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植入是我太太,我是負責第一次跟第三次植入。
第一次植入,突然遇到熊熊一堆藥,光是要算那些藥都有壓力,更不用說搞清楚這些藥對我的影響,後來身體跟心理發生了一些狀況,我無法釐清。問醫生,當時的醫生說不清楚不知道,讓我以為這一切都是我自己的問題。當下我只覺得我要不行了,後來的結果也是淺著床失敗。
淺著床的過程裡,我問當時的醫生有什麼救胚胎的方式?
於是乎,我打了復邁、IVIG。
這些都是很貴的藥、上萬上萬的花費。
胚胎還是沒救回來。
我太太植入也失敗後,我決定換台灣醫生。遍尋(面試)名醫、也跟群組同志聊天(他們也去面試名醫),我發現根本沒有所謂的急救。所謂的免疫療法,其實只是當下我的一根浮木。
試想,當你花了一年、剖腹取出肌瘤、肌瘤前一次腹部取卵、後三次陰超取卵,最後結果只有拿到2顆不理想的胚胎,花了100萬,然後就只有這樣。
植入一顆胚胎就要50萬,當然會想救、想用盡一切方法救。
人在著急的時候會失去理智,免疫沒有實證證明,當下醫生只要稍微引導,加上之前已經投入的成本,很容易就會上船,這是心理學的沈沒成本效應。第一次碰到,不太可能逃過。(關於沈沒成本效應的說明,我放在文末)
另外,病患跟主治醫生本就應當存在信任關係,當主治醫生暗示可能有免疫這樣的路,大部分病患極有可能接受。
李毅評對另外一組同志說,他覺得免疫跟胚胎是否著床根本無關。原因是胚胎要著床才會trigger免疫機制。在著床之前,胚胎是胚胎、母體是母體,雖然已經植入但兩者還沒著床。然後兩者沒有連結、母體自然不會有反應,免疫沒有動作,哪裡來的急救?!
第一次植入失敗到第二次回歸基本,我把我覺得真的有幫助的點寫下來做紀錄,希望可以幫助後面的人。這裏,我只有挑這兩次的差異,像是飲食或是睡眠等在第一次植入的時候已經準備得很好,這邊我就不寫,有興趣的話各位可以翻我之前的文章。
一樣都是過PGS的胚胎,這次植入的是Day 6_4AA,上次是Day 7_4BB。強健胚胎是植入成功的關鍵,這次植入一顆生命力旺盛的胚胎。胚胎在冷凍再解凍後,細胞跟外面的殼會有一個空隙,一顆好的胚胎,在解凍後會開始長,長到填滿空隙、冒出雷射輔助孵化切的那道缺口。
這表示胚胎已經迫不急待在長,是個非常好的跡象。
上次我太太植入的那顆Day 5_4AA和我這次的Day 6_4AA,都是這樣的情況。像這樣的胚胎,成功率會比較高。
也就是說,如果胚胎沒有過P、或是本身生長就比較慢(例如:Day 7)。那就是比較有風險或是比較弱的胚胎,成功率相對會比較低。植入的主角是胚胎,如果胚胎狀態不太理想,那心理可能先做好準備,這會幫助避免做無用之功。
所謂的三三三運動法我已經強調多次,試管療程會使用大量的賀爾蒙藥劑,這些藥劑會影響你的情緒。我是對藥劑比較敏感的人,第一次在李毅評那裡取卵,術後直接讓我陷入憂鬱。運動可以增加腦內啡,還可以加強代謝。腦內啡的強度是嗎啡的三十幾倍,運動能把身體不需要的藥物(廢物)代謝掉,還可以讓你心裡感到愉悅,是非常強大的療法。
同時,下肢大肌群的運動,會強迫心臟將血液輸往下半身。過程中會輸給卵巢跟子宮。基於以上幾點,運動是關鍵的環節。我這次內膜養得順利,連威而鋼、精氨酸都沒有使用,有一個差異真的是運動。
上一次吃藥,當然我也有吃小白球。當下醫生沒有特別說明藥物的副作用,所以這些我快暈倒、嗜睡等疲累的症狀,我以為都是我身體的問題。每天每天下來,我真的以為我的身體不行了。
自己認為自己的身體不行,也暗示自己和周遭人我的身體不行。用藥和心理作用的惡性循環讓我的焦慮感越來越重,是第一次植入我覺得很痛苦的點。
植入用藥有兩者讓我的身體反應激烈:
這次跟王懷麟合作植入,他有關心我身體的改變。像是我跟他講分泌物異常變多,他說內膜增厚,這是正常的。排出來的應該是透明稀稀的分泌物,如果有顏色、異味、或是特別黏稠要跟他說。另外,變胖這件事,他說:就是水腫,不用太在意。
植入的黃體用藥,會讓腸胃蠕動變慢,自然而然食慾就會減低。其實植入之後我反而是變瘦的。另外,這次比較幸運,每天排便順暢,沒有像上次一樣便秘到真的大不出來。便秘會讓腹腔壓力變大,不利於著床。如果真的是比較嚴重的便秘,可能要去買軟便劑或是看醫生。另外,可以吃葉菜類的蔬菜,這類蔬菜纖維比較細,可以降低對腸胃的負擔。
補充:沈沒成本效應
「沉沒成本效應」這個心理學名詞,在日常生活非常常見,意指我們在一個人、事、物上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後,往往在決定未來時,因著眼於眼前失去的代價,死抱著過去不放,導致沉沒成本發生。這個現象不僅發生在生活、職場上,就連感情經營都容易不知不覺陷入沉沒成本的謬論中。
舉例:假如你看到一部爛透了的電影,被悶透的你打算中場離開,豈料你老婆卻回答:「花了30歐買的電影飛,現在就離場那也太浪費了。」結果陪老婆看電影的你賠了金錢又賠了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