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天,我以交換學生的身份,來到一年最低只要修60 cr(相當於台灣的30學分)的芬蘭。在芬蘭的許多大學,一個學期分成兩個 period,等於一個學期有兩次選課機會;我觀察到同學不會把課塞太滿,教授更不鼓勵大家一口氣選太多課。
在赫爾辛基大學,我修了「消費者文化」(Consumer Culture),教授更是於第一堂課就直接告訴全班同學:「繳學費不只是為了修課,更多是為自己爭取寶貴的空白時間,得以去思考、去釐清。」這句話是我在芬蘭交換生涯中的震撼教育,扭轉了我對大學與「空白」的想像──原來從前渴望安排一些空堂在課表中的自己,不是不珍惜學習機會。
還記得當初在選課時,一看到五花八門的課程清單,心中難以取可,想著:「每堂課都好想上上看!是不是該多選幾堂比較賺?畢竟交換的時間這麼短,更應該好好把握吧?」
後來,我和學校安排給交換學生的助教聊天,聊到他們通常都選幾堂課、一堂課的負擔大概多重,他們告訴我:「大部分的芬蘭學生一年大概就修滿 60 cr,因為有的人還要去打工、實習,不會把課表塞太滿。」
這段簡短的回覆卻顛覆了自己大學 4 年以來,對於「好學生」應該一次做好很多事的認知──課不是應該修愈多愈賺嗎?
於是我繼續追問,如果有很多課都想選,該怎麼辦?當地學生分享:「只能在衡量優先順序後學習取捨。一次修太多想修的課,反而會分散能好好專注在幾門課上的精力。而且每堂課都有很多文本、論文期刊要自己利用課餘時間閱讀吸收。
來赫爾辛基交換以前,我想都沒想過,自己有朝一日會成為健身房的常客,並且能自在地享受每一堂健身房的訓練課。在芬蘭,大學沒有必修體育課(聽其他在歐洲各地求學的朋友說,其實多數歐洲的大學也很少有體育必修),讓我不禁想起在臺灣求學的日子,「搶體育學分」是每個學期初必經的掙扎——要在已經不夠塞的課表裡,再挖出兩個空格,填入不一定想上的必修體育,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芬蘭大學的健身房提供瑜伽課、有氧課、舞蹈課、拳擊課、健身房器材、桑拿房、核心訓練、重訓課等等,所有的室內運動,幾乎無所不包;此外,多元的時段選擇,也讓學生有機會在課前、空堂或課後來到健身房,能充分利用閒暇時間活動筋骨。
還記得第一次踏進芬蘭健身房的震撼:男女老少、高矮胖瘦,都從容地使用著運動器材;而我第一堂上的皮拉提斯,更是充滿了形形色色的人,每個人都專注在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呼吸,無需在意別人眼光、或與他人攀比。在赫爾辛基交換的日子讓我明白,運動不是為了追求單一的審美標準,更不是一堂「必修課」;運動、上健身房,只是為了讓自己更靠近健康與快樂,僅此而已。
另外,在芬蘭交換的日子,一定不能不提漫漫長夜。在台灣我不是一個喜歡太陽的人;來到赫爾辛基才發現,陽光之於人的重要性。芬蘭的同學們告訴我:「芬蘭人常在冬天經歷 depression,因為很黑很冷。等春天來臨時,人們的心理狀況通常會好轉,但也不那麼一定。有些人可能受不了冬天。」(一定要記得補充維他命D!!有吃有差)
雖然漫長的黑夜很難熬,但學校還是有很多人性化的方案。以赫爾辛基大學為例,這裡的教授幾乎不開早八的課。詢問教授後才得知,冬天時太陽很晚才出來,他們不想讓學生摸黑上學,因此大部分的課程都在早上 10 點之後才開始;甚至很多課開在中午 12:15 到下午 13:45,讓大家能在天亮時上學、天亮時放學。總結來說,在芬蘭上大學的體驗是很新奇、很人性的;有著跟亞洲截然不同、以學生為主的學習體驗!
在赫爾辛基的日子裡,我學著早點睡覺、早些起床;學著在生活裡安排一些活動筋骨的時刻,去超市挑選新鮮的食材料理三餐。一個人相處的時間比在台北多了好多;照顧好自己,是連生活的小事也能打理好。當生活慢下來,感受好像真的會被放大。人生雖然一直往前,但好像隨時都可以停下來,回顧、檢視自己的選擇跟安排。也逐漸領悟到,可以慢慢來,但不要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