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曜雑談丨#MeToo運動

Ⓢ木曜雑談丨#MeToo運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MeToo運動

查詢維基上是這樣說的…

#MeToo 是2017年10月哈維·韋恩斯坦性騷擾事件後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的一個主題標籤,用於譴責性侵犯與性騷擾行為
追朔最早起源的話,是2006年社會活動人士與社區組織者塔拉納·伯克在Myspace上使用了「我也是(Me Too)」這一短語。

從2006年開始,一直到2017年,#MeToo才廣為人知及被推廣。

有人說這是女性運動浪潮,但其實MeToo不僅僅侷限於女性,而是適用於每一個獨立的個體,不分性別種族、不分同性異性、更不分年齡國籍。

每個人的身體自主權都在於個人,尊重彼此就是最好的安全距離。

raw-image

2023年臺灣#MeToo運動

我其實是昨天看到某新聞提到臺灣的#MeToo運動的維基資訊更新超快速的相關字樣,才知道原來還有專門提到這些的紀錄,開頭是這麼說的…

2023年臺灣#MeToo運動是指2023年,臺灣發生一連串揭露性騷擾事件的情況。

不得不說,這一切會發生,〔人選之人-造浪者〕這部劇真的可以說是一大推力。
尤其是這句不管看幾次都還是覺得很憾動人心的台詞…

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好不好?很多事情不能就這樣算了,
如果這樣的話,人就會慢慢地死掉,會死掉。
照片來源-遠流粉絲團

照片來源-遠流粉絲團

當初看這部劇的時候,就覺得它的寫實程度真的很貼近我們的小日子。
不管是工作中真實會遇到主管同事類型、發生的各種大事小事或是鳥事,還有被激到一整個龜蘭波火的時候,那些很想立馬飆出,或直接飆出的語助詞,都那麼的真實。
當時看劇時也有想過,性騷擾的話題說不定會鼓勵一些曾經沒被好好接住,一直獨自承受一切的受害者們站出來,事實上,他們真的鼓起不知道多大的勇氣站出來了,只是我壓根沒料到一波接一波,一路從政治界、學術教育、藝文媒體、演藝圈等等,像是打水漂一樣,彈起一圈又一圈的MeToo漣漪。


吃瓜人嚴重脹氣

近期幾乎每天一爆的資訊量,讓我真的有點看到眼花瞭亂,完全消化不良,常常都呈現一種吃太飽吃太快那種胃酸型脹氣的不適感。

而且不得不說,有些人真的讓我忍不住瞪大眼說「什麼!!!」

很多事件是發生在很久很久的以前,有些事件是發生在不久的以前,有些事件可能正進行式。但不管發生在什麼時候,那些事情根本就不應該發生,根本不應該讓這一些會在內心生根長蟲的事件發生。

即使好好撐過當時,但看似毫無傷痕的皮肉下,也許早已腐爛。
有很多人內心充滿傷痕,但他們還是沒有勇氣說出來,可能心早已死亡,可能早已絕望。

從吃瓜人的身份跳脫出來,我們能做的可以不只是茶餘飯後的八卦談論,而是多一點心去關心、察覺可能發生在我們週遭的人事。


raw-image

不是能不能,而是要努力接住

有人問說“為什麼都發生那麼久了,現在還要說出來?
也有人問說“現在才說是不是想要蹭流量?

關於這些提問,我想每個人心中的答案都不盡相同。

我是這麼想的…

有些人,可以把傷痛放在心裡很久很久,直到老死,都沒人知道,帶著那些不為人知,卻折磨自己一輩子的痛苦與世界告別。

有些人,曾經勇敢為自己發聲,試圖向外界求救,卻得到更多的傷害與指責。
不得不承認,有時這個社會比想像中的更加殘酷,指責、檢討受害人的聲音可能遠遠大於加害者。而這些,很可能都會讓原本的傷口嚴重生蛆長膿,讓受害者更加困於自己的悲傷中,嚴重甚至跟著外界一直指責自己。

有些人,不是求救,而是勇敢地正面迎擊,但即使獲得最後看似勝利的結果,也無法抹滅他們曾經遭受的傷害。

但不管是哪一種,事情發生了,就已經形成一道道傷痕。

或許受害者需要的不僅僅是一雙雙可以接住他們的雙手,更需要跟事件當下的自己好好和解,告訴自己〔你沒有錯,錯的是那個人做了那些事〕。

而〔說出來、理解自己、再放下那些〕,就成為一些艱難的路程。

我們也許無法接住每一顆受傷的心或每一個受傷的靈魂,那麼至少,至少我們不要傷害別人,至少在別人伸手請求協助時,用真心擁抱他們,好好陪在身旁給予勇氣,陪他們走過這一段佈滿荊蕀的復原之路。

那麼…也許傷口仍在,但可以不要那麼痛,可以有機會在某一天不小心提起那些事時,發現它們已不再能撥動自己的心。那麼,就好了。

raw-image

少一些碎嘴,多一點關懷

臺灣的#MeToo運動也許還會一直持續下去一陣子,有更多人勇敢面對自己內心的創傷是好事,有更多人真心反省自己曾經或持續的舉動不對,進而真心道歉及改過也是好事。

另一方面也希望有心人不要利用這波正向的運動,去做一些或散布一些不正確的假訊息、影/圖片、梗圖傷害別人,反而扭曲這波運動的意義。

或許接下來我們整個社會該面對及討論的,不僅僅是單方面地接收那些曾經發生過的事件,或是一昧地指責那些犯了錯的人。
也許我們可以想想,是否有更好的機制,可以在發生的當下提供最適當的幫助及同理安慰,成為他們脆弱時最堅強的後盾。
也許我們可以想想,是否有更好的作法,可以讓曾經犯錯的人,可以對自己曾經的作為負責,讓他們也有機會重拾對方的原諒,讓他們也有機會可以重新開始。
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可以再想想,再討論看看是否有更好的性平、性教育相關的教程安排,可以讓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理解每個人的特別與不同,學習保護自己及尊重他人的身體自主權,也能在同儕需要協助時成為他們的力量。

我們所處的這個自由民主的社會,賦予我們每個人可以好好說話的權利,而我們是否可以好好利用但不濫用且誤用這個權利,用正向且充滿能量地好好表達及去爭取我們可以做的。

相信這一路仍有很多我們應該要思考及努力改變的方向,希望大家在尊重你我他之餘,也能從自身開始去想想〔我可以做什麼〕,讓我們一起努力讓世界更好,好嗎?

avatar-img
木風禾子住在樹洞裡
50會員
215內容數
關於木風禾子|什麼都奇怪也什麼都不奇怪的生活記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不曉得你們有沒有過相同的經驗? 本來不喜歡的人,某瞬間開始突然覺得對方好像也沒那麼討厭。 或是本來喜歡的人,某瞬間開始,覺得對方很不討喜。 本來不喜歡做的事,某瞬間開始突然覺得做了其實也還不錯。 本來不喜歡吃的食物,某瞬間開始突然覺得好像也沒那麼可怕,甚至可能還有點出乎意料的美味。 在我身上,這樣的
六月初N台上映的日據「核災日月/THE DAYS」講述的是2011年311大地震時,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的內容,該劇是根據以下三本書改編而成: 吉田的證詞 (吉田調書) 福島核事故事調查報告書 (福島原子力事故調査報告書) 見過死亡深淵的人:福島核電廠員工奮戰500天紀實 (死の淵を見た男:吉田昌郎と
上週看完了台劇「不良執念清除師」。 值得 ☆☆☆☆☆ 非。常。好。看。啊! 點開前,想說是「打怪」劇,不知會不會像韓劇「驅魔麵館」是一樣的概念!但因為我本來就很喜歡驅魔麵館,所以也有點期待這部台劇要走什麼風!沒想到「不良執念清除師」完全走出它自己的風格! 以「執念」為中心而演繹的每一段故事,讓人又哭
113年只需要補班1日! 今年連假很多放很爽,但要補班6次更讓我心累。 大概從一月第一次補班,就哀鴻遍野,接連著二月、三月的補班,更是怨聲連連。看起來,更多人傾向不要制式被規定的連假,不要給了假又要補上班上課,不如就一切正常,讓想休連假的人自行請假,可能更好。 是啊!雖然休連假真的很爽,但我更討厭補
最近因為「週休三日」提案達到連署門檻,所以有關機關必須在6月26日前回應該提案。 初初看到這個新聞時,「wow…」心想居然有人提案這個看似對勞工很不錯的內容,但新聞出來以後,看到的留言、聽到的討論,居然大多數都不是覺得很棒,而是「怎麼可能」、「想太多」、「乾脆週休七日好了」等等這類的評論。 有趣的是
上週末趁著想二刷人選之人-造浪者前,先點開ブラッシュアップライフ (重啟人生)這部日劇。 日劇因為集數少,加上每集片長4、50分,一直都很好嗑。 所以開啟一天的專業追劇模式後,快速完結。 盡量不討論到劇情,但可能會不曉得說到一些… 如果很CARE被爆雷的話,請先略過此文😆 第一集第一格畫面是4集鴿
不曉得你們有沒有過相同的經驗? 本來不喜歡的人,某瞬間開始突然覺得對方好像也沒那麼討厭。 或是本來喜歡的人,某瞬間開始,覺得對方很不討喜。 本來不喜歡做的事,某瞬間開始突然覺得做了其實也還不錯。 本來不喜歡吃的食物,某瞬間開始突然覺得好像也沒那麼可怕,甚至可能還有點出乎意料的美味。 在我身上,這樣的
六月初N台上映的日據「核災日月/THE DAYS」講述的是2011年311大地震時,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的內容,該劇是根據以下三本書改編而成: 吉田的證詞 (吉田調書) 福島核事故事調查報告書 (福島原子力事故調査報告書) 見過死亡深淵的人:福島核電廠員工奮戰500天紀實 (死の淵を見た男:吉田昌郎と
上週看完了台劇「不良執念清除師」。 值得 ☆☆☆☆☆ 非。常。好。看。啊! 點開前,想說是「打怪」劇,不知會不會像韓劇「驅魔麵館」是一樣的概念!但因為我本來就很喜歡驅魔麵館,所以也有點期待這部台劇要走什麼風!沒想到「不良執念清除師」完全走出它自己的風格! 以「執念」為中心而演繹的每一段故事,讓人又哭
113年只需要補班1日! 今年連假很多放很爽,但要補班6次更讓我心累。 大概從一月第一次補班,就哀鴻遍野,接連著二月、三月的補班,更是怨聲連連。看起來,更多人傾向不要制式被規定的連假,不要給了假又要補上班上課,不如就一切正常,讓想休連假的人自行請假,可能更好。 是啊!雖然休連假真的很爽,但我更討厭補
最近因為「週休三日」提案達到連署門檻,所以有關機關必須在6月26日前回應該提案。 初初看到這個新聞時,「wow…」心想居然有人提案這個看似對勞工很不錯的內容,但新聞出來以後,看到的留言、聽到的討論,居然大多數都不是覺得很棒,而是「怎麼可能」、「想太多」、「乾脆週休七日好了」等等這類的評論。 有趣的是
上週末趁著想二刷人選之人-造浪者前,先點開ブラッシュアップライフ (重啟人生)這部日劇。 日劇因為集數少,加上每集片長4、50分,一直都很好嗑。 所以開啟一天的專業追劇模式後,快速完結。 盡量不討論到劇情,但可能會不曉得說到一些… 如果很CARE被爆雷的話,請先略過此文😆 第一集第一格畫面是4集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