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從科幻動漫到現實之中:談人與機械之間的共生關係—2018臺北數位藝術節紀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臺北數位藝術節在松山文創園區的數場科技藝術講座,其中一場由藝術節策展人羅禾淋擔任講者。講者從一開始便拋出了幾個關鍵字,首先是──「人的極限」,並提到以機械取代人的身體性以及人類自詡萬物之靈,最後講到了我們一直關心的──AI對於人類的威脅以及生態性的想像,接著帶入重點:「科幻世界對於人體極限的反撲」。

raw-image

首先他舉例了《七龍珠》談論了科幻中地球人的極限,提到作品的核心概念──只要是地球人都是非常虛弱的,即使有地表最強的地球人克林,但拯救地球的必定是悟空,也提出了一個總結:外星人總是被定義成比地球人還要好。

接著提到:「科幻中的人與超人」以及其分類:內部變異、外部武器。其中外部武器和展覽主題有絕對關係。

內部變異指的是像浩克等天生(或後天)生理產生變異的科幻人,而外部機械則是因為人體力量不夠,所以需要穿戴機械。

但在強度上,內部變異是遠大於外部武器。

講者接著舉例到《假面騎士》,並提到:「昭和與平成的假面騎士之不同」,在昭和時期的假面騎士較為黑暗,並且是以人體改造的方式成為假面騎士,但遭到當時社會抨擊人體改造的部分,認為人體改造不該被這樣汙名化;而平成時代的假面騎士則是靠拿到神器成為假面騎士。

他又深入探討了《假面騎士》系列的一部作品──<鄂門>:以主角和配角得到能力的方式不同進行探討,在<鄂門>之中,主角是拿到了神的腰帶,而配角則是穿戴外部機械,同時也說明了:即使有超能力,仍分為「超能系」與「真實系」。

然而在科幻的脈絡中,即使力量來源是人為的,它可能會失控暴走,跟神給予的力量不同,代表人在科幻故事中,對於科技與電腦是完全不信任的。

raw-image

後續我們深入探討「外部武器」。講者將此分為兩種:

  • 人體入侵式連結、人體外部操控,也就是改造人:操控機器為連到自身神經
  • 裝甲人:外骨骼的差異,同時他們也沿生出一些名詞,例如:賽伯格、蒸氣龐克等

接著一一談論到此兩種外部武器的問題,入侵式連結的問題便是人體的排斥性,外部操控的問題非常多,有:控制台、遠端命令、自動、半自動、手動等。

要讓聽眾比較好進入的話,講者也提到了知名動畫《鋼彈》,《鋼彈》系列是以駕駛員進入駕駛艙操控機器人為主軸,也就是所謂的控制台原理,但動畫中就是動畫,套用到現實時,會產生機器人搖晃等問題。

於是遠端命令才是主流。

遠端命令又分為三種,並且擁有各自的命題:

  1. 自動:人工智慧,無法擁有人的自主權,但人類會希望自己擁有主動權,產生了人與機器人對於主宰的命題。
  2. 半自動:例如Siri,給機器選項,但讓人做最後的決定權。
  3. 手動:像是駕駛車子,也是最原始的外部機械。

接著也談論到了操作的複雜與人的極限,並提出電腦輔助這件事在未來很重要,又舉了一部關於人工智慧輔助的動畫:《閃電霹靂車》,在此動畫之中提出了一個大命題,究竟人工智慧是該保護人類,還是開放極限?保護人類為主還是達到人的目的為主?

講者最後也提出了近年來流行的VR以及AR,能夠解決空間的問題,畢竟身體有物理的限制,舉例的動漫為《刀劍神域》:從腦波進入到虛擬世界,以及《加速世界》:以VR裝置進入VR世界,且被電腦加速,保留感知,進行加速。

raw-image

總結語:

就算人是造物主,但是當人工智慧有了自己的意識後,它們會誤會人類。人工智慧需要遵守三原則(不得傷害人類、不得違背人類、不違反上述兩原則保護自己),但判斷卻可能出現問題,使得人工智慧發展到現在,許多學者仍持反對立場,因為人是無法預料人工智慧的下一步的。

此次的講座談論到了非常多關於人工智慧的難題,也提到許多耳熟能詳的影視作品,我們渴望在未來世界能看到人工智慧與人類和諧共存並共榮的一天。


臺北數位藝術節參展資訊

時間:2018 / 11 / 22 ~ 12 / 01
地點:松菸文創園區5號倉庫、北向製菸工廠(免費入場)

  • 即日在方格子發表臺北數位藝術節的相關文章,就有機會參加抽獎哦!
    詳情請見:點我
raw-image

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臺北數位藝術節的沙龍
17會員
27內容數
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於11/22-12/1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命名為「超機體」(trans-robotics),意謂著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而產生的演繹進化及超越,試圖探討在機器人、人工智慧(AI)有著突破性發展的近未來,人們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人共生或互斥的議題。
2018/12/04
臺北數位藝術節〈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的第一天,在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分成兩兩一對,並挑選好自己欲導覽的作品中畫下句點。今天,他們將為由淡水遠道而來的鄧公國小小朋友們進行導覽解說,甚至也要為尋常時間來看展的一般民眾們導覽!
Thumbnail
2018/12/04
臺北數位藝術節〈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的第一天,在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分成兩兩一對,並挑選好自己欲導覽的作品中畫下句點。今天,他們將為由淡水遠道而來的鄧公國小小朋友們進行導覽解說,甚至也要為尋常時間來看展的一般民眾們導覽!
Thumbnail
2018/12/04
在不遠的未來,尤其當人工智慧有突破性發展之時,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是當今迫切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本屆數位藝術節透過藝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獲失能、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Thumbnail
2018/12/04
在不遠的未來,尤其當人工智慧有突破性發展之時,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是當今迫切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本屆數位藝術節透過藝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獲失能、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Thumbnail
2018/12/03
以往,多數人僅在候選人辯論等電視節目中才看過手語翻譯畫面,而本次臺北數位藝術節的聽障導覽,讓許多參展觀眾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真人手語翻譯員,在現場以手語為聽障者進行作品翻譯,引發許多新奇與好奇的想像空間。
Thumbnail
2018/12/03
以往,多數人僅在候選人辯論等電視節目中才看過手語翻譯畫面,而本次臺北數位藝術節的聽障導覽,讓許多參展觀眾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真人手語翻譯員,在現場以手語為聽障者進行作品翻譯,引發許多新奇與好奇的想像空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都是能飛、能在宇宙中行動的未來兵器,像人一樣有兩條腿其實是沒必要的。就連Gundam The Origin漫畫裏,夏亞急著開未完成的吉翁克去和阿姆羅的RX-78-2對決,吉翁克的開發人員都說了腿並不重要,只是官員們不能理解。
Thumbnail
都是能飛、能在宇宙中行動的未來兵器,像人一樣有兩條腿其實是沒必要的。就連Gundam The Origin漫畫裏,夏亞急著開未完成的吉翁克去和阿姆羅的RX-78-2對決,吉翁克的開發人員都說了腿並不重要,只是官員們不能理解。
Thumbnail
會說這些,重點在於無論是什麼類型的電影或小說,對於觀眾和讀者來說,身為人類的經驗法則與生活常識判斷都是必備的基本生存要件,任何電影編劇和小說作者都不應該輕易忽視這些細節,否則就是有意將觀眾智商低能化來看待的嫌疑,如果你是個只看熱鬧就滿足的影迷,那就當我沒說吧。
Thumbnail
會說這些,重點在於無論是什麼類型的電影或小說,對於觀眾和讀者來說,身為人類的經驗法則與生活常識判斷都是必備的基本生存要件,任何電影編劇和小說作者都不應該輕易忽視這些細節,否則就是有意將觀眾智商低能化來看待的嫌疑,如果你是個只看熱鬧就滿足的影迷,那就當我沒說吧。
Thumbnail
沒有什麼東西是真實、不能被科技取代的,沒有什麼是不能被假造、被商品化的,包括身體命、靈魂,乃至於「自我」的存有都顯得廉價、不甚實在。那麼,也就沒有什麼事是真正重要的了。
Thumbnail
沒有什麼東西是真實、不能被科技取代的,沒有什麼是不能被假造、被商品化的,包括身體命、靈魂,乃至於「自我」的存有都顯得廉價、不甚實在。那麼,也就沒有什麼事是真正重要的了。
Thumbnail
未來科技展-人文沙龍講座後記 去年科技部已辦了一場《AI的文學夢》的講座,探討AI與文學的可能性。邀請文學創作者 李奕樵、機器學習與自然語言處理的專家 林守德與詩人 唐捐分別就 Ai 的主題演說。講座很有趣,所以今年的講座我也去聽了。
Thumbnail
未來科技展-人文沙龍講座後記 去年科技部已辦了一場《AI的文學夢》的講座,探討AI與文學的可能性。邀請文學創作者 李奕樵、機器學習與自然語言處理的專家 林守德與詩人 唐捐分別就 Ai 的主題演說。講座很有趣,所以今年的講座我也去聽了。
Thumbnail
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以及Elon Musk都曾經對人工智慧提出警告,認為人類若繼續廣泛開發人工智慧技術,將可能會造成人類的威脅,到底人工智慧是人類的未來? 還是潘朵拉的盒子 ? 2015年是經典電影【回到未來】的三十周年,電影當時預測的科技(例如:指紋辨識技術、視訊通話),現今已經實現,科技的
Thumbnail
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以及Elon Musk都曾經對人工智慧提出警告,認為人類若繼續廣泛開發人工智慧技術,將可能會造成人類的威脅,到底人工智慧是人類的未來? 還是潘朵拉的盒子 ? 2015年是經典電影【回到未來】的三十周年,電影當時預測的科技(例如:指紋辨識技術、視訊通話),現今已經實現,科技的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命名為《超機體》,導覽者洪韵婷先讓大家思考,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否帶著些許反諷意味?——企圖超越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界線。當專業長久隸屬於嚴謹、獨立的範疇時,藝術家如何整合科技媒材思維,做跨領域整合,引發新的思維,這其實也是《超機體》背後真正的意義。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命名為《超機體》,導覽者洪韵婷先讓大家思考,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否帶著些許反諷意味?——企圖超越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界線。當專業長久隸屬於嚴謹、獨立的範疇時,藝術家如何整合科技媒材思維,做跨領域整合,引發新的思維,這其實也是《超機體》背後真正的意義。
Thumbnail
在「超機體—臺北數位藝術節」十二件展出作品中,六件來自國外,另六件來自國內,是一個跨越邊界,國內外藝術家對話的展覽空間。 何謂「超機體」?為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演繹各種進化的樣貌、情境,遠望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造力的機器相處。
Thumbnail
在「超機體—臺北數位藝術節」十二件展出作品中,六件來自國外,另六件來自國內,是一個跨越邊界,國內外藝術家對話的展覽空間。 何謂「超機體」?為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演繹各種進化的樣貌、情境,遠望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造力的機器相處。
Thumbnail
臺北數位藝術節在松山文創園區的數場科技藝術講座,其中一場由藝術節策展人羅禾淋擔任講者。講者從一開始便拋出了幾個關鍵字,首先是──「人的極限」,並提到以機械取代人的身體性以及人類自詡萬物之靈,最後講到了我們一直關心的──AI對於人類的威脅以及生態性的想像,接著帶入重點:「科幻世界對於人體極限的反撲」。
Thumbnail
臺北數位藝術節在松山文創園區的數場科技藝術講座,其中一場由藝術節策展人羅禾淋擔任講者。講者從一開始便拋出了幾個關鍵字,首先是──「人的極限」,並提到以機械取代人的身體性以及人類自詡萬物之靈,最後講到了我們一直關心的──AI對於人類的威脅以及生態性的想像,接著帶入重點:「科幻世界對於人體極限的反撲」。
Thumbnail
這次展覽提案的命名為「超機體」,其英文為trans-robotics,即意謂著機器人科技因為涉及藝術創作而產生的自我超越。機器人過去被視為特別適合操作不斷重複的工作,或是作為人類的助手。雖然今天陪伴機器人或寵物已經逐漸成為現實的一部份,但進行藝術創作仍被視為其能力的強大挑戰。
Thumbnail
這次展覽提案的命名為「超機體」,其英文為trans-robotics,即意謂著機器人科技因為涉及藝術創作而產生的自我超越。機器人過去被視為特別適合操作不斷重複的工作,或是作為人類的助手。雖然今天陪伴機器人或寵物已經逐漸成為現實的一部份,但進行藝術創作仍被視為其能力的強大挑戰。
Thumbnail
我們時常會說:「哇!現在的科技好進步呀!」,但是人們可曾細思科技發展會帶來什麼重大的影響? 當AI智慧發展到像人類一樣,我們是否要給於機器人人權?科技一直在進化,人們 不只要與時俱進,不然到時候,錯誤的就是人類了。
Thumbnail
我們時常會說:「哇!現在的科技好進步呀!」,但是人們可曾細思科技發展會帶來什麼重大的影響? 當AI智慧發展到像人類一樣,我們是否要給於機器人人權?科技一直在進化,人們 不只要與時俱進,不然到時候,錯誤的就是人類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