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人類與機器之間的模糊界線—臺北數位藝術節專家導覽:洪韵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同樣具備藝術家、策展人身分的洪韵婷,微笑著向大家道聲早安。早上10點,松菸五號倉庫外頭陽光閃耀,臺北數位藝術節的最後一場專家導覽,也在倉庫內引領著一雙雙充滿好奇的步伐,跨越人類與機器之間的模糊界線。

raw-image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命名為《超機體》,洪韵婷先讓大家思考,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否帶著些許反諷意味?——企圖超越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界線。當專業長久隸屬於嚴謹、獨立的範疇時,藝術家如何整合科技媒材思維,做跨領域整合,引發新的思維,這其實也是《超機體》背後真正的意義。

五號倉庫展區分為國外及國內藝術家的創作展演,在展間的規劃上,刻意將國內外藝術家的作品作穿插展示、模糊界線,甚至讓許多作品用對立的面向探討同一個議題。像這樣的安排佈置上無形中已經在跨越邊界,進行一場實際的作品對話,呼應《超機體》的本質。

The Big Picture

ZKM是德國中南部的一個重要藝術空間,他們以機械手臂「庫卡」,在長達數個月、不間斷的情況下,用一條連續的線,繪製出火星景觀。洪韵婷說:「庫卡可以挑戰人的精準度和體力的極限,但他所繪製出來的圖畫富有人文精神嗎?有辦法比攝影還要精確嗎?」

raw-image

早從文藝復興時代就開始出現了自動化機器,例如時鐘。而工業革命之前,我們所使用的工具,旨在服務人類;工業革命之後,隨著機械化、自動化的發達,人類卻反變成工具的功能被使用。於是工廠內會有24小時輪班的工人、女工,輪流被指派去操作機器,變成被機械奴役的相反現象。洪韵婷語畢,聽著導覽的群眾們紛紛側著頭咀嚼話語中的問題,科技的發達也是對藝術創作的一種反思。

如何向機器人解釋繪畫

藝術家陳依純在展出的其中一個區塊擺放了機器人,讓它與電視攝影機兩相對望。洪韵婷說這其實是當代藝術很重要的一個意象致敬,可以回溯到1974年韓國藝術家白南準的錄像藝術——電視佛陀(TV Buddha)。電視佛陀讓冷冰冰的電視面對著象徵精神層面的佛祖,而佛祖又透過電視來看到自己,讓這樣的觀看行為變成一個實際和意義上的無限迴圈。

raw-image

「藝術家陳依純為什麼要向機器人解釋藝術呢?」洪韵婷再度丟出一個問題。她說,和活生生的人解釋一件事情已經是一個困難,更何況是要和被人類給予生命的機器對話呢?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和siri對話的模式也是相同的概念
這也是一個人類智慧不斷轉移的表徵。

Adam ver. alpha-003/Eternal return /Genesis

老舊的映像管電視中,播放的畫面是人的起源——人猿。螢幕中的人猿不斷使用人類的語言,重複講述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的詩句。《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書中講述「超人」作為一種理想型的人類,與現存的所有人都不同,是新的「人」,是不同於人的「人」。這樣的隱喻也扣問了未來世界中,機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能會有什麼樣的重大變化。

raw-image

經顱磁驅魔

實驗室中生病般的人穿著制服,他們是囚犯?抑或是精神病患?被集中於同一地區進行管理,進行監控。顫抖的病患,是某種病徵?還是被妖魔化?

現代社會中,每個場景都有監視器,可以有效打擊罪犯。但這同時也像楚門的世界,人們毫無隱私,裸露在網路世界的程式語言中。這是科技洪潮帶給我們的影響。藝術家陸揚藉由這個議題,處理對於整個世界的監控概念,我們究竟是生活在安全,還是沒有空間、沒有秘密的世界呢?

失.語

本作透過咀嚼食物將之噴射出來,滿滿的畫面中,除了五顏六色的食物碎片之外,我們可以看到咀嚼的嘴巴持續在動作。被嚼碎吐出的有顏色食物,就像是話語路徑的表達,藝術家許惠晴刻意把語言的傳遞視覺化。

洪韵婷說,這讓她開始思考有關「語言」的問題,儘管人類可以透過許多種語言交流,但各種面向的溝通往往不一定是有效的,一定會產生某種層面的失誤,所以語言真的可以如實傳遞每個人的思想邏輯嗎?

raw-image

在導覽過程中,洪韵婷不斷拋出許多疑問和題目,提供群眾深入思考。這場導覽不只是單方的講解、輸入概念,而是邀請所有人一同進入藝術作品中,和作品互動,產生自己的想法概念。

raw-image

raw-image

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臺北數位藝術節的沙龍
17會員
27內容數
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於11/22-12/1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命名為「超機體」(trans-robotics),意謂著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而產生的演繹進化及超越,試圖探討在機器人、人工智慧(AI)有著突破性發展的近未來,人們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人共生或互斥的議題。
2018/12/04
臺北數位藝術節〈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的第一天,在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分成兩兩一對,並挑選好自己欲導覽的作品中畫下句點。今天,他們將為由淡水遠道而來的鄧公國小小朋友們進行導覽解說,甚至也要為尋常時間來看展的一般民眾們導覽!
Thumbnail
2018/12/04
臺北數位藝術節〈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的第一天,在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分成兩兩一對,並挑選好自己欲導覽的作品中畫下句點。今天,他們將為由淡水遠道而來的鄧公國小小朋友們進行導覽解說,甚至也要為尋常時間來看展的一般民眾們導覽!
Thumbnail
2018/12/04
在不遠的未來,尤其當人工智慧有突破性發展之時,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是當今迫切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本屆數位藝術節透過藝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獲失能、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Thumbnail
2018/12/04
在不遠的未來,尤其當人工智慧有突破性發展之時,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是當今迫切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本屆數位藝術節透過藝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獲失能、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Thumbnail
2018/12/03
以往,多數人僅在候選人辯論等電視節目中才看過手語翻譯畫面,而本次臺北數位藝術節的聽障導覽,讓許多參展觀眾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真人手語翻譯員,在現場以手語為聽障者進行作品翻譯,引發許多新奇與好奇的想像空間。
Thumbnail
2018/12/03
以往,多數人僅在候選人辯論等電視節目中才看過手語翻譯畫面,而本次臺北數位藝術節的聽障導覽,讓許多參展觀眾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真人手語翻譯員,在現場以手語為聽障者進行作品翻譯,引發許多新奇與好奇的想像空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臺北數位藝術節〈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的第一天,在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分成兩兩一對,並挑選好自己欲導覽的作品中畫下句點。今天,他們將為由淡水遠道而來的鄧公國小小朋友們進行導覽解說,甚至也要為尋常時間來看展的一般民眾們導覽!
Thumbnail
臺北數位藝術節〈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的第一天,在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分成兩兩一對,並挑選好自己欲導覽的作品中畫下句點。今天,他們將為由淡水遠道而來的鄧公國小小朋友們進行導覽解說,甚至也要為尋常時間來看展的一般民眾們導覽!
Thumbnail
在不遠的未來,尤其當人工智慧有突破性發展之時,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是當今迫切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本屆數位藝術節透過藝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獲失能、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Thumbnail
在不遠的未來,尤其當人工智慧有突破性發展之時,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是當今迫切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本屆數位藝術節透過藝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獲失能、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命名為《超機體》,導覽者洪韵婷先讓大家思考,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否帶著些許反諷意味?——企圖超越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界線。當專業長久隸屬於嚴謹、獨立的範疇時,藝術家如何整合科技媒材思維,做跨領域整合,引發新的思維,這其實也是《超機體》背後真正的意義。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命名為《超機體》,導覽者洪韵婷先讓大家思考,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否帶著些許反諷意味?——企圖超越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界線。當專業長久隸屬於嚴謹、獨立的範疇時,藝術家如何整合科技媒材思維,做跨領域整合,引發新的思維,這其實也是《超機體》背後真正的意義。
Thumbnail
參加此次由林豪鏘老師為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所進行「超機體」展覽的專家導覽,最有趣的是能跟導覽參與者體驗許多互動式的作品。臺北數位藝術節提供一個平台,讓觀展者思考機器人於未來跟人類共存時會面臨的實際問題。
Thumbnail
參加此次由林豪鏘老師為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所進行「超機體」展覽的專家導覽,最有趣的是能跟導覽參與者體驗許多互動式的作品。臺北數位藝術節提供一個平台,讓觀展者思考機器人於未來跟人類共存時會面臨的實際問題。
Thumbnail
在「超機體—臺北數位藝術節」十二件展出作品中,六件來自國外,另六件來自國內,是一個跨越邊界,國內外藝術家對話的展覽空間。 何謂「超機體」?為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演繹各種進化的樣貌、情境,遠望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造力的機器相處。
Thumbnail
在「超機體—臺北數位藝術節」十二件展出作品中,六件來自國外,另六件來自國內,是一個跨越邊界,國內外藝術家對話的展覽空間。 何謂「超機體」?為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演繹各種進化的樣貌、情境,遠望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造力的機器相處。
Thumbnail
透過臺北數位藝術節一系列國內外數位藝術作品,不只看、聽、聞,也有VR互動裝置,提供完整的六感體驗,施老師在導覽結語提及:「專家不是最後的答案,只是提供你線索,在看展時給你更多啟發。」談到機器人與藝術,一般人乍聽之下認為八竿子打不著的兩件事,走進這個展間,會帶給你不同的想像。
Thumbnail
透過臺北數位藝術節一系列國內外數位藝術作品,不只看、聽、聞,也有VR互動裝置,提供完整的六感體驗,施老師在導覽結語提及:「專家不是最後的答案,只是提供你線索,在看展時給你更多啟發。」談到機器人與藝術,一般人乍聽之下認為八竿子打不著的兩件事,走進這個展間,會帶給你不同的想像。
Thumbnail
「藝術,就是將你的經驗、想法做轉化(Transform),每個人獨特的轉化會形成個人的美學與風格。」 對於創作者,什麼是好的轉化呢?推薦大家可以帶著這樣的想法走進「超機體」展覽,在過程中試圖跟自己辯證。因為「試圖」是件很重要的事,就像這試圖探討界線模糊的人機關係吧。
Thumbnail
「藝術,就是將你的經驗、想法做轉化(Transform),每個人獨特的轉化會形成個人的美學與風格。」 對於創作者,什麼是好的轉化呢?推薦大家可以帶著這樣的想法走進「超機體」展覽,在過程中試圖跟自己辯證。因為「試圖」是件很重要的事,就像這試圖探討界線模糊的人機關係吧。
Thumbnail
經典的星戰機器人R2D2,11/22晚間現身松菸5號倉庫入口,歡迎大家蒞臨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開幕晚會!也呼應了本屆臺北數位藝術節以「超機體《Trans-robotics》」為主題,呈現許多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的作品,來探索機器人、 人工智慧(AI)與人類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經典的星戰機器人R2D2,11/22晚間現身松菸5號倉庫入口,歡迎大家蒞臨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開幕晚會!也呼應了本屆臺北數位藝術節以「超機體《Trans-robotics》」為主題,呈現許多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的作品,來探索機器人、 人工智慧(AI)與人類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11月22日即將開跑!內容探討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將如何與機器人等人工智慧共存、共斥。開展前夕,臺北數位藝術節也於11月18日晚間,特地邀請數位藝術節的6位國內邀展藝術家,親至現場與國際藝評人分享作品的創作理念。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11月22日即將開跑!內容探討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將如何與機器人等人工智慧共存、共斥。開展前夕,臺北數位藝術節也於11月18日晚間,特地邀請數位藝術節的6位國內邀展藝術家,親至現場與國際藝評人分享作品的創作理念。
Thumbnail
這次展覽提案的命名為「超機體」,其英文為trans-robotics,即意謂著機器人科技因為涉及藝術創作而產生的自我超越。機器人過去被視為特別適合操作不斷重複的工作,或是作為人類的助手。雖然今天陪伴機器人或寵物已經逐漸成為現實的一部份,但進行藝術創作仍被視為其能力的強大挑戰。
Thumbnail
這次展覽提案的命名為「超機體」,其英文為trans-robotics,即意謂著機器人科技因為涉及藝術創作而產生的自我超越。機器人過去被視為特別適合操作不斷重複的工作,或是作為人類的助手。雖然今天陪伴機器人或寵物已經逐漸成為現實的一部份,但進行藝術創作仍被視為其能力的強大挑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