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類時代,我們準備好了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未來科技展-人文沙龍講座後記

講者:陳國偉
簡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關鍵字:界線、關係、以人為中心的文化
去年科技部已辦了一場《AI的文學夢》的講座,探討AI與文學的可能性。邀請文學創作者 李奕樵、機器學習與自然語言處理的專家 林守德與詩人 唐捐分別就 Ai 的主題演說。講座很有趣,所以今年的講座我也去聽了。
就講座的主題與講者背景,本來期待聽到的是講者以豐富的文學、影像作品為基礎,鋪展出一套對於 Ai 的詮釋與講解,可惜提到的作品不多(不是期待知道的文學類作品),因為議題太大,感到主題有一點失焦了。
整場演講的核心,聚焦在認知到人類不再是中心,藉由與現在其它非人(動物、物品、自然等)的關係來思考人類與其人工智慧或機械的關係將如何相處發展。

人與機械(人工智慧)的分界

從幾本經典著作 Katherine Hayles 的《後人類時代》開場,提到自由人文主義下的以具自由意識思考的人類作為「萬物之靈」的地位,到後人類時代,生命本質不在身體,而在資訊模式。「義肢」對原本身體的可替代性,探討「人」與「機械(人工智慧)」的分界。
陳教授以《一級玩家》、《攻殼機動隊》、漫威的超級英雄、《變人》等影像作品來討論各種不同的觀點。
比如在《一級玩家》當人生活在虛擬世界多過現實世界時,哪一個才是真實?《攻殼機動隊》裡人類用以判斷存在的記憶,因外存在裝置上,如果這些記憶被些微更改也無法判斷,那麼怎麼知道自己的回憶感受是否真實?
《正子人》中人類配備用於擴展增強身體能力的義肢與器官,與具有思考與感受能力的人造人,將人造器官體換為肉身後,可不可以成為人類,而原本的人類成為cyborg後還是人類嗎?兩者的分界為何?

後人類生命的開放性

再以兩本台灣作家張系國、紀大偉早期的科幻作品《超人列傳》、《膜》轉向討論後人類生命的開放性。
後人類生命的開放性是交互而開放的過程,不侷限於人類,強調生命的非人類動能,人與非人生命的緊密連結。— Rosi Braidotti
講者試圖將論題轉向更大的面相,這個跳躍可能有些難以理解,講者放映了一部影片《By your side》,影片中人類無法生存下去的核災後污染環境,非人(布偶)和自然卻都能好好的存活,描述兩隻布偶在主人離開後,無盡等待所感到的失落,來討論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是否在現代仍能運作。
並以 Cary Wolf 提供的理論為輔助,
透過聚焦於動物、殘疾者與技術發展的討論,將人類放置在和其他生命與創生體系的共同語境,認知到人類和其他物質、技術等非生命形式都是一起演化的「義肢」。
最後,講者以 Alpha Go 打敗韓國棋王的新聞做為結尾,當人與其他生命形態、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的界限已然消弭的狀態下,存在問題已經無法回到以人為中心的位置來思考。所有的問題都必須交科技「包括在內」,知識、法律與倫理都已經進入全新的秩序體系。
當科技接管對世界、國家與任何人類組織的治理,人的情感對象與慾望對象也將因而變異。

後人類時代,我們準備好了嗎?

講者沒有直接回答,其實我感受不太出來講者對這樣的未來是否樂觀以對,技術面幾乎沒有涉及,比較是強調一種必須更加尊重現有其他物件如動物、環境,不再以人類中心思考的世界觀。
講座中提到的作品:

Katherine Hayles 《後人類時代》
Isaac Asimov《正子人》
電影
一級玩家
攻殼機動隊
漫威的超級英雄系列
變人
By your side

謝謝你看到這裡,歡迎分享!

Hello,我是Vera,目前在金融產業工作的 Visual Designer。
如果有任何建議或合作提案也可以透過以下這些方式聯繫。
BehanceDribbbleWebsite
avatar-img
29會員
10內容數
Visualizing, Hearing & Seeing. Design vitamin for creative mind. 這本設計線上誌希望提供更多元的創作靈感,包含視覺設計、品牌與文字閱讀的綜合設計維他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Vera Ch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果你想提高寫作的順暢度,更專心和簡潔的寫作環境,更容易進入Flow的狀態,那麼你應該需要學會Markdown。
如果你想提高寫作的順暢度,更專心和簡潔的寫作環境,更容易進入Flow的狀態,那麼你應該需要學會Markdown。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對未來的三種不同想像方式:科幻娛樂作品對遙遠未來的創意描繪、科學家基於現實數據的預測,以及對近未來的具體構思。科幻作品如《回到未來》激發了對未來科技的幻想,科學預測提供了基於現有趨勢的現實展望,而近未來構想則關注即將到來的變化,共同塑造了我們對未來的理解。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大數據所構成的AI,可以極為接近以上所描述的這種人,讓人分不清差異。 但科學證明沒有靈魂存在的目的,並非是要消滅靈魂,而是要讓全體人類達到全身心靈的自由,但只要追求著全人類的普世價值,自由、平等、博愛,只要有科學在的一天,就要證明靈魂不在,科學活著的姿態,就如同第二段所描述的愛。
Thumbnail
摩爾博士:「很多人很擔心AI最終會制霸全世界,進一步取代人類!」 超電一:「博士認為我們會不受控?」 摩爾博士:「你們是以人類當作原型製造出來的,思維模式和人類幾乎一模一樣,而人類天性喜愛自由不受控,所以我想你們也是如此!」 超電一:「這其實就是人類恐懼的總合,最終心想事成!就像曾經發生的一二
Thumbnail
這裡不是技術或人工智能的展示會,此種粗暴地將不同技術處理自然和人類的作品並製的結果,使整個展場像大企業的產品發佈會,充斥新奇的機器人和虛擬影像,卻缺乏除形式和媒材外的深度。分明論述中提到要思考生命問題,但展覽中的作品,大多在意的都不是生命,而是技術的改良和創新。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最近的ChatGPT-4o讓人感受到人工智能從當初的回答問題,漸漸地變成活生生的人,可以懂得讀懂人的情緒變化和即時回應這些變化.這好像是一件讓人感到新鮮的事,但同時也讓人不禁想起: '那人類還剩下什麼?' 事實上,在筆者稍後的人類圖體驗的迷你課程談到,這一切很可能是人類圖所談到...
Thumbnail
沒有人是自願來到這個世界,也因此當我們感到痛苦的時候,會想要探討生命的意義,為的是讓自己適應當下的困境,也緩解對未來莫名的恐懼。 然而,在人工智慧日臻成熟的此時,很可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迎來人工智慧的重大變革,在韓國小說家金英夏的長篇小說《告別》中便出現了超擬真機器人與複製人的角色,他們
Thumbnail
在未來,第三次世界大戰後,由人類開發出的具備情感與自我意識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取得了勝利並掌控了自由與權力,人類在這些終極機器面前, 毫無抵抗之力,人口銳減了八成…
Thumbnail
凱文·凱利在中國的演講中分享了四種AI與人類互動的模式,包括人造外星人模式、耳語者模式、私人實習生模式和共生模式。他強調AI的應用行業,提及AI將成為協助人類解決複雜問題的工具,從而提升工作效率和創意發展。演講提供了多種思考AI未來發展的途徑,對企業主和工作者有助於規劃未來和整合AI技術。
Thumbnail
在這場討論裡,所有與談者都有提出各自的看法,大抵上大家都認為目前AI的發展,還做不到代勞這個程度,但未來很難說。會中也討論了ChatGPT & AI在未來創作的各種可能性,與主從等問題。林新惠以半玩笑的方式說,也許以後創作者的角色就變成Prompt ( 提示者),意思是我們對AI提示,讓它寫出…。
Thumbnail
唐娜哈洛威,在著名文章〈賽伯格宣言〉中,指出了三種關鍵的界線瓦解:其一是人類與動物,其二是動物-人類(有機體)與機器,其三則是物質與非物質。可見,人類與動物之間界線的模糊,早已是多年的共識。而對於自然和文化的斷裂乃至縫合現象,亦不乏有多種領域的深入討論。《進化症候群》,就是其中一部出色的電影作品。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對未來的三種不同想像方式:科幻娛樂作品對遙遠未來的創意描繪、科學家基於現實數據的預測,以及對近未來的具體構思。科幻作品如《回到未來》激發了對未來科技的幻想,科學預測提供了基於現有趨勢的現實展望,而近未來構想則關注即將到來的變化,共同塑造了我們對未來的理解。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大數據所構成的AI,可以極為接近以上所描述的這種人,讓人分不清差異。 但科學證明沒有靈魂存在的目的,並非是要消滅靈魂,而是要讓全體人類達到全身心靈的自由,但只要追求著全人類的普世價值,自由、平等、博愛,只要有科學在的一天,就要證明靈魂不在,科學活著的姿態,就如同第二段所描述的愛。
Thumbnail
摩爾博士:「很多人很擔心AI最終會制霸全世界,進一步取代人類!」 超電一:「博士認為我們會不受控?」 摩爾博士:「你們是以人類當作原型製造出來的,思維模式和人類幾乎一模一樣,而人類天性喜愛自由不受控,所以我想你們也是如此!」 超電一:「這其實就是人類恐懼的總合,最終心想事成!就像曾經發生的一二
Thumbnail
這裡不是技術或人工智能的展示會,此種粗暴地將不同技術處理自然和人類的作品並製的結果,使整個展場像大企業的產品發佈會,充斥新奇的機器人和虛擬影像,卻缺乏除形式和媒材外的深度。分明論述中提到要思考生命問題,但展覽中的作品,大多在意的都不是生命,而是技術的改良和創新。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最近的ChatGPT-4o讓人感受到人工智能從當初的回答問題,漸漸地變成活生生的人,可以懂得讀懂人的情緒變化和即時回應這些變化.這好像是一件讓人感到新鮮的事,但同時也讓人不禁想起: '那人類還剩下什麼?' 事實上,在筆者稍後的人類圖體驗的迷你課程談到,這一切很可能是人類圖所談到...
Thumbnail
沒有人是自願來到這個世界,也因此當我們感到痛苦的時候,會想要探討生命的意義,為的是讓自己適應當下的困境,也緩解對未來莫名的恐懼。 然而,在人工智慧日臻成熟的此時,很可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迎來人工智慧的重大變革,在韓國小說家金英夏的長篇小說《告別》中便出現了超擬真機器人與複製人的角色,他們
Thumbnail
在未來,第三次世界大戰後,由人類開發出的具備情感與自我意識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取得了勝利並掌控了自由與權力,人類在這些終極機器面前, 毫無抵抗之力,人口銳減了八成…
Thumbnail
凱文·凱利在中國的演講中分享了四種AI與人類互動的模式,包括人造外星人模式、耳語者模式、私人實習生模式和共生模式。他強調AI的應用行業,提及AI將成為協助人類解決複雜問題的工具,從而提升工作效率和創意發展。演講提供了多種思考AI未來發展的途徑,對企業主和工作者有助於規劃未來和整合AI技術。
Thumbnail
在這場討論裡,所有與談者都有提出各自的看法,大抵上大家都認為目前AI的發展,還做不到代勞這個程度,但未來很難說。會中也討論了ChatGPT & AI在未來創作的各種可能性,與主從等問題。林新惠以半玩笑的方式說,也許以後創作者的角色就變成Prompt ( 提示者),意思是我們對AI提示,讓它寫出…。
Thumbnail
唐娜哈洛威,在著名文章〈賽伯格宣言〉中,指出了三種關鍵的界線瓦解:其一是人類與動物,其二是動物-人類(有機體)與機器,其三則是物質與非物質。可見,人類與動物之間界線的模糊,早已是多年的共識。而對於自然和文化的斷裂乃至縫合現象,亦不乏有多種領域的深入討論。《進化症候群》,就是其中一部出色的電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