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CFP的日常】借錢投資早不稀奇,借錢娛樂才是潮流!

2023/07/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raw-image

作者: 蔣竣植CFP

用聽的也可以(Podcast): https://reurl.cc/Eov1jv

 

「請問,這筆信貸是怎麼來的?」

身為財務諮詢顧問的我們,總是會對每一筆資金感到好奇,因為為我們必須從每一個回答中,找出資金使用的來龍去脈,進而了解客戶的用錢習慣及觀念。

 

「年初時,跟家人出國玩了一趟,當時雖然沒有旅費,但實在太想去玩了,就只好跟銀行借了!」

 

短期的借貸,理當是「救急不救窮」,可能有用錢的急迫性,因而不得不透過「個人信貸」、「薪轉貸」等方式來週轉。但就「旅遊」這件事而言,若以購物上我們常用的「需要」和「想要」這樣的二分法來分類的話,應該是屬於「想要」的那一邊吧?

既然如此,一個僅是「想要」的東西,透過借貸來實現,成本會不會高了點?

我想,換個方式來問她。

 

「我們假設一個情境,若我們倆參加旅遊時碰巧在同一團,在途中聊起了各自當初網路報名旅遊的狀況,也問到了報名此團時的費用。結果一問之下,發現到我的費用是4萬5,而妳是5萬,你是否會不高興?」

「當然會生氣啊!一樣的行程、一樣的食宿,差5,000元差很多好嗎?」客戶瞪大眼睛很快的回應。

「你知道嗎?其實你的團費真的就比同團的其他人貴!」

「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你的團費是跟銀行借來的,需要另外支付利息,合計的結果就相當於支付比別人貴的團費囉!」

「對欸!當初我怎麼沒想到!」

 

有多少錢就做多少事,相信這個基本觀念,大家應該都很清楚才是。可惜的是,當慾望如大雨般降下,並沖毀那個名為「冷靜」的那道牆時,錯誤的決策往往會對未來有著長時間的影響。例如支付借貸利息的同時,也意味著未來的可運用資金被壓縮。

 

「顧問,我老實告訴你,其實我後來團費是透過信用卡分期,所以這樣應該就還好吧?」

「你這麼一說,那我必須要跟你調整一個理財觀念及新增一個疑問。」

 

分期付款的迷思

不少人覺得「刷卡分期付款」&「編列消費預算」是相同的事情,一個是「先享受後分期付款」,一個是「先分期存款再享受」。看起來似乎只是用錢先後順序的不同,但實際上這兩者差異非常的大。

 

假設一趟旅行需要60,000元:

「編列消費預算」:

如先苦後甘一般,若以一年的時間來準備,每個月需預留5,000元,十二個月後自然會累積60,000元的旅遊基金。

優點是什麼?是可藉此學習編列預算,控制未來的消費金額,抑制未來的消費慾望。體會在累積旅費的過程中的感受,及對於後續旅行的期待。

 

「刷卡分期付款」:

則是反過來的先甘後苦,可能大多在玩回來之後,才開始每個月收到的卡費帳單中,會包含這一筆旅費的12期零利率分期,也就是至少接下來的十二個月帳單中固定會有那麼一筆5,000元的分期卡費。

缺點是什麼?訂購旅遊方案的當下,沒有任何門檻、支付費用低廉(可能只需支付訂金),會覺得旅遊是一件垂手可得的一般娛樂支出罷了。

再者,未來的十二個月固定會有5,000元的卡費帳單,意味著未來的卡費帳單金額至少是5,000元起跳,但會因為這樣而努力控制消費嗎?除非你的自律性很高,否則接下來的卡費帳單金額,肯定只會比過去更多!一個不小心,可能就因卡費無法如期支費而成了產生循環高利率的「卡奴」。

 

「那我更好奇了!若妳借的這筆錢後來沒用在旅費上,那跑去哪了?」

「其實我也不是很清楚,借的錢一進到戶頭,就開始到處花,然後就莫名奇妙花完了……」

 

一則行銷的廣告,一段朋友的貼文,可能都會點燃我們衝動消費的火苗,但這也不該怪大環境,而是我們自己在消費前,是否有冷靜思考錢從哪裡來的問題?

 

五天的旅遊,卻需用七年的時間來償還負債,似乎哪裡怪怪的……

124會員
330內容數
一位熱愛閱讀、喜愛講課、樂於投資、醉心於研究國際政經新聞的書呆子。 希望透過寫作,能讓更多人得到正確的理財觀念及國際觀。 持續進化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