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走進建築歷史拾光隧道|徒步漫遊舊府城!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走進台南市區旅遊,這個擁有許多歷史建築、古蹟、廟宇、地方節慶、人文地景、自然生態、農特產業、美食小吃、購物商圈的城市,實在是不太能來去匆匆走馬看花的帶過去,但是該用何種方式來流連於這個城市的街角巷弄呢?開車、公車、腳踏車、機車.....老爺當然還是選擇徒步呦!老爺最愛的城市旅行方式就是徒步,每次徒步慢慢地穿梭在城市的街角巷弄間,不光是種悠遊的享受,更是一種無止盡學習的擴充。

原汁原味隱藏在街角內的城門

兌悅門位於台南市中西區文賢路跟信義街口建於1836年,是清朝時期在府城設置的十四座城門之一,很神奇的是這座城門目前還有在通行呦!哈哈!古早古早以前人車通行的應該是人力車、馬車,而現在通行的則是機車歐兜麥。
▲原汁原味完全沒有經過人工重建的城門
兌悅門基座是由珊瑚礁岩就是俗稱的咕咾石所砌成,再以紅磚構築城牆,眼看兌悅門這規模不大的小城門,心想當年的珊瑚岩基石,會大費周章從海邊運來嗎?原來這就是老爺所說:徒步旅行將會是無止盡學習的擴充,這話怎麼說呢?因為要打開謎題,就一定得要去看看一些史料,然而這過程也會激發更多的好奇,例如這些保存下來的歷史建築,不管是城門、廟宇又或是45後的台灣現代建築等,這些歷史建築的工法及風格,都會變成徒步旅行中最好的學習。因為查考史料才知道原來信義街兌悅門是五條港文化的最北端,當年自五條港出發載滿貨品的商船,在返程時怕船體太輕遇到大風浪時容易翻船,遂撿拾海邊的珊瑚礁岩壓艙來確保航行安全,待靠岸後當地人又將珊瑚礁岩曬乾去除鹽分當座建材使用,所以兌悅門的基石建材也是使用珊瑚礁岩,所以兌悅門也叫作老古石城。
▲中西區信義街
入城後登上城門觀看信義街道上日治時期的街屋建築,已創成獨樹一格的文青街道,暖黃的夜燈更增添不少街景的味道。雖然只是短短的一條街道,卻成了台南市中西區五條港文化街區漫遊的開端,大家所熟知的神農街、國華街、康樂街等,皆在中西區的範疇中。
神農街昔因座落於五條港中央、南勢港北側,遂被稱為北勢街,今日神農街之名,則得名於路尾的藥王廟,神農街上密佈古蹟、廟宇、老行業,自成一格的古味盎然,吸引遊客來訪。海安路與康樂街之間的神農街,早期房屋皆是2層樓的鋪瓦街屋形式,街屋立面夾雜清朝、日治等不同年代更迭風貌,同時見證了五條港文化歷史演進過程。
此行老爺於夜晚時分抵達台南時,就先到兌悅門與神農街走走拍拍照,營造古早古早的氛圍。下榻旅店歇息後,隔日白天的台南旅遊行程,老爺要走走看看建築古蹟以及日治時期台南街屋的歷史建築,在日本時期的階段街屋混搭著和、洋、台人的各種風格和建築元素,因為融入了更多的日本與西洋建築思維,在建築美學上更具獨特性。當然老爺是不懂建築啦!也是因為走著走著在台灣各地街角巷弄間看到了很多45後的現代建築,吸引了老爺的目光,開啟了無止盡的學習擴充。
▲中西區神農街
一早的行程來到大南門,這個城門位於南門路的南門公園內,是全台灣唯一的有甕城的城門。當年台南府城共有五個城門有甕城,包含小東門、大南門、小南門、大北門以及小北門。而甕城是為了加強城堡或關隘的防守,在城門外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形狀如「甕」(口小肚闊的大瓶);屬於中國古代城市城牆的一部分。甕城兩側與城牆連在一起建立,設有箭樓、門閘、雉堞等防禦設施。因為甕城城門與所保護的城門不在同一直線上,使得攻城的敵方需要將武器轉往另一個方向才能長驅直入。
▲大南門
台南城除了南門有特殊的甕城設計以外,東西南北城門在東及西門各設有一處外城門,文章一開始提到的兌悅門便是西外城的城門。
▲南門甕城設計
▲甕城一隅
南門城除了特殊的甕城以外,也少不了重簷歇山單脊燕尾形式的城樓,這種被稱為美麗的冠冕的屋頂,是中國傳統建築屋頂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應該算是閩南傳統建築的文化,線條優美、裝飾繁縟以及複雜的工藝,表現出多元化的面貌有鮮明的地域性。傳統閩南建築稀疏散落於全台各地,若要說有比較大範圍欣賞這種閩南建築之美,大概就是在金門地區了,有非常多保留相當完整的大型聚落,各式廟宇民居上的山牆馬背燕尾非常值得欣賞。
▲南門城樓燕尾
為了呼應燕尾的話題,老爺就順便繞道到孔廟看看閩南建築特有的燕尾脊與山牆馬背設計,沿著南門路就近走往台南孔廟看看,果然有著線條優美的燕尾脊,再從友愛街出口橫越馬路到斜對面的中正路21巷的擇賢堂,旁邊的私人停車場即能見到水形與金形馬背,趕緊拍照一次收集兩種形式的馬背!
▲孔廟燕尾脊
▲中西區擇賢堂水形馬背
▲中西區擇賢堂金形馬背

看見45後台灣現代建築

在台南徒步旅行,其實能看見非常多的45後台灣現代建築的舊街屋,就是要走上好幾趟才能逐一細細品味。離開孔廟之後,選擇原路折返大南門的方向,分享這棟在google map上標註為歷史建築的45後現代街屋建築,南門路原屬於日本人聚集的高級住宅區,這棟街屋外觀典雅是棟完整保留原貌的街屋建築,巴洛克風格灰藍色的外牆,兩側轉角有一對八角窗一對牛眼窗,週邊飾有特殊幾何紋路,建築正面圓弧山牆上的勳章花草飾顯眼引人注目二、三樓陽台上常型雨庇,木造窗櫺的原始風貌保存非常的完整,真的很不簡單。
▲南門路45後現代建築
徒步漫遊台南市中西區街道,在整個錯縱綿密的街角巷弄間,隱藏著非常非常多的人文史蹟,真的是無法一次走完看完,在台南旅遊若非徒步實在是無法一一品味,來到府城舊城區老爺看的依然不是美食,因為老爺熱中的是視覺上的享受。
簡單執筆幾字,箇中滋味只有看官自己實地走訪方能體會囉!
9會員
12內容數
走出死胡同底端的奇遇 》》一種慢慢走,享受身心靈放鬆,走向無可預知的旅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投資》 全球總經影響力論壇關鍵知識點回顧|財經M平方|方格子|Hank-小資進行式參與心得時間飛快,還記得我們5月底一起約定好要參加的全球總經影響力論壇(GEIS),在7 /2正式結束了,本次我是透過線上的模式參與盛會,這也是我首次參與這類大型的論壇,從總經到產業趨勢,基本上囊括了投資人2023下半年投資想要捷足先登的關鍵,本文不會暴雷論壇內容但我會透過我自己彙整且咀嚼後的知識點...
Thumbnail
avatar
Hank,資產累積之路
2023-07-08
《S週報#40》美股月報-躺著獲利14000倍的關鍵/ 我從讀書會得到的3個收穫/ 如何進入金錢的聖人模式一篇文章、一則金句、一個小觀念大改變,透過文字啟發你的一週,幫助你持續成長,遇見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avatar
Mr.S
2022-10-09
《永恆族》別推著歷史巨輪,前進到原點「面」的討論是更高層面的議題,可以是場哲學栽問(如《守護者》的曼哈頓博士),可以是道德困境(如薩諾斯的彈指理論),而《永恆族》挑戰的是最難客觀的人類歷史。電影從公元前5000年開始述說,以似是全知的角度回顧歷史,同時抱持樂觀態度展望人類未來,這樣的格局之大讓我意外喜歡《永恆族》。
Thumbnail
avatar
Allen Chen
2021-11-09
《複利效應》心智圖:改變行為從小事開始,時間會讓你看見成果《複利效應》藉由比擬複利率可以造成價值翻倍來告訴我們行為及習慣的重要性為何,作者戴倫.哈迪為「複利效應」下了定義,即「從一系列小而明智的抉擇,獲取巨大的報酬」。他以數十年和成千上萬商業領導人、企業高階主管與各行各業高成就人士合作過的經驗,以及自身從年輕不斷試誤得出的心法,將他們的成功整理成系統原則
Thumbnail
avatar
鄭智維 Wesley
2021-09-05
逆光前行,愛會相隨:電影《我的麻煩老哥》由於奧運的關係,最近各大影音串流平台也紛紛推出了不少關於體育/運動題材的精選電影。其中,韓國在2016年推出的電影《我的麻煩老哥》正好就是以「柔道」為主題的作品。
Thumbnail
avatar
映画案內所 Arstin
2021-07-29
《逆光的台北》|勢均力敵之必要去(2020)年底導演張毅過世,他和蕭颯、楊惠姍的過往又被熱烈重提。透過報導,原來蕭颯和張毅關係後來修復,蕭颯甚至在張毅與楊惠姍的琉璃工坊資金困難的時候,出手提供資金協助。她的恢宏氣度,讓我對她另眼看待。蕭颯停筆20年後,2015年出版一本小說《逆光的台北》,出於敬意,我買了。
avatar
Helvetia
2021-03-07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實驗故事:你發現了嗎?一般人V.S.成功人士的關鍵差別【《先別急著吃棉花糖》實驗故事:你發現了嗎?一般人V.S.成功人士的關鍵差別】 有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不曉得你有聽過嗎🙋‍♀🙋‍♂ 聽過的,你可以再複習一遍📝 沒聽過的,請讓我透過故事娓娓道來✌✌ 歡迎點入連結進行閱讀👇👇👇 下篇文章預告:將於7/1(三)早上7:30發佈
Thumbnail
avatar
Smile
2020-06-25
《親愛的生活》| 石頭不該拿來建築成禁錮自己的圍牆,而是成為探索自我和世界的橋樑無論是社會或自己建構起的固化思維,踏出去了才能發現曾經打轉的世界有多狹小。只有拆掉圍牆,主動賦予每個角色、事物的定義,才能不再被動的受限。停止複製、貼上的機械化動作,才有新的故事被創造。
Thumbnail
avatar
Fang, Shen
2020-05-19
《軍艦島》黑暗歷史的呈現在當時被殖民的年代,在那個島嶼上,有多少悲慘、令人心痛的事情發生在這座封閉的島嶼上。強迫勞動與強制勞工的涵義不同、日韓之間歷史糾結,這些無法改變的歷史事實,又如何復原當時醜陋且痛心的傷口。
Thumbnail
avatar
LBB 嚕嗶啵
2018-10-21
《人造意識》:這已經是神的歷史了<p>AI的成長來自吸收更多經驗,光「知道」而非真正地體驗過,不足以稱人。艾娃沒有靈魂,那要之後才可能發生。但問題是,我們等得到那時候嗎?</p>
Thumbnail
avatar
張硯拓
2017-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