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衣間/洗曬
空氣中瀰漫著我的氣息,每次甩動都混雜各種不完全屬於我的分子與顆粒,下水道的壁面沾黏著舊我的剝離碎屑。每到這個時候,我的訊號與世界合而為一,清潔後的泡沫發黃而骯髒,失去美麗的色彩。我的身體濕淋淋的攤在磁磚上。反覆沖洗,直到水變得清澈。我帶自己到曬衣間,一切鑲著明亮清晰的輪廓,吊掛著清爽的風穿透自然殺菌的一排又一排我的身體。
─────────
B:天氣真好,不是嗎?
A:是的。
B:適合曬衣服的好天氣。
A:看著曬好的它們,好具體是一段經歷過的時間喔。
B:有些在這裡,就表示有另一些收著。
A:……我真的需要那麼多我嗎?
B:擁有這些,你覺得奢侈了嗎?
A:嗯。但我知道,那是因為在曬衣間的時候,除了自己,我不需要面對別人。
對話模式
「曬衣間」團隊,由藍念初(文字)和鄭皓允(圖像)組成。
兩人先透過主題討論,針對意欲表達的一種心理狀態,創造出四個仿擬對話記錄的內心場景,再由圖像者者發展作品的視覺呈現模式、決定露出順序。
終於來到最後一篇,也是曬衣間發展這個主題的終極靜態畫面。
「著裝的心理」原本是鄭皓允意欲挖掘的主題「自體和群體之間的關係」。面對只有自己一人的時候,面對自我的時刻,那種疏離和安分,他總想著:每個人都是如此。然而本次擔任寫手的F編正好完全不是這樣,於是,難得遇到願意自我接露的偽裝者,正好能夠對於偽裝/觀察偽裝/偽裝者觀察他人的偽裝,作出反覆地探問。
文字創作者
藍念初。高雄文學館企劃專員,F編。2014年以「現代詩的語言問題研究」畢業於成大中文研究所。
圖像創作者
鄭皓允。臺灣高雄三民區人,於2017年畢業於銘傳大學建築學系,本身熱衷於手繪、插畫以及平面設計的創作,在大學五年過程中,將畫圖作為自己消遣時間的食糧,咀嚼自己喜愛的作品並吸收消化,包括電影、漫畫、插畫、動畫及平面設計等……都是主要涉獵的領域,因此也喜愛嘗試不同風格樣貌的呈現方式。
大學三年級時,有機會在朋友引薦下,在成大某單位與原能會的計劃案兼職做防災地圖的插畫,也是自己插畫相關的第一份工作,同時邊做邊摸索自己擅長的畫法及工具,也開始接觸電腦繪圖。到了大學五年級,開始擔任畢籌會美宣,統籌班上每次活動的視覺及logo,畢業作品集以及畢展的週邊設計,也因此接觸到幀裝及平面設計,加上畢業設計是以大量插圖呈現的文本設計,更加確切了自己走往插畫及平面的人生道路。
畢業後至今,除了中間4個月當兵服役,在各路朋友的介紹及推薦下陸陸續續接了一些插畫及平面的案子,決定以自由工作者的身份接案,作品例如:2018年初三餘書店城市佛書展的視覺、果陀劇場歷史活化系列主視覺插畫、fun慢坪林活動主視覺等……在設計社群網路上,也把部分較為完整的作品供人瀏覽參閱,隨著不同案子定案持續更新作品,目前仍持續學習累積不同的養分,不侷限自己的發展,探索更多的色彩。
個人網站:https://www.behance.net/architectu0f0e
異位性atopy,源自希臘文,是從1923年開始使用的醫學名詞。它也翻譯成特應性/不尋常,中文諧音「易位」是從固著的一個點,移動到不同的標記位置。
我們能不能被文學觸發,在不同載體中移動?像適應場所的疾病,從觸原地A轉移到B,隨時針對事件生出敏銳的反應,透過有意識地和空間、事件彼此對話,不斷轉換自己的角色,並開啟創作的可能。
2018年「異位性對話:圖文專欄」系列,由高雄文學館邀請由在地創作者組成團隊,各自發展創作方法製造圖文成果,期待讀者有機會透過不同類型閱讀,促進感官聯覺。
此時的高雄文學館,正在探問:「文學是什麼?」圖文搭配,已不算是很新穎的實驗,來自不同領域的創作者,該如何從同一種邊境的、詩的啟蒙狀態出發,創造互通有無的作品?在視覺為重的時代,有人會說:文學式微。我們想像這樣的說法成形,很可能是出於對形式想像能力的囿限。或者我們可以提問:「文學轉型了嗎?」有沒有可能,文學的載體一再轉變,如今,思考文學,也包含應該思索一個畫面、一張圖背後有怎麼樣潛伏的思考和理念?
本系列除了「圖」和「文」產出,創作者還需要設計一組「對話模式」,希望能透過不同領域合體工作,讓讀者進入不同型態的語言想像。
其後,2019年「高雄青年文學獎」,首次設立「圖文創作」文類。(2020年再更名為「圖像文學」文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