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讀書人選書】稍嫌老派的羅東行醫見聞錄—《後山怪咖醫師與那些奇異病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他寫的是生活,每一篇故事,都是他的生命火花,複雜又無味的疾病介紹,在他筆下卻能完全融入生活,然後再慢慢像科學辦案一樣抽絲剝繭,並加入詼諧的文字,令人著迷。

《後山怪咖醫師與那些奇異病人》,看到這樣的書名,自然而然會開始期待是一本醫師在非都市地區看診時,藉由實際接觸患者而發現令人驚奇的故事,加上書封上寫的「社會學」,還有不久前看的《瘋人說》,更增加了對這本作品的期待程度。不過在閱讀過後發現它其實是另一本風格完全不同的作品,特別是對文字方面比較要求的讀者,或許可以先調整一下對它的期待。

消化科醫師在羅東看診的奇遇

作者李惟陽是在羅東行醫的消化科醫師,不知道職業是否會影響寫作風格,但他的文風有時滿類似同為醫師兼作家的陳耀昌。相較於故事的流暢性,他們更在意內容的豐富度,為了安排而安排的對話、橋段,難免會讓人不免出戲,並影響閱讀的流暢度。此外,或許是年齡層不同,《後山怪咖醫師與那些奇異病人》的用字有時可能會讓人覺得「老派」,甚至有種「大叔笑話」的感覺,若是頻率不對,也會大大影響閱讀體驗。

儘管對話的部分略嫌老派、刻意且不夠生活化,但這不代表作者不會寫,尤其是從〈美女的奇異春夢〉跳到下一個篇章〈他媽的〉,更讓人從有時幾乎是不知所云的「尬聊」,瞬間轉換到充滿寫實感與渲染力的類報導文學當中。除了在以第三人稱視角寫作時,能夠明顯展現的寫作實力外,包含在不像猶太人的台籍猶太人、眷村議題,以及醫病關係和台灣醫療困境等,書中豐富的內容,確實也還算符合「奇異」的賣點。

鼓勵慢飛天使家庭,讓家長和小朋友看得到有學長在幫忙他們研究。殷盼象牙塔內研究的學者,能知道他們的研究是在造福病人。

病例不再是數字 而是活生生的故事

如同書中兒童神經精神科獎項「勵翔獎」的宗旨,《後山怪咖醫師與那些奇異病人》儘管有些內容比較偏向長篇的個人臉書文章分享,某種程度在單純的衛教資訊外,也扮演了連結醫界象牙塔與庶民生活的角色。同時也在重視學術成就的氛圍下,作者的故事也提醒了我們,那些數據上的數字,其實一個個都代表著背後有各色故事、活生生存在著的人。

(本文和華藝電子書合作,文章連結:https://reurl.cc/01Zjzx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每週介紹一本書 (國定假日不定期加碼) 主成分:臺灣文化、社會科學、歷史、文學 ⚠️不含投資、雞湯書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報導者記者張子午所寫的《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從2016年起搜集了多起精神疾病相關案件,採訪包含患者本人、醫師、社工與親友等,並且深入剖析了相關政策、資源現況,在呈現精神疾病面臨困境的同時,也讓讀者看見那些被視為「他者」的人、事、物,其實沒有我們想像地那麼遙遠。
自於推特帳號,《從前從前,有間古書店》作者奧利佛・達克賽爾,曾是在這間書店工作的資深店員,藉由他不修邊幅(?)的文字,這個「發瘋會好過一點」的職業,與英國珍本書業的內幕,也在讀者面前展開。
一位寫作教師,收到導師兼好友尋短身亡的消息,並在因緣際會收養他留下的大丹狗後,一人一狗展開面對悲傷的旅程。簡單來說,《摯友》的基本架構可以用短短幾句話來表達,但在此之上,作者更藉由主角背景的設定,進一步探討了文學、教育與生命意義。比起看小說,整個閱讀的過程更像是經歷一場文學寫作課。
對於這本6年後,由報導者所出版的《島國毒癮紀事:那些在製販、司法、醫療、社區裡的用藥悲劇與重生》(以下簡稱《島國毒癮紀事》),有些人或許會期待它能成為台灣版的《追逐尖叫》,但在實際閱讀後,就會發現其中所談論的毒品議題,遠比想像中的還要全面且詳盡,同時也因為接近性,更能夠引發讀者的共鳴。
以1960~1990年代北愛爾蘭社會為背景所著的《牛奶工》,透過一位受到騷擾的少女視角,呈現了混亂社會中所可能產生的各種荒謬情境,同時也讓讀者看見,當社會失去安定,所謂公平正義是如何地模稜兩可且容易被權力所操弄。
如同每部電影最後的工作人員名單,每本書的版權頁,或許是其中最重要,卻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在享受內容的同時,讀者經常忽略除了作者以外,其他幕後人員的努力;就如同出版如此自由的年代,很容易遺忘前人是如何披荊斬棘、以青春甚至生命,開闢言論自由的道路。
報導者記者張子午所寫的《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從2016年起搜集了多起精神疾病相關案件,採訪包含患者本人、醫師、社工與親友等,並且深入剖析了相關政策、資源現況,在呈現精神疾病面臨困境的同時,也讓讀者看見那些被視為「他者」的人、事、物,其實沒有我們想像地那麼遙遠。
自於推特帳號,《從前從前,有間古書店》作者奧利佛・達克賽爾,曾是在這間書店工作的資深店員,藉由他不修邊幅(?)的文字,這個「發瘋會好過一點」的職業,與英國珍本書業的內幕,也在讀者面前展開。
一位寫作教師,收到導師兼好友尋短身亡的消息,並在因緣際會收養他留下的大丹狗後,一人一狗展開面對悲傷的旅程。簡單來說,《摯友》的基本架構可以用短短幾句話來表達,但在此之上,作者更藉由主角背景的設定,進一步探討了文學、教育與生命意義。比起看小說,整個閱讀的過程更像是經歷一場文學寫作課。
對於這本6年後,由報導者所出版的《島國毒癮紀事:那些在製販、司法、醫療、社區裡的用藥悲劇與重生》(以下簡稱《島國毒癮紀事》),有些人或許會期待它能成為台灣版的《追逐尖叫》,但在實際閱讀後,就會發現其中所談論的毒品議題,遠比想像中的還要全面且詳盡,同時也因為接近性,更能夠引發讀者的共鳴。
以1960~1990年代北愛爾蘭社會為背景所著的《牛奶工》,透過一位受到騷擾的少女視角,呈現了混亂社會中所可能產生的各種荒謬情境,同時也讓讀者看見,當社會失去安定,所謂公平正義是如何地模稜兩可且容易被權力所操弄。
如同每部電影最後的工作人員名單,每本書的版權頁,或許是其中最重要,卻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在享受內容的同時,讀者經常忽略除了作者以外,其他幕後人員的努力;就如同出版如此自由的年代,很容易遺忘前人是如何披荊斬棘、以青春甚至生命,開闢言論自由的道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封面聲稱是17個真實故事,我覺得不太OK。每個篇章、以及整本書的串聯,很明顯都是設計精巧的小說情節。只有後記輕描淡寫地提到這本書是真實故事改編,並沒有在書封或任何較醒目的地方強調它的虛構性。  主角以精神病院實習生的身分,敘述所見的個案故事。作者文筆很好、敘事流暢,每個案例都很好看且極具故事性...
Thumbnail
試讀篇章中,作者以八種不同的醫學技術為主題,融以細膩的文學筆觸,深入淺出的引領讀者思考醫學領域所遇到的社會議題。書中每一篇章都平易近人,你可曾想過我們身邊的醫療體系人員也會碰到跟我們一樣的難關?遇到跟我們一樣的處境?也思考過我們正面臨的問題?
Thumbnail
他鄉遇故事 我在嘉義讀大學時,生性內向的我跟著老師跑了幾次田調後,開始有了四處探訪的興趣,聽了許多有趣的在地小故事。而其中一個故事令我印象深刻,並引領我找到這所秘密基地。 這個故事關於一位嘉義的醫生,他長於醫生世家,不過與大眾對醫生的印象不同,他生性豪邁,常口嚼檳榔、腳踩拖鞋,不將心力用在升遷
天佑真的北上一趟去找佩潔的爸爸,看樣子很嚴重,很有可能已經多處移轉,基本上應該是沒救了,人也非常的消瘦,已經連吞嚥的力氣都沒有了,基本上這樣是不能開刀的,但是拖著不處理也是一個死字,於是天佑透過恩師的力量,在北部安排到一間醫院,先做一些基本檢查,現場也有兩位很厲害的大醫師在場。
Thumbnail
本文為中醫愛好者的心得分享,介紹了中醫師杜李威所寫的《中醫純情派》書籍。文章內容涉及中醫診斷、醫藥知識、中西醫合作、以及中醫治療領域中的優缺點。作者對中醫的思維邏輯和相對客觀的西方醫學檢測都持開放態度,並認為中西合作有助於疾病治療。
Thumbnail
我們閱讀了一本名為《在奇幻地》的書,作者是東華大學的林徐達教授。醫療領域的語言充滿了病理化的特徵,這本書籍從內部觀點探討醫療體制與文化,並賦予其新的詮釋方式,試圖探索在醫療中如何實現人性化的可能性。我們將閱讀到的知識與接線實務工作結合討論,整理如下:精神疾病經驗者的病識感、病房管理、出院準備計畫。
Thumbnail
劇情講述了偏鄉醫院醫護人員所面臨的艱辛和壓力,以及在緊急情況下的醫療救援,突出了醫療人員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和對工作的熱忱。劇情寫實,包含一些血腥場景,值得觀看。
Thumbnail
17個來自精神病院的真實故事,在崩潰的人生與深藏的創傷中,尋找救贖和希望。
Thumbnail
每天都會去宜蘭河堤走路,常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點頭而過、有些人冷漠而過,有些則會駐足和你攀談。 第一個駐足攀談的,我稱他叫「虎爛」(台)大師,一來就察顏觀色,說我從五臟六腑來看,那一條經脈有什麼樣的問題?簡直就是華佗再世的一代神醫,可惜講的我是一點也不相信。 第二個是一個退休導遊,他見多識
Thumbnail
我想我是那一個親自見證楊斯棓醫師成為暢銷作家並持續發揮影響力的那個人。 時光回溯到十多年前初次見到楊醫師的那一天,他用鏗鏘有力的台語訴說自己內心的想法,具體的內容已模糊,只記得楊醫師不僅具有文采,亦有在眾人發表演說的膽識,即便當時的他只是台下的聽者,一言既出已氣勢十足,讓人印象深刻。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封面聲稱是17個真實故事,我覺得不太OK。每個篇章、以及整本書的串聯,很明顯都是設計精巧的小說情節。只有後記輕描淡寫地提到這本書是真實故事改編,並沒有在書封或任何較醒目的地方強調它的虛構性。  主角以精神病院實習生的身分,敘述所見的個案故事。作者文筆很好、敘事流暢,每個案例都很好看且極具故事性...
Thumbnail
試讀篇章中,作者以八種不同的醫學技術為主題,融以細膩的文學筆觸,深入淺出的引領讀者思考醫學領域所遇到的社會議題。書中每一篇章都平易近人,你可曾想過我們身邊的醫療體系人員也會碰到跟我們一樣的難關?遇到跟我們一樣的處境?也思考過我們正面臨的問題?
Thumbnail
他鄉遇故事 我在嘉義讀大學時,生性內向的我跟著老師跑了幾次田調後,開始有了四處探訪的興趣,聽了許多有趣的在地小故事。而其中一個故事令我印象深刻,並引領我找到這所秘密基地。 這個故事關於一位嘉義的醫生,他長於醫生世家,不過與大眾對醫生的印象不同,他生性豪邁,常口嚼檳榔、腳踩拖鞋,不將心力用在升遷
天佑真的北上一趟去找佩潔的爸爸,看樣子很嚴重,很有可能已經多處移轉,基本上應該是沒救了,人也非常的消瘦,已經連吞嚥的力氣都沒有了,基本上這樣是不能開刀的,但是拖著不處理也是一個死字,於是天佑透過恩師的力量,在北部安排到一間醫院,先做一些基本檢查,現場也有兩位很厲害的大醫師在場。
Thumbnail
本文為中醫愛好者的心得分享,介紹了中醫師杜李威所寫的《中醫純情派》書籍。文章內容涉及中醫診斷、醫藥知識、中西醫合作、以及中醫治療領域中的優缺點。作者對中醫的思維邏輯和相對客觀的西方醫學檢測都持開放態度,並認為中西合作有助於疾病治療。
Thumbnail
我們閱讀了一本名為《在奇幻地》的書,作者是東華大學的林徐達教授。醫療領域的語言充滿了病理化的特徵,這本書籍從內部觀點探討醫療體制與文化,並賦予其新的詮釋方式,試圖探索在醫療中如何實現人性化的可能性。我們將閱讀到的知識與接線實務工作結合討論,整理如下:精神疾病經驗者的病識感、病房管理、出院準備計畫。
Thumbnail
劇情講述了偏鄉醫院醫護人員所面臨的艱辛和壓力,以及在緊急情況下的醫療救援,突出了醫療人員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和對工作的熱忱。劇情寫實,包含一些血腥場景,值得觀看。
Thumbnail
17個來自精神病院的真實故事,在崩潰的人生與深藏的創傷中,尋找救贖和希望。
Thumbnail
每天都會去宜蘭河堤走路,常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點頭而過、有些人冷漠而過,有些則會駐足和你攀談。 第一個駐足攀談的,我稱他叫「虎爛」(台)大師,一來就察顏觀色,說我從五臟六腑來看,那一條經脈有什麼樣的問題?簡直就是華佗再世的一代神醫,可惜講的我是一點也不相信。 第二個是一個退休導遊,他見多識
Thumbnail
我想我是那一個親自見證楊斯棓醫師成為暢銷作家並持續發揮影響力的那個人。 時光回溯到十多年前初次見到楊醫師的那一天,他用鏗鏘有力的台語訴說自己內心的想法,具體的內容已模糊,只記得楊醫師不僅具有文采,亦有在眾人發表演說的膽識,即便當時的他只是台下的聽者,一言既出已氣勢十足,讓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