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寬恕消解創傷––展望心靈與生命的自由

作者:威廉·楊
出版單位: 寂寞出版
出版年月: 2017 年 5 月
就像水之於魚,因為太普遍而變得視而不見,不成問題。這就是矩陣,一 種邪惡的結構,會讓你們在沒有察覺到他的狀況下,就無望地受困其中。 (p.165)
因為你不相信。你不知道我們愛你。靠恐懼過活的人不會在我的愛中找到 自由。(p.189) 老爹從來不需要邪惡來完成祂的美好目的。(p.215)
我的觀點:
你有過無法諒解的人事物嗎?
在《小屋》這本書中,主角麥肯錫因女兒遇害離 世耿耿於懷,連帶著家中長期籠罩著低落的氛圍,連他本人也因此懷疑、怨懟 上帝,他自己就像身陷高大的迷宮裡原地打轉。直到他收到來自老爹的邀請, 再度回到當初的事發地點……。
書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段落是沙瑞玉帶麥肯錫進入山洞中,「邀請」他成為「法 官」,像上帝將審判人類時那樣,讓他決定自己的哪位兒女應該上天堂或下地 獄。這一段是劇情的高潮,也是麥肯錫這段人物內心的重要轉折,然而剛開始 我卻無法理解作者的安排。
因為那時我和麥肯錫一樣,心中有著難以諒解的事 情,並為此介懷不已。總覺得故事中的老爹與耶穌聯合起來洗腦並「要求」麥 肯錫放下過去,這是何等艱難的糾結心情啊!。我想麥肯初次遇見老爹時的心 理,也與我當初的感受頗為類似。然而在深入閱讀,思索文本中的細節後,現 在我發現作者的用意是為了告訴麥肯錫,上帝之愛子,如同麥肯錫愛他的孩子 一樣,即使他們總是忤逆他,即使他們總是犯錯……。
同時上帝還教導麥肯錫 「愛與順從」,因為上帝愛我們,所以「順從」我們的決定,即使大多數時候 人類總是用自己的眼光來斷定善惡。我覺得這個段落使我倍感有趣的一點是, 此段描述的前後文化用《聖經》中耶穌帶彼得行走水面的典故,這是麥肯錫與 上帝信任關係的轉折。進入山洞前,耶穌邀請麥肯行走在水面上,而他半信半 疑覺得耶穌在開玩笑,從山洞出來後,麥肯終究學會愛與順從,重拾了對上帝 的信任,主動的踩在水中。本段對應到現實人生的「釋懷」 課題,因為麥肯 錫把審判這樁悲劇的能力交給上帝,而不再深陷於仇恨,他才得以寬心以對, 重新開啟讓生命自由的嶄新篇章。
第一次閱讀這本書時,讓我最糾結難受的是整本書對殺害女兒蜜思的兇手草草 帶過,我想書中上帝的用意並不是要讓主角去復仇,而作者安排這一段的用意也 是為了投射現實中無法追回的公義。相同地,我認為世界上有許多事情,不能單憑善 惡來斷定,世事的流轉、原本的是非對錯早已無法用絕對的價值判定。每個人的行動 都是過去的經歷驅使,焉知那位兇手背後又有怎麼樣的曲折故事?
而事實是我們並沒 有上帝般的視角,只能用凡人的第一視角看待事情。因此,本書中提到一句話:「『憐 憫勝於公義』,何況人總是用自己眼光來分辨善惡。」引發我深思其中的意涵。當人們 受到傷害時,大多數人的想法一定希望討回公道,甚至讓對方嘗嘗和自己同等痛苦的 滋味才算公平。若是因為各種因素而達不到心中所想的這些念頭,有的人只得悻悻然 地放棄,不停怨著上天不公,懷著這份心情,度過餘生,活在無盡的黑暗中。我們早 已習慣落入受傷害時要有仇必報,必討公道的思維,即使日後意識到應該要放下,但 面對此情境的人都難免經歷痛苦的掙扎,有時反而會麻痺自己,認為改變思維比繼續 憎恨還痛苦,於是放任自己活在恨意之中。然而人們活在世上,並非每件事都能客觀 公正地分清對錯,若要因為一時傷害而影響往後的日子,這才是對生命最深切、漫長 的殘害。
事隔多年,我再次拾起書本讀到那段描寫,細想並省思後體悟更為深刻。我更能了解 為何耶穌要求麥肯錫體驗法官的審判立場,也明白上帝並非要我們刻意去「強行原 諒」加害者,最重要的是因為往日不可追,然而未來可期,將無能為力的事情交給上 帝,寬心、用心過好往後的生活,才能開啟與生命和解的契機。在這本書中,你可以 看見一位受到內心受傷的人與自己一步一步和解的過程,而身為讀者的我們也能在閱 讀與探究的過程中,尋求屬於自己生命難題的解方與展望未來的嚮往。
Q&A環節:
如果現實中某些人事物深深的傷害到你,使你無法輕易諒解,甚至為此忿恨不平,且 這樣的困擾已經影響生活,你將如何應對?應對的方法有哪些值得深刻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