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心靈小屋(The shack)

2023/06/2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以寬恕消解創傷––展望心靈與生命的自由

作者:威廉·楊
出版單位: 寂寞出版
出版年月: 2017 年 5 月
就像水之於魚,因為太普遍而變得視而不見,不成問題。這就是矩陣,一 種邪惡的結構,會讓你們在沒有察覺到他的狀況下,就無望地受困其中。 (p.165)
因為你不相信。你不知道我們愛你。靠恐懼過活的人不會在我的愛中找到 自由。(p.189) 老爹從來不需要邪惡來完成祂的美好目的。(p.215)
我的觀點:
你有過無法諒解的人事物嗎?
在《小屋》這本書中,主角麥肯錫因女兒遇害離 世耿耿於懷,連帶著家中長期籠罩著低落的氛圍,連他本人也因此懷疑、怨懟 上帝,他自己就像身陷高大的迷宮裡原地打轉。直到他收到來自老爹的邀請, 再度回到當初的事發地點……。
書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段落是沙瑞玉帶麥肯錫進入山洞中,「邀請」他成為「法 官」,像上帝將審判人類時那樣,讓他決定自己的哪位兒女應該上天堂或下地 獄。這一段是劇情的高潮,也是麥肯錫這段人物內心的重要轉折,然而剛開始 我卻無法理解作者的安排。因為那時我和麥肯錫一樣,心中有著難以諒解的事 情,並為此介懷不已。總覺得故事中的老爹與耶穌聯合起來洗腦並「要求」麥 肯錫放下過去,這是何等艱難的糾結心情啊!。我想麥肯初次遇見老爹時的心 理,也與我當初的感受頗為類似。然而在深入閱讀,思索文本中的細節後,現 在我發現作者的用意是為了告訴麥肯錫,上帝之愛子,如同麥肯錫愛他的孩子 一樣,即使他們總是忤逆他,即使他們總是犯錯……。同時上帝還教導麥肯錫 「愛與順從」,因為上帝愛我們,所以「順從」我們的決定,即使大多數時候 人類總是用自己的眼光來斷定善惡。我覺得這個段落使我倍感有趣的一點是, 此段描述的前後文化用《聖經》中耶穌帶彼得行走水面的典故,這是麥肯錫與 上帝信任關係的轉折。進入山洞前,耶穌邀請麥肯行走在水面上,而他半信半 疑覺得耶穌在開玩笑,從山洞出來後,麥肯終究學會愛與順從,重拾了對上帝 的信任,主動的踩在水中。本段對應到現實人生的「釋懷」 課題,因為麥肯 錫把審判這樁悲劇的能力交給上帝,而不再深陷於仇恨,他才得以寬心以對, 重新開啟讓生命自由的嶄新篇章。
第一次閱讀這本書時,讓我最糾結難受的是整本書對殺害女兒蜜思的兇手草草 帶過,我想書中上帝的用意並不是要讓主角去復仇,而作者安排這一段的用意也 是為了投射現實中無法追回的公義。相同地,我認為世界上有許多事情,不能單憑善 惡來斷定,世事的流轉、原本的是非對錯早已無法用絕對的價值判定。每個人的行動 都是過去的經歷驅使,焉知那位兇手背後又有怎麼樣的曲折故事?而事實是我們並沒 有上帝般的視角,只能用凡人的第一視角看待事情。因此,本書中提到一句話:「『憐 憫勝於公義』,何況人總是用自己眼光來分辨善惡。」引發我深思其中的意涵。當人們 受到傷害時,大多數人的想法一定希望討回公道,甚至讓對方嘗嘗和自己同等痛苦的 滋味才算公平。若是因為各種因素而達不到心中所想的這些念頭,有的人只得悻悻然 地放棄,不停怨著上天不公,懷著這份心情,度過餘生,活在無盡的黑暗中。我們早 已習慣落入受傷害時要有仇必報,必討公道的思維,即使日後意識到應該要放下,但 面對此情境的人都難免經歷痛苦的掙扎,有時反而會麻痺自己,認為改變思維比繼續 憎恨還痛苦,於是放任自己活在恨意之中。然而人們活在世上,並非每件事都能客觀 公正地分清對錯,若要因為一時傷害而影響往後的日子,這才是對生命最深切、漫長 的殘害。
事隔多年,我再次拾起書本讀到那段描寫,細想並省思後體悟更為深刻。我更能了解 為何耶穌要求麥肯錫體驗法官的審判立場,也明白上帝並非要我們刻意去「強行原 諒」加害者,最重要的是因為往日不可追,然而未來可期,將無能為力的事情交給上 帝,寬心、用心過好往後的生活,才能開啟與生命和解的契機。在這本書中,你可以 看見一位受到內心受傷的人與自己一步一步和解的過程,而身為讀者的我們也能在閱 讀與探究的過程中,尋求屬於自己生命難題的解方與展望未來的嚮往。
Q&A環節:
如果現實中某些人事物深深的傷害到你,使你無法輕易諒解,甚至為此忿恨不平,且 這樣的困擾已經影響生活,你將如何應對?應對的方法有哪些值得深刻考量?







1會員
7內容數
創作園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