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致痛苦和巨大溫柔,堪稱我的人生小說:《渺小一生》

2023/06/1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推薦人是誰,看來對我真的有用。陳思宏和蔡柏璋都推,貼文底下好多人附和,還有封面上落落長的名單。這本《渺小一生》中文版是2017年出版的,當時一點兒也不知,應是心智未開,根據記錄該年只看了三本書。
充滿痛苦、溫暖,一看就無法放下的小說!
如果我是《紐約時報》之類的就好了。

封面那個痛苦的男人

先說痛苦。封面怎麼放著一張面部扭曲、一看就覺得他超不舒服的照片!一開始對此封面不是太滿意,覺得每次打開都看到,實在不愉快。
讀著讀著,懂了。太貼切了,真的是充滿痛苦。如果能用表情呈現身體的、心理的痛,那麼封面圖就是了。
沒有誇張,我好幾天讀一讀,無法自拔地哭了。重點是,「好幾天」都這樣。
無奈、心疼、絕望、掙扎、矛盾,中間卻又穿插無盡的包容、理解、耐心、溫暖,兩股力量一直互扯。當讀到靠近結尾的時候,反而是一個超大超大的溫柔,讓我哭到差點不能自己。
突然想起高中導師曾說,她還是學生的時候,有一天很想大哭一場,於是找了部電影,邊看邊哭,看完、哭完,也就發洩完了。很像是悶了快一個下午的陰悶天,終於下起暴雨,把天空洗乾淨,重新再來。
真是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一讀就無法放下也沒有唬爛,我最多應該就兩天沒有翻開,這陣子就是讀它,什麼劇都看不下去。

站在人生不同歲數時觀看

看完有一個小小的體悟。活到現在32歲,常常會感嘆起自己真的老了,好比不能熬夜啦、月經前後越來越多毛病等等的。或者看著年輕人活蹦亂跳,總覺得年輕真好。
可是,看著書中的人物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這樣過下去,尤其到了最後,我從他們那樣的歲數,看回自己的32歲,頓時覺得好年輕,我還能走、能跑,身體行動很自由。
只是想說,如果一直把眼光放在過去,想著十幾歲、二十幾歲的青春歲月,就會忘了之於未來的自己,其實現在就是最年輕的時刻,而這個忘,甚至往往會成為好多事的藉口,否定當下的種種可能。

簡介之無能

我真的很不會介紹某本書在講什麼,總覺得我一故事簡介,整本書就無聊掉了,而我又是這麼喜歡這本書,那怎麼可以。
有時候太喜歡就會犯這個毛病,不甘於只說:「好好看!」卻又擔心自己無法好好表達,無法說出到底哪裡好看。
喜歡程度除了可以封為人生小說之外(畢竟我書讀的不多,應該可以進前三),我還有一個奇怪的私心,就是不想看到它影視化。每一個角色,他們的樣子、說話的方式,或每一個場景,都已經在我腦裡建立了,雖然不見得非常清晰,但這無可取代,這份美好停留在這就好,不需要影視化,更何況要承受失敗的風險。
真的是因為我太喜歡。雖然蔡柏是先推了國外改編的舞台劇,一來國外劇團很難搬到臺灣,二來語言和經濟限制,也不是說出國看就好。三來千萬不要改成臺灣版,一定尬爆。
有生之年,如果能有影集版,我還是會看啦,帶著「我就看你多會拍」的心,然後現在就決定看完以後我會說:「拜託,還是書比較好看!」
最後再次重申,閱讀器真是真棒棒棒。這本書分上下兩冊,實體書厚到不行,拿著重,我心也跟著重到沒力氣讀。好險我有閱讀神器,讓我閱讀身心無負擔,盡情暢遊書中世界( ´▽`)。

後記

搜尋之下,找到OPEN BOOK的相關文章,看一看又落淚耶。沒想到還有這本書的官方IG,看到印著主角四人名字的袋子、衣服,真是一百個想問哪裡有賣。國外許多讀者拿著封面擺在臉前,延伸封面男姿勢;把書中句子、篇名作為刺青元素;各種插畫等等,從這個故事、作品延伸的一切,讓我有種溫暖感(論周邊之力?)。
即便身旁已少有人讀書,何況此書又如此厚,但在世界的另一個地方,一樣有和我同樣喜歡這個故事的人,好像就沒那麼孤單了。
37會員
142內容數
生活雜感,很雜的那種。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