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不懂事被性騷擾、性侵,現在想提告但是沒證據怎麼辦?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隨著網路發達以及思想進步,「#MeToo」受害者也越來越勇於替自己發聲。儘管遭受侵犯並非自願,更不是自己的錯,但不少苦主們卻還是會因為擔心沒有足夠的證據資料來指控曾受到侵害,不但無法用司法討回公道,甚至還會被反過來指控「誹謗」(這無疑是二次傷害)。

  本站的合作律師們也表示,在做法律諮詢時,曾有不少受害女性哭訴,以前不懂事不知道要蒐證提告,現在越想越覺得委屈生氣,但根本提不出什麼證據,感覺告了法官也不相信自己,到頭來也是白忙一場。

  其實不用想得這麼悲觀,打官司沒有這麼沉重,既然都來問律師了,可以試著相信法律看看。

📱加Line好友免費諮詢:https://lin.ee/BjyuBSE

 

性犯罪的追訴期多長?小時候或多年前被性侵,現在告來得及嗎?

  先說結論,性騷擾的追訴期為「十年」、強制性交和強制猥褻的追訴期都是「二十年」。但像性騷擾這類告訴乃論之罪必須在「六個月」內提出告訴,否則就無法提告。

  關於犯罪追訴期(最晚多久內一定要被起訴),近年來不斷修法。從以前的「最多20年」,至如今「無期限(受害者身亡)」,經歷了數次改變。設定追訴期限,一方面是證據保存不易,希望檢方、警察積極辦案;另一方面更是希望受害者勇於提告,別讓罪犯逍遙法外。

  而追訴期過短最致命的缺點就是「反最成本過低」,有的罪犯會抱著「只要躲多久就沒事」的僥倖心理來犯案,只會讓一般善良百姓增加遇害風險。而現在科技日益進步,儘管有些事早已過了十年以上,以某些特殊手段依然能夠取得,經過多方考量,才決定將追訴期延長,希望可以喝止因擔心沒辦法逃這麼久又不想被關的潛在罪犯。

(參考資料:中華民國刑法第80條歷史條文

📱加Line好友免費諮詢:https://lin.ee/BjyuBSE

 

被性侵、性騷擾,擔心沒證據不敢告?越不敢告就越沒辦法解決!

  說白點,「怕告不贏」已經不是法律問題了,單純是害怕、沒自信。但提告是憲法保障我們每個人的權利,每個案件都有敗訴的風險,每天隨便去司法院網站查詢都可以看到一大堆提告敗訴的案子。那些輸掉的原告至少也做到試著替自己爭取權益了,儘管沒告贏也足以浪費掉被告很多時間、讓被告每天都過得很擔心,心靈上的懲罰也夠多了。

  至於大家最擔心的「誣告罪」,也沒這麼好成立。若敗訴就是誣告,那恐怕沒半個人敢打官司了。想成立誣告罪得有「無中生有」並「陷害被告」的事實。這類性犯罪提告敗訴,也只能認為是罪證不足不起訴,無法扭曲成原告蓄意加害。

(其他人也看了:不慎掉入桃色陷阱,慘遭仙人跳的解套方式!

📱加Line好友免費諮詢:https://lin.ee/BjyuBSE

 

性侵、性騷擾沒證據提告怎麼辦?十年前的性犯罪怎麼找證據?

  向地檢處提起訴訟後,檢察官會主動幫忙介入調查、處理案件,並協助評估是否有藉由公權力調閱某些資料的必要。言下之意,就是檢察官會幫忙調查證據,原告不用擔心證據不足,想辦法在提告時將狀況描述清楚、請求協助調查證據才是應該做的。

  為了避免司法濫用,基於一事不再理原則,敗訴的案件原則上是不能再次提告的。所以這邊會建議既然有打算要提起訴訟,可以尋求律師幫助,讓自己的書狀內容更完美,提高被起訴的機率。最好不要想說先自己告看看,失敗再找律師,這只會讓問題更麻煩!

(其他人也看了:這算是猥褻還是性騷擾?遇到性犯罪該怎麼提告?沒證據能告贏嗎?

📱加Line好友免費諮詢:https://lin.ee/BjyuBSE


raw-image


想離婚離不掉?你知道你可能一直都搞錯離婚該做些什嗎? 離婚可不是只有結束婚姻關係這麼簡單,還有一連串的子女及財產問題! 婚姻訴訟存在著許多眉角,提出合適的證據才能讓結果如自己所願,若沒有律師專業協助,可能都會陷在泥沼裡無法脫身。尋求專業人士協助,掌握快速離婚的關鍵,並為自己爭取最大的權利義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現在的仙人跳已經和以前的假豔遇真勒索不太一樣了,開始有「已婚人士假裝單身」、「本來你情我願事後反悔」等先發生關係再攤牌的情況。縱然受害者覺得自己很無辜,但卻是啞巴吃黃連,無論怎麼解釋說自己之前真的都不知情也沒人相信。
現在的仙人跳已經和以前的假豔遇真勒索不太一樣了,開始有「已婚人士假裝單身」、「本來你情我願事後反悔」等先發生關係再攤牌的情況。縱然受害者覺得自己很無辜,但卻是啞巴吃黃連,無論怎麼解釋說自己之前真的都不知情也沒人相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大叔第一次寫到格子都寫不下,滿滿的歉意,加上心中愧疚感不斷浮上心頭,大叔送上聯絡簿時,覺得一定是10分,這太值得分享跟懺悔了 結果就是9分,大叔不敢置信、不能理解,也完全不知道差一分的問題在哪裡,當時是小學生,更不可能跑去質問老師''ㄟ死歐巴桑為什麼我不是滿分'',就這樣,轉眼間大叔就老了
漫畫,是一個孩子所能接觸到的、最早的掌中紙本電影。在他還不知道,何謂敘事魔法之時,漫畫就自然地以圖像對他展示了一個他可以以閱讀參與的想像世界。
Thumbnail
帶領第一次接觸藝術治療的人,或是提到藝術治療時,常會聽到另一方說:我很不會畫畫。 但是,大部份的人,小時候可以恣意的拿起一枝鉛筆或彩色筆隨興的塗鴉,為什麼長大後,想到畫畫,就是先憂慮開始動筆後,畫出來的東西會不會好看? 許多人抗拒畫畫的原因,來自小時候進行創作時被別人批評的創傷經驗。
Thumbnail
小時候的兒歌,分享給大家~~~
目前的我是二十四歲,如果說回憶過去的每個階段,都是未經工作或社會化的「小時候」,那想做的事情還真是五花八門,可能常常想做這件事情時,又因遇到了些人、事、物,而有人不小的轉折,在此來一一揭開那些吉光片羽的片刻吧。
Thumbnail
很多人都說小時候的家庭環境對於長大後會有很大的影響。 例如:小時候家庭貧苦,長大後一定會想努力賺錢不要再和小時候那樣辛苦,不要說有成功,就是不會停在原地。 但有些人不一定,就像社會案件那樣,媽寶---現在生得少,所以大多家長都把孩子當皇上皇后一樣對待,拿不到錢就殺爸媽,看人不爽就打,我們的社會生病
Thumbnail
追韓劇已經追到第8集,但比起用"追",用細細"回味"比較恰當, 這劇沒有所謂高潮迭起的內容,只有平凡樸實的日常生活,但就是因為這平凡,總是不斷地不斷地將我拉回小時候的那段回憶 比起現在孩子的物質,我們小時候的物質相對少很多,但會幸福會少一些嗎? 我反倒覺得不會,可能還更多,至今回想起來,我可以記得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做夢的權力, 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實現夢的勇氣。 我很高興的發現, 原來怕蟑螂的自己, 其實很有勇氣。 內文附上藝水型手創坊吉祥物—包子柴的由來。
Thumbnail
<p>比較的心理並非成人獨有,早在那朦朧小學早已發生</p>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大叔第一次寫到格子都寫不下,滿滿的歉意,加上心中愧疚感不斷浮上心頭,大叔送上聯絡簿時,覺得一定是10分,這太值得分享跟懺悔了 結果就是9分,大叔不敢置信、不能理解,也完全不知道差一分的問題在哪裡,當時是小學生,更不可能跑去質問老師''ㄟ死歐巴桑為什麼我不是滿分'',就這樣,轉眼間大叔就老了
漫畫,是一個孩子所能接觸到的、最早的掌中紙本電影。在他還不知道,何謂敘事魔法之時,漫畫就自然地以圖像對他展示了一個他可以以閱讀參與的想像世界。
Thumbnail
帶領第一次接觸藝術治療的人,或是提到藝術治療時,常會聽到另一方說:我很不會畫畫。 但是,大部份的人,小時候可以恣意的拿起一枝鉛筆或彩色筆隨興的塗鴉,為什麼長大後,想到畫畫,就是先憂慮開始動筆後,畫出來的東西會不會好看? 許多人抗拒畫畫的原因,來自小時候進行創作時被別人批評的創傷經驗。
Thumbnail
小時候的兒歌,分享給大家~~~
目前的我是二十四歲,如果說回憶過去的每個階段,都是未經工作或社會化的「小時候」,那想做的事情還真是五花八門,可能常常想做這件事情時,又因遇到了些人、事、物,而有人不小的轉折,在此來一一揭開那些吉光片羽的片刻吧。
Thumbnail
很多人都說小時候的家庭環境對於長大後會有很大的影響。 例如:小時候家庭貧苦,長大後一定會想努力賺錢不要再和小時候那樣辛苦,不要說有成功,就是不會停在原地。 但有些人不一定,就像社會案件那樣,媽寶---現在生得少,所以大多家長都把孩子當皇上皇后一樣對待,拿不到錢就殺爸媽,看人不爽就打,我們的社會生病
Thumbnail
追韓劇已經追到第8集,但比起用"追",用細細"回味"比較恰當, 這劇沒有所謂高潮迭起的內容,只有平凡樸實的日常生活,但就是因為這平凡,總是不斷地不斷地將我拉回小時候的那段回憶 比起現在孩子的物質,我們小時候的物質相對少很多,但會幸福會少一些嗎? 我反倒覺得不會,可能還更多,至今回想起來,我可以記得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做夢的權力, 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實現夢的勇氣。 我很高興的發現, 原來怕蟑螂的自己, 其實很有勇氣。 內文附上藝水型手創坊吉祥物—包子柴的由來。
Thumbnail
<p>比較的心理並非成人獨有,早在那朦朧小學早已發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