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市社子島一帶,有人稱之為台灣的「兩河流域」,是淡水河與基隆河匯流處所形成的一個沙洲。大約是在重陽橋附近,過去有渡口,故當地名為渡仔頭,目前有渡仔頭土地公廟在此保境安民。

不過此廟有土地公鎮守是後來的事情,最早其實是樹仔公。據廟中碑記記載(部分文字稍做修改以求通順):
「......源起乾隆戊戍年間,颱風時節,漂來一巨大樹頭,地主每欲將之移走輒得病,於是擲茭杯卜之,乃巨樹頭欲在此定居,而當彼時本地缺乏醫生,此巨樹頭又有求必應,救病無數,神赫澤被四方,居民咸感其有靈性,遂建廟曰「樹仔公」敬奉,香火鼎盛。光復後經數度翻修,再敬奉一尊福德正神,遂改名曰福德宮。」由以上碑文可知,1778年漂來一能治病之巨大樹頭,居民為之建廟,雖未載明確切之建廟年代,但我想清朝時候應該就有。樹仔公雖然全台頗多,但一般都是活樹,而且大多是具有相當年齡的古木,有些還有嘉慶君「助攻」一下,方能成神。以漂流木而成神者,相當罕見。
不過也不是隨便什麼漂流木都能成神,要知道,社子島是著名的淹水地區,逢颱必淹是居民世代的記憶,七月三日時在廟裡遇到一名志工,他聊起一甲子前的生活經歷,第一件說的就是廟地時常淹水。後來還說了什麼附近有個美國人開的俱樂部,烤牛肉的香味至今印象深刻之類的。
呃......烤牛肉與此無關,我要說的是,淹水多,社子島的漂流物必然多,獨獨此巨大樹頭被奉為神,也是因為祂展現了神蹟所致,看來要成神受祀,是不是活物不重要,有神蹟就行。

只是,後來為何土地公取代了樹仔公的主神位,實不得而知。第一次到訪此廟,甚至還以為樹仔公已經被拋棄,後來遇到那位開計程車為業的志工,才知道三尊神明中,位於虎邊的那尊就是樹仔公,不過造型實在看來與土地公無異。至於中尊之福德爺神像,是後來才刻的,歷史比較短。
志工老伯表示,土地公廟原本很小,我用手比了一下腰部高度,他說也沒這麼矮,大概一人高,後來多次重修,並增購附近幾塊土地,才成為現在的樣子。而當初的漂流木,在廟中沒有看到,不曉得目前這尊金身是不是就是當初的漂流木刻的?



















%20%20%E9%9A%B1%E8%BA%AB%E8%B1%AA%E5%AE%85%E7%BE%A4%E7%9A%84%E5%9C%9F%E5%9C%B0%E5%85%AC%E5%BB%9F%EF%BC%8C%E5%B7%B2%E6%9C%89200%E5%A4%9A%E5%B9%B4%E6%AD%B7%E5%8F%B2%EF%BC%8C%E4%BE%9B%E5%A5%89%E4%B8%BB%E7%A5%9E%E7%82%BA%E7%A6%8F%E5%BE%B7%E6%AD%A3%E7%A5%9E%EF%BC%8C%E5%BB%BA%E7%AF%89%E9%9B%95%E5%B7%A5%E7%B4%B0%E7%B7%BB%E3%80%81%E9%A6%99%E7%81%AB%E9%BC%8E%E7%9B%9B%EF%BC%8C%E5%8F%83%E6%8B%9C%E5%90%8D%E4%BA%BA%E5%8C%85%E6%8B%AC%E5%8F%B0%E7%A9%8D%E9%9B%BB%E8%91%A3%E4%BA%8B%E9%95%B7.jpe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