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孟子思想中的一些邏輯問題(5) ——孟子犯下循環論證嗎?

2023/07/3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上文提到有人指孟子犯下循環論證的謬誤,把「不忍人之心」和「惻隱之心」循環論證,而始終都沒有解答為什麼人有惻隱之心。於是,批評者就以孟子謂「無惻隱之心,非人也」這句話,來替孟子作出假定人是有惻隱之心的。

批評者這個觀點,犯下了兩個不可接受的毛病:

1、把人之所以有惻隱之心,作出假定。

人之所以有惻隱之心,在孟子的原文是有交代的、是有論證的。孟子曰: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公孫丑‧上6)

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那是全然的肯定,即所有在現實上的人,在一般情況下,都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說,人本身就有良心,而並非假定的。人若謂沒有惻隱之心,只要自己懇切地、真誠地問問良心,答案就會朗然昭現。蓋一問良心,良心就出現;不問良心,良心就隱藏了。

孟子接著舉了個事例,他說:譬如現在有人忽然看見一個才會走路、還不懂事的小孩,慢慢走向水井邊,就快要掉下井裡,就在這一刻、這個危急關頭的一刻,是人的都會有怵惕惻隱之心。什麼叫做「怵惕」呢?用粵語來說,就是心驚驚;是一種驚恐的悲憫之情。

孟子接著再論證,他說:在這個危急關頭的一刻,人都會有一種驚恐的悲憫之情。這種悲憫之情,是完全出於天性的,而並不是因為我打算結交那小孩的父母,也不是想博得鄉里的讚譽,更不是害怕被人指摘見死不救的惡罵。

從孟子所舉出這個事例,就很清晰說明:人有惻隱之心,而並非假定的。

2、批評者以「無惻隱之心,非人也」,反過來硬扯「人是有惻隱之心的」。

此處孟子所指的「非人」,乃指無人性的人,無同情心的人,而並非指生理上的人,亦非指法律上的人。「人皆有惻隱之心」的「人」,是泛指一般人;「非人也」的「人」,則特指道德性的人。斥罵為「非人」,就是斥罵無道德性的人,無人性的人。二者是不能混為一談的。(待續)

(寫於2023年7月29日於澳洲)

    49會員
    769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