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週五回診楊政憲,時間跑錯了。子宮鏡應該是生理期乾淨後到生理期兩週內(約莫是7~14天),我是生理期第三週去的。楊政憲說子宮內膜太厚,這樣照不準。我問他之後取卵能不能在台大先做前段用藥,然後再去找Labryo做後段手術,楊政憲很少碰過這案例,他打電話到台大生殖中心,諮詢師說可以。
我跟楊政憲說明我的計畫:先做子宮鏡、然後做ERA、再來植入。楊政憲問我有沒有看他寄給我的論文,我說我沒收到。後來現場翻G-Mail,寄過來的論文被分類到垃圾信箱,我趕緊把它撈回來。這是楊政憲第三次跟我委婉地ERA不一定要做,我回家後開始閱讀論文。
以下分享楊醫生給的論文摘要結果:
論文大體上是說明ERA跟懷孕無顯著相關。
近五年內的醫學文獻中有許多文章都報導ERA並不能增加試管療程成功率,甚至有一篇文章顯示ERA會讓懷孕率大幅降低!(圖一)
這篇文章是研究接受卵子捐贈病患進行ERA是否有幫助,因為捐贈卵子製造出來的胚胎品質大多非常好(因為捐贈者很年輕) ,所以胚胎因素干擾很少,結果發現接受ERA的病患其植入後臨床懷孕率為34.4%,而對照組沒有做ERA的病患其植入後臨床懷孕率為65.2%,ERA會讓懷孕率大幅降低(P=0.001, 有統計上顯著差異。
著名國際期刊「Human Reproduction Open」在2021年的一篇評論文章的標題就寫得很直接「Endometrial Receptivity Analysis (ERA) test: an unproven technology」,ERA是未被證實的科技!(圖二)
ERA (Endometrial Receptivity Analysis; 子宮內膜容受性檢測) 是西班牙IVI集團發展出來的,於著床窗期附近做子宮內膜切片,萃取其所有細胞的RNA進行基因表現比對,再決定日後植入時黃體素要給多少小時再植入胚胎。ERA的問題在於不同醫師做內膜切片時深淺不同,刮下的細胞組成比例不同(上皮細胞、基質細胞、免疫細胞、血管細胞) ,而上皮細胞、基質細胞、免疫細胞、血管細胞的基因表現是截然不同的,所以ERA的結果很難標準化。(圖三)
- 不同醫生切片深淺不同
- 切片深淺不同,刮下細胞組成比例不同(包括上皮細胞、基質細胞、免疫細胞、血管細胞)
- 上皮細胞、基質細胞、免疫細胞、血管細胞等四種細胞呈現出來的基因表現不同。
- 結論:ERA結果很難標準化。
發展出ERA的西班牙IVI集團在2020年發表一篇文章也承認:「At its current level of development, ERA does not appear to be clinically useful for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在現在發展階段,ERA對於多次著床失敗病患並沒有幫助!(圖四)
英文論文閱讀起來有點吃力,主要是裡面一堆研究方法、統計跟醫療術語。另外還有兩篇我還在慢慢啃。昨天我想了一天,首先,我去年8月植入Day 7_4BB確定有淺著床,也就是說,我的植入窗口大概就是120小時。上次跟我弟弟討論:
- 如果ERA做出來時間差一點點(例:正常植入120小時、ERA130小時),那我會做些微調整(植入125小時)。
- 如果差很多(正常植入120小時、ERA135小時),我還是會用125小時。
- 如果沒有差,那當然就不用調(120小時)
成本:
- ERA的成本約為4~5萬,要消耗一個生理週期。
- 我取卵已經轉到無限次數取卵方案,取卵一次的成本含機票食宿約為10萬台幣,需要請假5天。
植入經驗:
目前是一次植入失敗,因為胚胎品質不是很好,無法排除是胚胎的問題還是ERA。
台大生殖中心諮詢師的看法跟祈新、王懷麟一樣,我手上有的PGS胚胎數可能是可以一胎、不夠兩胎的情況。我甲狀腺控制得非常好,國泰曹心怡說可以去植入,這期間一樣不要喝牛奶、吃起士、巧克力等。
整個試管進度無法推進,讓我非常阿雜。
這兩天看了論文資料,我覺得可以暫略ERA的流程,下個週期衝取卵或植入。與其把錢跟時間花在ERA,不如加碼直接到Labryo取鮮卵,多爭取一些備用胚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