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一頁一頁如此翻過這個十歲男孩的逃亡故事,我們在想些什麼?
你一定看過很多的「猶太文學」,但讀著這些非虛構的或虛構的文字,你想讀到的,是什麼?
不是問你感覺到什麼,因為這段歷史必會觸動我們的大腦的恐懼、悲傷、無助、同情,等等等的負向情感,但我真正想問的是:你想讀到的是什麼。當你在書架晃過一圈,視線被吸引,伸手拿起,看了封面封底的介紹後,讓你翻開書頁的,是什麼。
《當我們談論《安妮日記》時,我們在談論些什麼?》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本短篇小說集,之前也曾經跟大家介紹過。喜歡的原因除了內容之精彩、特別,更在於他跳脫了傳統的猶太文學那令人窒息的悲劇氛圍,不再自憐,不再藉此療傷(或者同時一種心靈上的報復),甚至,反過來更深入的用各種方式討論這種變質了的集體民族現象,描寫其自我認同、矛盾、掙扎。而所謂猶太思想甚至是霸道的,另一種形而下的迫害。這是四年前我在筆記本上寫下的。
不過《一袋彈珠》也許就像是二戰版的湯姆險記,你可以讀的很輕鬆,隨著兩個男孩走跑過1941年的法國,作者精彩的筆觸,透過十歲男孩的雙眼,讓那段曾經晦澀的歷史高潮迭起;當然,也可以讀的很嚴肅。
戰爭是什麼?猶太是什麼?
對爸爸而言?對媽媽而言?十歲的喬瑟夫?老師?同學?坐在喬佛理髮廳裡的警衛隊員?火車上的神父?辦公室裡的口譯員?或者親衛隊?
像是海報上的那隻猙獰的可怖大蜘蛛嗎?十歲的男孩不懂,猶太這兩個字的意思是什麼?門前貼了一張很大的彩色海報,上頭畫了一隻在地球儀上爬行的大蜘蛛。一隻毛茸茸的人面狼蛛,齷齪的臉上瞇著一雙眼,花椰菜般的耳朵,外凸的嘴唇,還有像大彎刀一樣的醜鼻子。海報下方寫著一行字:猶太人想要佔領世界。
猶太人是什麼?胸前的星星是什麼?男孩問爸爸。我不知道該怎麼說才好,事實上我自己也不太明白,爸爸這麼回答。
又或者是1941年前的猶太人?集中營裡的猶太人?1945年巴黎解放時的猶太人?或者2018現在的猶太人?住在以色列或者不住在以色列的猶太人而言?
這是一本自傳式的小說,所以其實我們可以想想,作者以外的人又是怎麼看這一個故事的呢?不同的視角肯定會有不同的想法。即使某些在現在看來可能是政治不正確的。而某些情緒經過了這七十年的時間的輾轉,也可能變得不同。四十二歲的作者,和如今八十七歲的他,對這段經歷,這段歷史,也定會有不同層次的感觸。
schoolchildren in rue damesme, 1956
這幅攝影是二戰時期知名巴黎攝影師Robert Doisneau在戰後所拍的作品。戰爭結束了,巴黎自由了,他們離開了。而那個年代的童年,對猶太孩子而言,就像是那一袋彈珠,或者就像是喬瑟夫最喜歡的那顆陶珠,釉彩已經斑駁,在表面留下一些凹凸,看起來就像是世界地圖的縮小版。
「他們離開了。就是這麼簡單,簡單到幾乎令人感到失落。我原本期待的是壯觀的場面、更浩大的聲勢。」但降下的簾幕後頭留下的,其實一點也不簡單。
如果對戰爭議題有興趣,也許你也願意讀讀:關於戰爭,我想說的其實是 (超連結)
以下書摘擷取自木馬文化
【書籍簡介】
「真正勇敢的人,是放下自尊,為了生命逃走!」
10歲男孩冒險真實經歷,出版近半世紀,感動全球2000萬讀者
1941年,我還是個成天打彈珠,把口袋裡的彈珠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的10歲男孩。
也是那一年冬天,我什麼事都沒做,卻擁有了第一枚別在胸前釦眼上的星星「獎章」,成為班上最受注目的人。後來,甚至還有同學用一袋珍藏的彈珠換走我的獎章——那可是一整袋的彈珠啊!
只是沒想到,一天晚上,爸爸竟然要我和哥哥趁著半夜離家,離開我最熟悉的巴黎,而且千萬記得,別讓任何人知道我們是誰;唯一的目標,就是想辦法活下去……
法國作家喬瑟夫.喬佛在走過大半個世紀的人生,始終被問及的,仍是他以十歲那年的逃離經驗所寫成的暢銷作品《一袋彈珠》。
一個10歲男孩會擁有什麼樣的生活?這對我們來說不難想像。然而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喬佛卻和哥哥一起被推出家門,就像兩顆彈珠一樣被父親丟進黑暗中,不是抛棄,是為了活命!
而他們這對兄弟,必須像彈珠一樣滾動,不能停下來,因為捕捉他們的人一直緊跟在後。這場你追我藏的追捕行動,在10歲喬佛的童稚眼光中,如同一場與大人的遊戲,在他幽默的描述中,我們不僅感受到無盡的傷痛與不忍,也看到屬於人性中最難能可貴的崇高情操。
【作者介紹】
喬瑟夫.喬佛(Joseph Joffo,1931-)
1931年出生於巴黎18區的猶太家庭。10歲時,二次大戰期間,一家人逃離巴黎,分散各地,各自求生存。直到戰爭結束,全家才返家團聚。
1973年,喬佛第一次將這段年少的逃難經歷寫成《一袋彈珠》出版,獲得很大的迴響。至今已近半世紀,這部作品除了純文字書出版,在全球20個國家創下2000萬冊的銷售佳績,並以繪本、圖文書等形式出版,擄獲各年齡層讀者。它甚至兩度改編搬上大銀幕,感動全球觀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