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色恐怖中殞命的文學才子——呂赫若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呂赫若,影像來源:維基百科

呂赫若,影像來源:維基百科

呂赫若,本名呂石堆,臺中潭子人,出生於1914年,潭子公學校畢業後同時考上臺中一中及臺中師範學校,後因父命而選擇就讀臺中師範學校。呂石堆在校雖然成績優異,然而在老師眼裡卻是「態度不良、不服從命令」,多次操行成績被打上乙等。臺中師範學校畢業後,呂石堆因家裡的媒妁之言與林雪絨結婚,並被分發至新竹峨眉山腳下的公學校擔任訓導,由於當地生活步調簡單,呂石堆此時開始以筆名「赫若」從事文學創作,小說〈牛車〉初發表即備受文壇矚目。其子呂芳雄表示「赫若」的意思,是希望做一個赫赫有名的年輕人,在師範學校六年義務教職結束後,呂赫若獨自到日本學習聲樂,並在後來進入「東京寶塚劇團」演劇部。

呂芳雄表示:

「其實父親對為人師表並不熱衷,教職期間,曾多次向祖父表明不願意教書,而願意賠款,均為祖父所拒,並挨罵。可能那時候祖父的經濟已捉襟見肘、外強中乾的局面,真正要賠款,說不定又要賣田地了,這可不是當時父親所能夠想到的。」

1942年,呂赫若患染肺疾,因而退出劇團返回臺灣,開始加入《臺灣文學》編輯,任臺灣文藝家協會小說部理事,此段時期呂赫若一邊忙於創作小說、廣播劇及劇團劇本,參與劇團演出,另一方面則汲汲家裡的生活開銷,忙得焦頭爛額。

「孩子們吵鬧,父親感到相當無奈,也會埋怨母親沒有好好管教,心情不好的時候,偶爾也會教訓孩子,但事後又十分後悔。為了怕子女吵他,有時候便到北投去寫作,但是自己又覺得不太關心家庭了,自問要常陪孩子玩,要更溫柔,更合理的來對待孩子。其實父親也有他風趣幽默的一面,心情快樂的時候,也會和孩子們玩小孩遊戲,學狗爬,讓孩子坐在他的背上玩樂。為了家庭,也為了賺錢,開始寫布袋戲劇本《源義經》。」

「於『興行統制會社』工作期間,認識一名女子,名叫蘇玉蘭,並在外金屋藏嬌,育有一女一男。母親知道後雖然很不高興,但是面對父親的霸氣也無可奈何,只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畢竟母親是出自社口有名望的林家,一個舊式思想有教養的家庭。然而個性與母親完全不同的外祖母知道後極為生氣,還到萬華蘇玉蘭的住處興師問罪。」

戰後,原本冀望臺灣將迎向不一樣的未來的呂赫若,開始參加三民主義青年團,卻在不久後即認清蔣家政權的醜惡與腐敗,並進入王添灯主導的《人民導報》擔任記者,利用報導文字書寫社會困苦的慘境,後任臺北建國中學音樂教員,於1948年擔任《光明報》主編,投入地下黨的組織工作。

在蔡孝乾的訊問筆錄中,其供稱:「為了解決黨員的教育材料,必需自己來印刷,我就在卅六年夏天命陳本江負責籌設印刷所」、「利用黨員呂赫若在臺北市中正東路二段受妥地址開辦『大安印刷所』,先後印刷《黨員手冊》、《開國文獻》、《中共十八週年紀念文獻》等小冊分發全省黨員研讀,以提高黨員對中共的認識,後因蕭坤裕、劉明等先後被當局捕獲,呂赫若、陳本江等在臺北不能繼續立足。」

呂芳雄:

「有一次父親回來探視母親之後,到信義路蕭先生家,想知道『大安印版所』是否已經脫手出售。那時蕭先生已被逮捕,當局並派人在蕭先生家監視,不知情的父親在按下門鈴之後,出來開門的情治人員便查問父親的來意及身分。父親知道事跡已經敗露,便聲稱自己是呂石堆,不是呂赫若,只是從臺中鄉下來拜訪久未見面的朋友而已。情治人員並不知道呂石堆即呂赫若,經過一陣查問之後才釋放。」

呂赫若遭到通緝離開前,曾向辜顏碧霞借款2500元,並向待產的妻子林雪絨告別,在《戰後臺灣政治案件:鹿窟案件史料彙編》中則指出,呂赫若後至鹿窟山區的武裝基地從事地下工作,於1950年8月26日遭蛇咬,八天後不治病逝。

徵引書目
1. 呂赫若著、鍾瑞芳譯,《呂赫若日記》。
2. 薛月順編,《戰後臺灣政治案件:鹿窟案件史料彙編》。
3. 臺灣轉型正義資料庫。
4. 〈蔡孝乾訊問筆錄〉,《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檔號:A305050000C/0036/0410.9/44904440/2/006。

代誌無解決,正義無可能
代誌無解決,正義無可能
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的歷史書寫與城市走讀,若有文章授權或活動合作需求,請洽中部共生青年組合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chung228。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