理都明白,事到臨頭那些道理卻全忘了,畢竟沒有人會希望自己是個偽君子啊!
要說他是文學大師,我是不服氣的。因為他的文筆不像張曉風、簡媜那樣有在用詞造句上下功夫,令我有特別感覺;而文章的內容,和古今中外的作品比較起來也很普通。
後來讀到一篇文章,林清玄說自己以前寫稿,寫著寫著覺得這個點子不行,就把紙給丟掉,那些廢紙多到垃圾桶都滿出來。他媽媽看到就說,不要浪費,正面作廢還有背面可以寫呀!我的寫作之路也是這樣,不由得感嘆:一個大量寫作並且得獎無數的作家,都寫得如此辛苦還被我嫌文章無味。歷史上的文學家恐怕皆是文昌帝君轉世,非凡人所能相比。
把林清玄當成普通人,甚至當成我自己。這種人生,林清玄絕對非常痛苦。他以佛教為主題的創作,實在只能算是讀書心得。這表示他始終很想明白人生順遂的方法,甚至還寄望來世成佛脫離輪迴。奈何一時鬼迷心竅,此生白走一遭。林清玄和法國作家雨果在同樣的年紀而名聲相等,卻是這種結局。難怪菩薩說:只做善事的人,不必讀佛經。這倒也不是人性本善或本惡的問題,而是你不惹事,別人也會來惹你;又或是別人做壞事沒被懲罰,你能忍住不跟著走旁門左道嗎?有句成語叫心不在焉——不僅指分心而已,也是在提醒世人,不要讓念頭離開腦中的善心。
我其實很想看看林清玄晚年的散文,可惜就算他有寫出來,也沒人敢替他出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