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姆林宮的餐桌

2023/07/2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而這樣的列寧當然也要吃飯。

老實說,原本是帶著 "There is no love sincerer than the love of food." 的預期翻開這本書的。畢竟,在餐桌上,還有甚麼是不能夠坐下來好好談談的呢?

但我大錯特錯。即便每一個章節都嚴謹地附上了正經的食譜,可這本書與其說是講述歷史中的食物,不如說是利用食物講述它們所經歷的歷史。即便是以食物為主軸,我們看到的卻不是甚麼酒足飯飽的歡快場景,反而是一場又一場圍繞著饑荒、鬥爭與死亡的蘇聯權力饗宴。

不過即使題材沉重得令人看幾頁就不得不停下來喘口氣,作者流暢而幽默的文字、在不同訪談中靈活切換的第一人稱視角,以及拿捏得當的側寫角度,都讓人不知不覺就繼續看了下去。


食物的角色

在這本書中,食物所代表的意義不斷地切換。在末代沙皇桌上,它象徵了與民間疾苦斷裂的奢華與最後尊嚴的維護;於饑荒中,它成為了當權者操弄與威嚇異議人士的武器;克里姆林宮裡,它是權力的展演;到了阿富汗與車諾比,它似乎又成為了高層施捨給送死人民的最後一點慈悲。


立場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立場的轉換。可能前一章還在談論烏克蘭痛苦壯烈的三次飢荒——一次基本和史達林拖不了關係——下一章就來到了煉獄般的列寧格勒圍城。

身為與蘇聯有一段不美好過去的波蘭人,作者的記述方式亦讓人敬佩。他細細聆聽著那些立場與他相近或相左的故事,盡量原汁原味地陳述,並在末尾適時地提供那些或許與當事人說法出入的史料:那些風平浪靜背後的波濤洶湧、那些廚師口中溫和領導者,在餐桌之外,令人髮指的作為。甚至對於那些權力操弄下,侵害過他家園的被害者暨加害者,他也給予了極大的同情。

例如,隨著被訪者去愛沙尼亞挖掘紅軍屍骸來加以安葬時:

當年憑著倔強與勇氣戰勝法西斯的就是這些年輕男孩。我可沒忘了他們所做過的壞事。
但我也試著去記住這項貢獻。


歷史中的配角

在這些精彩的篇章之中,要說到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那就非強運少年(亂取)維克特·別瓦耶夫莫屬了。事實上,要不印象深刻也很難——畢竟他在全書 18 章中就佔了 4 章,還不包含在其他章節中的間接出場。

不過喜歡他,倒和出場次數沒甚麼關係。我一直以來都深受配角的吸引,在那些轟轟烈烈事件中的旁觀者,那些動盪不安中僥倖逃過一劫,好好活下來、安穩度過餘生並得以講述故事的人。

作為一個幾經政權變換的克里姆林宮廚師,除了在貝利亞手下逃出生天,他也挺過了亞那耶夫的政變:

我走進去,那邊真的是整屋子的瘋子。
有人亂跑,有人大叫,有人被銬上手銬帶走。而我像個沒事人,如常走去我的人資部,看看他們要給我派甚麼工作。途中我竟然還跟亞那耶夫本人擦肩而過,他見了我還露出一個大大的笑容,問我怎麼那麼久不見人影——畢竟我們一起參加過克里姆林宮的各種宴會,所以認識。
當時那情景可荒謬了,國家命懸一線,我卻跟人資在喝茶,她則跟我說明想派我去哪邊。

然後一路做到了普丁時期,因為身體狀況退休,開公司,安享晚年。

真的是,比少年漫畫還精采啊 XD


美麗而平易的文字

對我來說,一本書的構成要素中,沒有甚麼比文筆更重要了。在這點,作者的功力毋庸置疑。

例如,這段對於北極的敘述:

北極的大自然只有二十四天的時間能孕育生命。一整年的環境都很嚴苛,但那幾天啊,只能用「瘋狂」兩個字來形容。在那二十幾天裡,就連把鏟子的握柄插進土裡都能長出東西。藍莓遍地長,看起來就像一張巨大的紫色地毯,另外還有覆盆莓和野菇。

大概只有這樣的文筆,才能夠將這些沉痛的事物,編纂成一篇又一篇讓人能夠在閱讀中獲得些甚麼的故事吧。


作者

最後——作者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Witold Szabłowski)正式鼎鼎大名《跳舞的熊》一書的作者。雖然我沒看過,但相信單這點就已經是對這部作品的有力的背書了XD


雜記

1. 有時候我就是會賭徒式地不看簡介享受驚喜......或驚嚇 QQ (但這本好棒)

2. 對蘇聯與波蘭不熟,但看完後突然覺得之後有空要來研究一下了。

3. 終於看完這本和渺小一生了嗚嗚嗚嗚嗚嗚 看書組合......要慎選......

4. 願我們永遠不會接觸到戰爭。


4會員
1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