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忙別人的工作嗎?3步驟拒絕不屬於你的工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熟悉的家人面前推拖家事的例子比比皆是,別說更有競爭與階級傾向的工作場合了。畢竟時間與能量是大家公認的資產越多越好。「吃力不討好的任務就交給別人來做吧!」,有這種想法的人大概每間公司大有人在吧!

尤其社會新鮮人,公司新人、助理職,常常是被壓榨的對象。那我們應該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履次發生呢?


1.面試時詢問公司的組織文化與架構

幾乎每間公司面試最後會詢問面試者有沒有其他問題。曾與某位資深 HR 聊過,若面試者都没有提出任何問題,有些人資會因此判定面試者沒有強烈的企圖心,對該公司或工作不感興趣,而扣分或不錄取。最後的提問環節,可以試著詢問對方公司文化,例如是算組織比較分明的公司還是偏向扁平組織呢?同事間的工作氣氛如何?團隊人數?藉此作為依據判斷這樣的組織模式與氛圍可能面臨到的問題,以及適不適合自身的個性。


2.觀察自己在公司的角色定位與工作分配

面試時 HR一定會跟你提到大致上的工作任務,但往往HR不一定能夠非常清楚每個職位的工作細節。入職的前一個禮拜到一個月内會是關鍵期,透過業務交接更清楚明瞭每個工作細節。好的交接人還會讓你了解未來會遇到的問題或是注意事項。幸運度過一個月之後,不管是否從你的直屬上司指派而來的任務,你可能慢慢會發現有其他新的任務進來。尤其較没有制度的公司,可能會讓新人對於雜亂的工作分配越發無力。這個時候就要更清楚了解自身在公司的定位為何?公司付薪水找你來是為了要解決什麼問題?


3. 兩面向判定是否願意接受對方的請求

若偶爾或經常會有某資深同事找你幫忙做些雜事,但你判定這些工作並非你的職責,我認為可以從兩個面向進一歩觀察是否接受對方的請求:

(1) 對方是否曾經或是時常在你需要協助時幫助過你?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樣的格言可能對於辦公室日常小事來說有點誇張,不過懂得記得對方的善意,並在他日有難時互相幫忙,小至個人、團隊、公司,大至整個社會,是正向循環。辦公室人際關係上也可以更融洽呢!但前提是,不要覺得委屈了。自己的感受還是很重要的。

(2) 對方是緊急情況不得己需要你的協助,還是單純自己不想做而推托給你?

若是後者且你無心幫忙,但又受於人情壓力當下實在無法拒絕的話,若你願意第一次就幫忙他吧!但若是再有第二次就灑脫的推託掉吧!

舉個例子來說,某同事請你找品質較好的便當店,並在請你中午時送進會議室。你判斷這個會議並非你的工作範圍,且對方近日並無重大專案,應該不會連訂購便當的這10分鐘都沒有。基於人情事故,若你願意,第一次答應幫忙,但若再有可以斷然拒絕。拒絕的同時,給對方幾塊甜糖吃,像是把推薦的店家菜單給他參考,對你來說不費力卻也不至於拒絕的斷然。

「不好意思!我最近專案上有新任務進來比較忙,可能這次無法協助你了。不過我這邊有整理出一些大家反應都不錯的菜單,你可以拿去參考看看!」

如果你是有禮貌的委婉拒絕的情況下,對方還反過來惱羞成怒,或是酸言酸語,那就不會是你的問題了!我們都知道要懂得保護自己的身體、保護自己辛苦賺的薪水 。在職場上,也要懂得保護自己的時問與能量,讓這些力量好好保存與運用,為懂得相互珍惜的人付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島外生活
25會員
25內容數
小島台灣,我在其中扮演著平民小資。有開心的時候,家人合照、出遊、冷氣房的熱湯;有嘴角往下放時候,雨天、衝突、討人厭的階級社會。試圖用島外的心境,享用著島内生活 — 分享好書、好康、好食。
島外生活的其他內容
2023/07/17
每個當下的意識與意念決定了我們的習慣,而習慣決定了我們的現在與未來,讓我們一起從這3個好習慣開始累積,用自己的力量,建築自己更喜歡的生活!
Thumbnail
2023/07/17
每個當下的意識與意念決定了我們的習慣,而習慣決定了我們的現在與未來,讓我們一起從這3個好習慣開始累積,用自己的力量,建築自己更喜歡的生活!
Thumbnail
2023/07/12
生活不全然美好,但知足的當下便能體會生命另一層美。如果你也有點幸福、有點知足了,一點點也好,那我們一起來試著思考關於社會與環境的提問吧!
Thumbnail
2023/07/12
生活不全然美好,但知足的當下便能體會生命另一層美。如果你也有點幸福、有點知足了,一點點也好,那我們一起來試著思考關於社會與環境的提問吧!
Thumbnail
2023/07/09
成長經歷中一直知道自己個性纖細,尤其在親密關係上,會因為拘泥對方的用詞或表情,造成忽大忽小的紛爭。直到近年「高敏感人」一詞隨著相關書籍的宣導而漸漸開始被大家認識,才體認到這種神經發達的性格也是高敏感人的表現。這篇文章想跟大家分享我是如何面對自己的高敏個性,以及用了哪些方式來改善人際相處。
Thumbnail
2023/07/09
成長經歷中一直知道自己個性纖細,尤其在親密關係上,會因為拘泥對方的用詞或表情,造成忽大忽小的紛爭。直到近年「高敏感人」一詞隨著相關書籍的宣導而漸漸開始被大家認識,才體認到這種神經發達的性格也是高敏感人的表現。這篇文章想跟大家分享我是如何面對自己的高敏個性,以及用了哪些方式來改善人際相處。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