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錢不是萬能,但沒錢是萬萬不能。」擁有大筆的財富可以做到很多事,能讓自己擁有更多選擇權,例如:吃上更好更新鮮的食物,開著比別人更酷炫的車,或是自由選擇居住的地方,如此看來,會賺錢的的人,就一定是幸福的嗎?本書作者告訴我們,財富和幸福之間的關係不是等號,因為他始終相信,賺更多、存更多、是為了付出更多。
剛看到書名,我以為本書是在教導我們如何理財,隨著年紀的增長,開始發現理財的重要性,一來是希望盡早能開始做好自身的財務規劃,讓自己不會亂花錢;二來是希望能靠著股票、基金、保險等金融商品,以錢滾錢,從中獲得更多被動收入。但沒想道本書主旨其實是在教我們如何付出,作者認為「慷慨」不是單一事件,反而一種思維模式,將賺錢和慈善事業、社會運動有所連結,才會是賺錢的好起點。然而,大部分人會將金錢妖魔化,擁有錯誤的金錢觀。
分享書中的其中一則故事,有次一對年收入高達百萬美元以上的醫生夫妻找上作者,希望能幫助他們理財,因為醫生夫妻雖然收入很高,但花費卻更高,這就是典型的入不敷出,醫生夫妻將大部分的財產都拿去購買奢侈品,盡可能地維持表面光鮮亮麗的形象,即使作者提出許多可以改變他們目前財務狀況的計畫,醫生夫妻對此卻不感興趣,因為他們只想擁有表面上的成功,而不是真正的財務自由。看完這個故事其實也讓我驚覺,我們大部分的人,會因為想維持表面上的光鮮亮麗,卻不懂得將財富貢獻給這個社會其他需要幫助的地方。
以我自己為例,在還沒看過本書之前,我認為自己身上的錢就是越多越好,因為生活中不管任何事都需要用到錢,更何況在大環境的逼迫下,物價不斷飆漲,時常很負面的認為錢根本不夠用,似乎錢不夠多就要了我的命,這是壞錢思維,作者的做法是,錢在流動,幸福也會跟著流動,拋開負面想法,將「利他」精神擺在第一,賦予財富更多的意義,這麼做不僅在平時工作上獲得更多動力,心靈上也更為富有,達到正向循環的好錢思維。
當然,看到這邊,你開始會納悶,如果本身收入就不高,都快養不活自己,哪有能力去幫助別人呢?因此作者在第三部「捐好錢」解開大家的疑問,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書中後半部提到的觀念,即使身上只有很少的錢,可能是幾個銅板,幾百塊的金額,也沒關係,重要的是的思維已經改變,願意將自己辛苦賺來的錢用來幫助他人。儘早培養「利他」的習慣,即使一次只有一點點,也能發揮複利效應的巨大改變,因為付出的行為會改變態度,改變心靈,改變你我的生活。
「從長期中得到的勝利果實,會遠遠彌補短期損失。」看到書中這段文字時,也想起父親常說的一句話:「人脈的終極目的是利他。」就是因為人類擁有無窮的慾望,因此最後不管累積多少財富,如果心靈上感到空虛,最終仍一無所有,讀完《讓幸福流進來的賺錢框架》後,也在我本來的理財計劃中,加上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那就是「奉獻」,如同作者在書中一在強調多次的觀念,賺更多、存更多,是為了付出更多,不管是捐錢幫助他人,或是在生活中直接用行動給予別人幫助,只要你準備好了,那就現在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