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古都_關於臺南中西區歷史街區的縉紳化與文化商品化考察(2011~2021年)

2023/07/24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一,     研究動機

本研究起源於對台南中西區都市地景(urbanscape)變遷的觀察與反思。

筆者從高中時便透過多次的街道踏查,見證臺南市許多舊建築、舊街區透過修復與系統性的振興(revitalization)而從破敗的樣貌中重生、湧入大批觀光人潮,這個城市地景的改變可以從「老屋欣力」運動說起。

  自2008年起,由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發起的「老屋欣力」舊建築保存與再利用運動,由台南市開始進行舊建築修復與再利用規劃案,至今已使臺灣各地的民間舊建築保存運動蓬勃發展,也讓大眾對「老屋、舊建築」關注的聲量顯著提升,當時許多舊建築再利用規劃案如今已成為地方政府的觀光財,其中位於台南市中西區的林百貨便是最著名的案例之一。同時,地方政府也有所作為,台南市政府在賴清德前市長任內於2012年通過《臺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自治條例》,透過歷史街區計畫的指認,以獎勵或補助的方式,引導民間歷史老屋進行改建或再利用,振興地方藝術文化和產業經濟。因著上述歷史街區振興法案的通過,為全臺南市整體帶來了顯著的觀光行銷與商業投資成果,使得中西區街道更新的腳步越來越快速。

  台南市林百貨自從2013年修復完工並重新開幕後,鄰近街區上的中正路、民生綠園等地的公共建築、街屋與店家也陸續被公家機關及私人單位著手修復,還原成日治時期興建的樣貌。從路上觀察學式的角度來看這些街道,會發現很有趣的變化,舉例來說,若我們從林百貨往東走,會發現中正路街屋從原先覆蓋廣告看板與招牌的外觀,經過幾年的時間,卻重新露出日治時期就存在的建築物立面(如圖一)。順著中正路往西走500公尺,兩個街區以外的西門市場,原先入口處充滿隨意架設的攤販,立面也因為管理不彰顯得雜亂,看不出原先日本人興建時的氣派風格,直到今年也在歷史街區振興條例之下恢復為原有的樣貌(如圖二)。

  在這些案例中,當屬臺南市立美術館二館(下稱南美二館)對中西區都市地景改變最鉅(如圖三)。2018年12月,在隔一條街的不遠處,由公十一號停車場改建而成的南美二館,在離林百貨不遠處的忠義路上落成啟用,一時間內在文化界中蔚為風潮。從前這塊叫做「檨仔林公園」的所在,百年來經歷了多重複雜的開發歷史,清代時的檨仔林、進到日本時代成為台南神社(1923)、國民政府時代轉變為台南忠烈祠(1946)、台南市立體育館(1970)的用地,如今則建成了南美二館所在地。今日,南美二館已成為遊客來臺南經常到訪、休憩的大型藝文場館,而偌大的廣場也不時成為在地文創市集的舉辦地點。南美館並不是唯一使臺南市都市地景變得嶄新、變「潮」的例證,在中西區這裡,同時有許多以在地文化觀光行銷以及年輕族群潮流為主打的文創商圈、民宿青旅、商店街不斷開張著,假日期間總是把蜿蜒大街小巷擠得水洩不通,中西區似乎正在變「潮」,重新復甦的中正路商圈,也逐漸與老一輩台南居民口中,因為二十幾年前開發而導致蕭條的老城區越來越不一樣。

 

raw-image

圖一: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街屋立面外觀變遷示意圖(左上:2014年3月,右上:2017年3月,下圖:2020年10月)

 

 

raw-image

圖二:臺南市西市場入口處外廓變化示意圖(左圖:2014年3月,右圖:2017年3月)

raw-image

圖三:臺南市立美術館二館場址之地景變遷示意圖(左圖:2011年3月,右圖:2020年9月)

然而,舊城區振興榮景以及文創商圈快速發展之下,隱含的問題是什麼?以都市更新之名所執行的街屋拆除案時有所聞[1],根據新聞報導,中西區不斷上漲的高額店租也使得在地店家入不敷出、倒閉,商家被大量的夾娃娃機店所取代[2]。而台南市中西區的房價亦是連年攀升,房屋區域單價漲幅紀錄甚至在2021年時名列台灣中南部六都(台中市、高雄市與台南市)單一行政區的第一名[3]。這不禁讓人質疑,台南市如今居高不下的房價是否已與其宜居城市美名背道而馳?是什麼樣的力量在這些現象背後主導著一切?

二,     文獻回顧

  面對這個問題,我首先想到的是一個經驗研究是Sharon Zukin在1970年代對紐約市舊城區所進行的一連串都市觀察,Zukin在《裸城,純正都市地方的生與死》這本書中以她眼中紐約市的「奇特空間」──布魯克林區、哈林區與東村著手,透過考察純正性(authenticity)對於地方發展所起的作用,來回答紐約市都市空間轉型的問題。

  在1980年以前,布魯克林區、哈林區與東村都因為與都市再開發計劃脫節,保有了某些獨特的都市形式與都市生活。布魯克林區原本是一個工業區,後來因為工業區大量外移而留下大量閒置工廠,產生了中低階層的工人階級社區鄰里;哈林區是一個傳統的非裔美人社區,因為市政府長期忽略,形成一個治安不佳但卻有街道特色的地區;東村則是由學生與藝術家聚居的區域,該區也一直是政治抗議的大本營。這三個地區由於時間積累下來的傳統,各自形成了某種純正性。然而在1980年以後,由於媒體的大力吹捧,中產階級開始對這些地區的純正性所具有的價值感到興趣,結果形成新一波縉紳化的浪潮,最後威脅了純正性本身的存在。[4]

  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看,Zukin對紐約城市的觀察與上述我在研究動機所提出的問題意識,兩種不同的視域(horizon)彼此有一個交點,即是歐美社會學界對於當代都市縉紳化(gentrification)的關注。臺南市中西區在1990年代,因為前任市長施治明與張燦鍙對於中西區海安路地下街進行的不當開發,使得自清代開始就已是臺南市經濟與民生發展中心的中正商圈由盛轉衰,經濟發展逐漸向東轉移至今日臺南火車站所在地前的北門路商圈,直到2008年開始,才因著近十年由古都文教基金會所策劃的「老屋欣力」運動以及後幾年制定的「歷史街區振興條例」重新復甦,這樣的歷史背景,足以和Zukin筆下的紐約市進行研究的參照。

  在台灣,已有許多研究者嘗試以西方縉紳化理論來分析不同城市內所發生的都市更新(urban renewal)現象,而歷史街區振興方案對於都市更新的影響也不乏相關的學術作品。在眾多謎題中,困擾著我的最大謎題是:究竟是縉紳化促使歷史街區振興的發生,抑或是歷史街區振興本身就是加速縉紳化的成因?

  為了梳理這個問題,我在文獻回顧的部分,將進行幾個層次的整理:

一.縉紳化的定義與成因。

二.臺南中西區縉紳化現象的既有文獻整理。

三.都市空間轉型與文化商品化的關聯。

1.縉紳化現象的定義與成因

  縉紳化是由英國社會學者Glass提出,她在透過對於倫敦市進行的社會學研究中,發現中產階級在搬遷至工人階級居住的住宅時對其建物重整與美化的行動,會間接讓原先經濟衰敗的地區復甦起來,並使得該地區的生活指數上升、改變居民階級組成,這個結果可能造成弱勢居民負擔不起上漲的房屋租金,而被迫流離失所(Glass, 1964)。Marcuse(1985)研究則指出:衰敗、被棄置(abandonment)的地區時常出現縉紳化現象,破敗的街區會因著都市更新而租金增加,隨之而來的問題除了政府提高稅收之外,企業的介入也會使得該地區成為迎合中產階級專業居民的地區,進而排除弱勢居民。

  關於縉紳化的具體成因,至今仍有爭議。Clay(1979)針對這個問題,給出了四階段變化論來說明:第一個階段是由一些沒有不受政府或機構支持的個人,搬進原本貧窮的社區,開始整修房屋。這些人鮮少受到媒體報導,主要是透過口耳相傳的方式,逐漸增加新進人口,根據歷史研究,這些人多是從郊區搬出來的同志族群,企圖在都市中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地[5]。第二個階段,是人們因著社區產生的改變而開始到此購買房地產,此時搬遷進來的人有的是想要參與社區營造改變生活環境的人,也有的人是小型投資客,透過在該地房價低時買進房屋、日後再脫手的行為賺取利益。同時,在這階段媒體亦可能開始報導這座社區的發展動態。第三個階段,則是中產階級遷入者在社區裡開始具有決策地位、擔任社區組織的委員,對外人宣傳社區是個適合中產階級遷入的社區。可預期到銀行對原本缺乏投資的社區,借出越來越多款項。開發商成為主要的住宅整修與興建者。保安措施增加,確保新移入縉紳階級的安全,並開始發生新、舊居民之間的衝突。最後一個階段,則是一個社區的完全縉紳化,管理階級專業人士取代了藝術家與龐克族(punker),開發商所持有的空屋被改建為昂貴的住宅,迫遷的情況惡化,縉紳化開始蔓延到其他地方。

  另一派學者則認為,縉紳化現象可以由生產與供應的模式來解釋,這一種解釋注重的是一座都市當中營造業的投資動態,這派解釋認為某地原先因為土地價值下跌,下跌到某個程度卻因為土地用途改變,得以廉價購買土地,轉為興建中產階級高級住宅的用地,如此便可獲利而啟動縉紳化(Savage & Warde, 1993)。

  藉由Clay的觀察,以及我自身對中西區的熟悉,我初步認為臺南市中西區目前正處於縉紳化的第三階段,雖然區域內住宅長期處於空屋居多的狀態,但目前在地居民依舊沒有完全搬離該地區,外地來的高階管理人尚未掌握這個區域的治理地位。不過,這不表示對於一個都市主觀上的認知就能夠符合實際發展的狀況,同時,我認為Clay的四階段論不一定能無差別地適用在台灣社會,歐美社會與本地社會的都市生成脈絡,彼此之間尚有許多歷史與社會結構差異,但Clay的研究發現無疑是個能夠使我們重新檢視台灣都市發展的理論模型。

2.臺南中西區縉紳化與地租漲幅研究的文獻

  在眾多文獻中,許耀祖(2019)對台南市神農街的觀光縉紳化研究,最能切中本研究計畫對於臺南市縉紳化現象的分析,許耀祖爬梳了舊五條港地區的社會史與市區改正資料,以及在地商會、市民組織在五條港地區的社會資本互動、串聯模式,發現神農街在不斷增加的觀光發展之下產生了觀光縉紳化的問題,並考察新進駐的店家與商圈、以及神農街在地住戶對於觀光現象的應對方式。許耀祖同時借用Smith的租隙(rent gap)理論,指出臺南老屋所帶來的觀光效益確實提升了地租,但同時也將過去穩固的社會連帶產生了破壞。王湘晴(2018)則透過量化研究的方式,比較臺南市境內歷史巷道中的歷史街區、歷史建築與古蹟保存區對於房價的影響,結果證實了:歷史街區對於原先受土地使用管制與都市設計準則規範的地區,並沒有產生對房價的負面影響,外圍未受這些管制規範的地區則是在房價上具有正面影響。

  針對這兩個文獻,我認為二者各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地租上漲對於在地街區以及歷史街區對房價存在有正面影響。但是,由公部門與私人團體推動的歷史街區振興,對於一個地方的縉紳化是否有程度上的正相關?(亦即:越多歷史建築與街區被振興,縉紳化的進展越快速)或許是這兩篇文獻中無法解答的問題。

3.都市空間轉型與文化商品化

  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都市轉型亦時常與文化治理掛勾,文化治理(cultural governance),簡而言之是以文化為對象來進行治理與管理的手段,王志弘(2010)將其定義為:「循著調節與爭議場域的運作邏輯而被策略性的賦予『文化』之名的事物和觀念,透過各種程序、技術、組織、知識、論述和行動等為操作機制而構成的場域。」在此,王志弘特別關注治理術(governmentality)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王志弘認為文化治理不單只是「對文化場域進行治理」而已,更是透過這些治理的過程來形塑某種結構性的力量,成為都市居民對於自我的一種反身性治理。另外,在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中,文化也經常被用來討論其所代表的「商品化」(Commodification)問題。Harvey (2001)於《地租的藝術:全球化、壟斷與文化商品化》一文中提出了「壟斷地租」(monopoly rent)的概念,他認為文化一旦被商品化,文化的獨特性、真實性、特殊性等宣稱,便構成掌握壟斷地租能力的基礎。文化成為了附著於某些地方的特殊區辨標誌(mark of distinction),當一個地方的特殊區辨標記越強,這個地方具有觀光價值的集體性象徵資本(collective symbolic capital)就越高,擁有越高象徵資本的地景,便能透過壟斷地租,累積越高的資本。Harvey (2001)也以巴塞隆納近期的歷史示範區為例,說明文化、美學、歷史建構之文化產物被挪用、建構壟斷地租的過程,以及文化創意產業如何成為建構城市形象的發展策略。為了使空間累積更多資本,城市治理者越來越聚焦於生活品質的提升,以及地景帶來的環境氛圍,藉以將巴塞隆納打造成消費者勝地。

  Harvey對於壟斷地租的思考,也是我在這篇研究中嘗試借鑒的理論,透過壟斷地租的理論視角,我發現在臺南市政府近年的文化治理政策當中,過去作為殖民政權所留下的歷史建築,在當代文化政策的規畫之下,變成了發展觀光的公共財,以及建構臺南市「文化古都」城市形象的一種策略。若借用Harvey的話來說,這種城市治理的策略就是將「舊城」從一個地方(place)轉變成向外販售「古都情懷」以及向投資客招攬房地產資金的「象徵資本」。

  綜合以上的討論,我的問題是,若現有文獻指出台南市近十年間(2010~2020年)因著公、私部門對中西區老舊建築與舊街區進行的修復再利用導致的觀光效益,引發了一定程度的地租與房價上漲,那麼使臺南市中西區發生縉紳化以及文化商品化是否也與歷史街區振興條例有著正相關?

三,     研究對象與方法

  為了回答我的研究問題,我在研究初期會透過歷史分析的研究方法來統整臺南市中西區近10年的歷史街區振興案例,並借助量化研究與GIS的工具來分析這些案例所在地與周遭地價的長期變化,以說明歷史街區振興所帶來的地景變化與縉紳化是否有統計上的相關。

  同時我也會借重在地與公部門的資源,梳理臺南歷史街區振興相關現象的問題脈絡,並進行質性資料訪談,以下是幾個我認為對於推進研究計畫不可或缺的訪談與質性資料分析對象:

1.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基金會

  近十年的舊建築保存與歷史街區再生倡議中,古都保存再生基金會是在眾多臺南市民間組織中推動此議題最具聲量的組織之一,由建築師張玉璜、顏世樺創立的古都保存再生基金會,透過策劃「老屋欣力」活動帶起了台灣本地社會對於老屋文化的熱衷,這個活動使得基金會催生出了以培育及傳承舊建築修復人才為主要方向的「老屋學校」。而我在針對這個組織的研究中,希望將重點聚焦於古都保存再生基金會對於臺南市整體公部門在歷史街區相關政策修訂歷程中帶來什麼樣實質的影響,以及他們在商業模式與在地培力之間是否有遭遇到與其他單位合作模式的分歧,如何看待舊建築被商品化等問題,來作為分析文化商品化現象的素材。

2.臺南在地公民團體

  透過對公民團體的訪談,我希望能夠從市民的角度理解中西區近十年的發展與社會資本變動的趨勢。目前鎖定的對象是於2016年創立,長期關注臺南地方發展議題的非政府組織─「臺南新芽」,之所以選擇這個組織作為研究對象,除了臺南新芽近年在南山公墓、臺南鐵路東移案等較重大的都市發展議題上,在市政監督以及議題資訊傳遞著力甚多之外,也經常與學術研究者、局處首長進行都市發展議題的論壇。因此,我希望能以參與式觀察的方法,成為組織內有限度參與的志工成員,透過爬梳臺南新芽組織內既有的工作報告來獲取關於臺南市文化治理議題的可用資源,及可能尋求到的報導人資訊。

3.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及都市發展相關單位

  在理解臺南市縉紳化問題的過程中,公部門既有的政策計畫書與檔案,同時也是我在研究裡必須處理的質性資料。在這部分的研究,我將借用Zukin對於紐約市地方純正性生產的思考,研究臺南市公部門與文化治理機構透過什麼樣的行動與治理方式將「文化古都」這樣的地方純正性生產為象徵資本,並且考察文化治理對歷史感(sense of history)的塑造過程。我也計畫爬梳內政部不動產交易實價查詢服務網的各行政區域房價、地價的統計數據,作為理解不同的經濟資本如何在臺南市中西區發展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考證。此外,臺南市政府歷年來所保留的都市更新、歷史街區計劃法規的文獻紀錄亦是幫助我進行這部分分析時必須要使用的資源。



[1] 洪瑞琴(2016年09月7日),老屋接續拆文史界憂「老台南」不保,自由電子報地方版。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029751

[2] 一青妙(2018年8月31日),觀光城市・臺南的「今後」令人憂心,nippon.com走進日本。取自https://www.nippon.com/hk/column/g00585/?pnum=1&_trms=6ec89858853c4463.1640231775727

[3] 根據新聞報導,在台中、台南、高雄3縣市中,房價漲幅前三高的地區依序為台南市中西區19.2%、台中市西屯區17.7%、高雄市楠梓區13.9%。原文網址: 交易量創8年新高!台南高雄房市價量齊揚,「這2區」漲最兇。取自https://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128096320516.html

 

[4] 顏亮一(2012)「純正都市的挑戰與機會」,收錄於Saran Zukin著(王志弘譯),裸城:純正都市的生與死,台北:群學。

[5] 較著名的例子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遭受美國軍方開除而大量湧入舊金山的男同性戀者社群,與定居在紐約布魯克林區女同性戀者社群的形成,皆是屬於這個階段。

    黃奕智
    黃奕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