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二月的時候,相信大家還有印象吧!當時媒體努力報導著隋棠與鄰居的事件,各大談話節目以及社群媒體也很努力地討論著。不過這篇我並不是要來討論這個事件誰對誰錯,而是藉由這個事件來聊聊美國房屋的類型,以及美國房屋隔音的問題。想要在美國買房的朋友們,也可以參考此篇,以初步了解自己最適合購買哪種類型的房屋。
住房噪音問題其實不只是上下樓會有,左右鄰居也是會有的。在美國,除非住的是獨棟住宅,否則噪音問題基本上是躲不了的。特別是,美國的住宅隔音其實沒有很好,連棟的住宅,有時連隔壁抽水馬桶的聲音都聽得到。下面就來簡介一下美國各類房型:
顧名思義,獨棟住宅是獨立房型,也就是住屋的任何一面牆以及天花板地板都不會跟其他住戶連在一起,甚至還有前後院可種樹種花,不少人會栽種蔬菜水果。這類房子有的是一層樓,有的是兩層樓,通常包括客廳、餐廳、廚房、招待訪客廳(不一定每間都有,看房屋大小)、房間、廁所以及車庫。兩層樓獨立屋的房間通常都在二樓,以便與客廳等其他區隔開來,保有更多隱私空間。獨棟住宅通常房價也會高一些,畢竟獨門獨棟,佔地比較大。由於沒有任何一面牆會與其他家連結,因此就比較不會產生鄰居噪音上的問題,除非是其他鄰居開趴或是放音樂很大聲,若受不了,或是鄰居開趴到太晚,可請警察前去協調。
包括了Townhouse(連棟住房)、Condo(共管公寓)以及 Multi-Family House(多戶獨立住宅),基本上是大同小異,只是會依房屋社區蓋的模式而有所區別,但共同點就是:一定會有至少一面牆是與鄰居相連。Condo(共管公寓)以及 multi-family house(多戶獨立住宅)通常有超過一層以上的樓層,每層住戶不同人,類似台灣的大樓華廈。Townhouse(連棟住房)則是類似於台灣的透天厝,牆壁與隔壁鄰居是相連的。美國房屋的隔音其實並不好,因此這類型的住宅就有極大的可能性會發生噪音問題與糾紛。我們之前住的是Townhouse,其中一間廁所的牆與隔壁相連,因此隔壁用抽水馬桶,我們這邊聽的一清二楚。另一面牆跟另一戶鄰居相連,因此隔壁吵架講話也聽得到,當時我們還因此聽出隔壁住的是香港人。
此外,連棟式住宅通常會有社區管委會,每戶住家也需要付管理費(HOA)。管理會通常包括了公共設施、社區除草、垃圾公司費用以及社區保險,有的則還會包括水費。
Townhouse(連棟住房):這就是我們以前在美國的住家,與旁邊僅一牆之隔,所以很容易聽到隔壁講話的聲音。
Multi-Family House(多戶獨立住宅)
這在美國是很普遍的住房,都是出租的,通常一整區公寓有兩到三層樓,甚至更多層,每層分成很多單間出租,有的是一房、兩房或三房。這類型房屋,基本上前後左右上下都是會跟鄰居連接,隔音之差,隔壁講話上廁所或是做些其他特別的事,基本上都聽得到,如果樓上有小孩的,或是走路很大聲的,樓下絕對會很痛苦。也因此,引起噪音糾紛事件非常多。就我個人的經驗,提出兩個故事給大家:
故事一:某年我住在二樓,剛開始還好,過了兩週,樓下的太太三番兩次來敲門,說我晚上走路很大聲影響到她,可是當時我在報社工作,晚上基本上都不在家,所以不知道她是聽到誰在走路。之後還告到公寓經理那邊,說我家有小孩跑來跑去,讓我很無言,因為我當時單身根本沒小孩。過了一陣子,她又跑上來說,她知道是什麼聲音了,是我在用健身器材跑步機之類的聲音,我說我根本沒有這類東西,也沒時間運動,但她不相信,硬要進來看,我只好讓她看,她看真的沒有健身器材之類的,只好默默離開,後來一直到我搬走前,就沒有再來『抱怨噪音』了。
故事二:由於上則事件,所以後來我選公寓都是住一樓。我的隔壁是專門給公寓經理住的,兼辦公室使用。一開始是位老婆婆當經理,很安靜,人也很好。後來她退休了,換了對年輕男女來當經理。幾乎每晚都會聽到『不可言喻』的聲音,之後半年,兩人吵架摔東西,我聽得一清二楚,讓我很無言,也不能多說什麼,幸好他們只當了一年經理就辭職搬走了。
一般要去租公寓都需要簽約,然後公寓管理公司會去查租客的信用,已決定租客是不是需要放多點押金。租約有分半年和一年,合約到期可再簽約,如果準備搬走,需要30天前提早告知公寓管理室。租金通常只有租屋的部分以及外面環境的整理和垃圾收取費,但是內水電瓦斯,一般都是要自付。
以上是美國住宅類型的簡介。其實不論住在哪個國家,哪個地方,總是有可能會遇到噪音問題與糾紛,大家只能盡可能的發揮公德心,盡量不要製造過度的噪音影響別人。若發生糾紛,也盡可能好好和平解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