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高盛和蘋果合作發行的信用卡,現在成了尾大不掉的麻煩?】

2023/09/08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raw-image

當高盛(Goldman Sachs)和蘋果公司在2019年二月宣布合作發行蘋果信用卡(Apple Card)時,震驚了消費市場。一個是華爾街最頂尖的銀行,一個是消費性電子商品的龍頭,兩家在各自領域都是金字招牌,聯手合作的成果更是令人期待。

和蘋果合作,高盛希望藉此深入消費金融業務,增加穩定的手續費收入,以便平衡它們引以為傲、但受到景氣波動影響的投資銀行和交易室業務收入,這是前任執行長Lloyd Blankfein在2016年時的決定,當David Solomon在2018年接任時,決定加倍投入。在2019年寫給員工的內部備忘錄裡, 他寫到「在未來數十年,我期待我們成為消費金融業務的領先者,就像金融機構和企業金融業務一樣」。

另一方面,蘋果則是希望透過建立蘋果金融生態圈,增加購買其產品消費者的黏著度,並且吸引更多後續花費。

2019年10月,高盛執行長Solomon說「這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信用卡發表」,但不到四年之內,這成了高盛尾大不掉的麻煩,根據媒體報導,它們想要把這塊業務轉給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但卻沒有想像中的容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根據網路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的報導,這項合作案在一開始的收入分攤就出了問題。根據兩方簽訂的合約,身為發卡銀行的高盛不向商家收取交換費(interchange fee),這是發卡銀行的一大收益來源,蘋果信用卡不收取費用,所以高盛也沒有年費、延遲費用或跨國交易的手續費收入,除此之外,高盛也不會販賣持卡人交易資料。

做為平衡,蘋果會支付持卡人的現金回饋費用,另外當持卡人利用分期購買蘋果商品時,高盛也會得到部分的利息收入。

整體來說,這對發卡銀行來說是一個非常不利的商業條件,但高盛可能著眼於品牌的光環和未來發展性而妥協,也或者是因為它們沒有經驗而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沒有任何有信用卡業務經驗的商業銀行,會給蘋果像高盛這樣的條件」尼爾森報告(Nilson Report)的David Robertson說。

另一方面,蘋果對於信用卡的想像也有很大問題。

當蘋果財務長Luca Maestri在2016年提出聯名信用卡的想法時,是希望消費者可以留在該公司產品的生態圈,蘋果推出新機的間隔開始拉長,而且產品的價錢越來越高,信用卡可以讓消費者能更方便地利用分期付款購買新機。

但是這樣的想法在一開始就出了錯,蘋果在專案構想階段,找來顧問對服務和Apple Pay等部門主管簡報,而顧問提醒說有一家信用卡發卡銀行受到嚴厲批評,因為它們瞄準了信用不佳的客戶,給他們高額的信用額度,讓這些客戶透過循環利息支付高昂的利息費用。根據某位參加會議的員工所述,這些主管在聽完簡報後,開始不確定是否要繼續推動下去。 

最後蘋果決定還是要繼續這項專案,因為它們的目標是要幫助消費者改善信用和財務狀況,所以它們不會收取費用,而且會透過介面設計讓消費者知道提前還款可以節省多少,藉此鼓勵消費者及早付清卡費,不過這和傳統發卡銀行的營運模式正好相反。 

為了發行聯名信用卡,蘋果找上了摩根大通銀行(JP Morgan Chase)和美國運通,而高盛則是自己找上了蘋果。

那時候高盛想要深化消費金融業務,推出了名為Marcus的網路銀行平台,它們飛到蘋果的總部討論合作事宜,並且最終說服了蘋果。其中一個關鍵是蘋果可以參與信用額度的決定流程,不過其實根據法規,這是發卡銀行的責任。

但是當高盛和蘋果真正開始合作時,更多的問題隨之而來,從iPhone介面到信用卡設計,從發卡到交易流程,兩邊都有不同的思維。

蘋果的工程師不希望有實體卡片,而是利用iPhone內建的無接觸支付工具,高盛想要卡片上出現它們的消金品牌Marcus,而信用卡組織萬事達卡 (Mastercard)則規定它們的商標一定要出現在信用卡正面,蘋果也不希望在卡片上出現信用卡卡號。

最終,蘋果信用卡的正面只有蘋果公司的商標,萬事達和高盛則是出現在背面,而沒有顯示信用卡卡號則是造成了某些消費者的不便。

在開發過程中,蘋果和高盛不斷出現意見分歧的狀況,蘋果提出的想法常常與金融法規和信用卡實務不符,而高盛則無法滿足蘋果要求甚高的技術和設計標準。

這是兩家公司的文化不同,高盛是來自紐約的金融業文化,而蘋果是加州誕生的科技業文化,前者重視的是遵守法規和獲利,後者在乎的是科技創新和消費者滿意度,也因此在根本上就有所差異。

蘋果希望信用卡每期帳單都從當月1號開始,以便持卡人可以管理自己的當月預算,但是信用卡的每月帳單通常是從發卡當天起算。在測試階段,信用卡交易紀錄系統就產生不少問題,而高盛是委託外部廠商負責交易作業,甚至將自己家的工程師租給外部廠商來解決系統問題,但是這延遲了信用卡的開發進度,後來甚至導致帳單錯誤延遲還款流程,甚至影響了持卡人的信用評等,造成了許多客訴。

除此之外,蘋果希望持卡人可以在消費後立刻收到現金回饋,但是高盛的工程師說這並不可行,因為信用卡支付流程通常是批次而不是逐筆進行,最後蘋果將現金回饋稱為「Daily Cash」,並且只有在交易完成後持卡人才會收到。

蘋果對於設計和美感的堅持,也造成高盛不少困擾,舉例來說,信用卡申請書通常要有兩個欄位,以便清楚顯示利率和費用,但是蘋果希望只要有一個欄位,因為兩個欄位在iPhone螢幕顯示時並不美觀。最後蘋果勝出,但是如果下載信用卡申請書時,仍會看到兩個欄位。

蘋果希望嚴密掌控寄給持卡人的每月對帳單,包括聲明條款中不要有法律術語,還要用它們獨特的字體,儘管高盛的律師警告說,不使用業界慣用的文字可能會招來主管機關問題,但最後高盛仍然屈服了。

蘋果也很關心如何與被拒絕發卡的用戶溝通,因為這可能會影響商譽和品牌形象。任何人都可以購買蘋果出產的商品,但不是每個人都會通過發卡審核、獲得蘋果信用卡,最後蘋果推出了「Path to Apple Card」,以便教育那些被拒絕發卡的人如何改善信用狀況。

在蘋果信用卡的發表會前出現了最大的問題:蘋果執行長Tim Cook無法獲得核發蘋果信用卡。 

Cook是如此知名的人士、有著非常高被偽冒的風險,所以高盛的發卡系統一開始拒絕了他的申請,最後高盛例外核可了他的申請案,讓Cook終於拿到了他的蘋果信用卡。

但另一個問題沒有這麼容易解決。在發表會上,蘋果打出的口號是「由蘋果設計,而不是銀行」(Designed by Apple, not a bank),這句話也出現在其他的廣告上,當時高盛執行長Solomon和其他高階主管正坐在台下,他甚至沒有機會站在台上,據說在發表會前,蘋果甚至不讓高盛的高階主管進入這項業務的戰情中心。

蘋果信用卡推出之後,衝突沒有停止,一位丹麥創業家和作家David Heinemeier Hansson在推特上說,他的太太儘管有著與他差不多或甚至更好的信用狀況,卻被核予較少的信用額度,顯示高盛和蘋果有性別歧視,就連蘋果共同創辦人Steve Wozniak也發聲表示有遇到類似狀況。

信用卡額度的核予是發卡銀行的責任,但是蘋果的某些高階主管認為高盛沒有好好處理這塊,進而影響了他們的品牌形象,儘管後來紐約金融主管機關在調查後認為高盛沒有不當行為,但是蘋果內部仍然對此事無法理解。

另一方面,身為發卡銀行的高盛,還要就信用卡業務面對主管機關的調查,持卡人向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申訴或透過網路抱怨,他們遇到的問題包括帳單和交易錯誤、刷卡被拒和客訴處理不佳等等問題。

raw-image

但是最根本的問題是,高盛和蘋果高估了發卡量。

當蘋果在2019年三月公布蘋果信用卡時,它們建立了一個網站讓潛在用戶可以登記電郵獲知最新消息,那時候它們告訴高盛建立的資訊系統要能容納首年500萬客戶,但是在看到潛在用戶蜂擁登記之後,它們把預期上調為1,000萬客戶,但是最後在蘋果信用卡發行的第一年,客戶數只有300萬人。

儘管如此,高盛和蘋果的合作越來越緊密,他們在2020年開始讓持卡人分期購買蘋果產品,2021年七月的「Apple Card Family」讓兩個人可以合併信用額度到一個帳號,並且一起管理,2023年三月的「Apple Pay Later」,讓持卡人可以將產品付款分六週四期支付,不另收取利息或費用,但重點是蘋果可以掌控核准決定,並且為此在大部分的州申請執照。

2023年四月,高盛和蘋果合作推出了4.15%的高利儲蓄存款帳戶,在不到一週內吸引了10億美元資金,但是也產生了許多問題。

raw-image

有許多客戶發現要將錢轉進這個儲蓄存款帳戶很容易,但是要轉出去很困難,某些交易甚至要花上兩個禮拜才完成,而當客戶打電話給客服時,客服人員還教訓他們說為什麼要在短時間內轉進轉出。 

「我看到這利息心裡想:『這可是蘋果和高盛,一定很棒。』我應該要開個帳戶。就像個白癡一樣,我把所有錢都轉進那個帳戶。」Kevin Smyth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他甚至得要賣掉一些股票籌措現金,以支付家裡裝潢之用。

Smyth並不是個案,根據某家顧問公司對515位蘋果信用卡持卡人的調查發現,其中有近六成都擁有蘋果儲蓄存款帳戶,其中四分之三曾經試著將錢轉出帳戶,但是有六成的客戶遇到問題。

某些專家說,短期內將鉅額資金從儲蓄帳戶中移轉,本來就可能受到更嚴格的檢視和延誤,金融機構有認識客戶的責任,而且有將可疑交易申報主管機關的法定義務,而高盛在消費金融領域沒有太多經驗,因此需要更多時間找到在交易監控和客戶權益間的平衡點。

七月時,蘋果宣布受到影響的客戶會得到100美元的「善意額度」(goodwill credit)。

另一方面,受到美國調高利率和消費金融業務高度競爭的影響,高盛開始慢慢地調整了方向,消費者貸款和金融科技部門自從2020年來已經虧損了30億美元,預計在2025年才有機會損益兩平。

在2023年二月的投資日上,高盛執行長Solomon說高盛在消費者平台業務上正考慮策略性的替代方案(strategic alternatives),這項業務包括了消費者信貸平台和與蘋果及其他公司的信用卡合作方案,但是不包括高盛的消金品牌Marcus。

「很明顯我們缺少某些競爭優勢,而且我們做得太多太快,這影響了我們的執行力。」Solomon說。

raw-image

在專注獲利和銀行核心業務的壓力下, Solomon砍掉了某些消費金融業務的規劃,至於和蘋果的合作,它們雖然知道不會那麼快看到獲利,但是現在已經沒有慢慢等待的耐心,因為根據媒體報導,蘋果信用卡讓高盛在2021年和2022年賠了至少10億美元。

今年七月,媒體報導高盛準備將他們和蘋果的合作關係賣給美國運通,美國運通有優秀的品牌形象,也是蘋果一開始規畫的合作對象之一,只不過美國運通沒有意願,其他發卡銀行要不是難以接受蘋果的條件,就是品牌形象不符合蘋果要求的標準。

蘋果也可以試著找一家能夠吃下170億美元信用額度、還有儲蓄帳戶的金融機構,然後除了擔負法規要求的責任外,原則上隱身幕後,讓蘋果更深度參與信用卡業務。

raw-image

根據媒體報導,高盛和蘋果需要花上好一段時間,才能找到合適的解決方式和平分手,只有很少數人認為兩邊將會慢慢找出合作之道。

不過至少目前為止,一切都只是檯面下的運作。在八月初的聲明中,兩邊都聽來樂觀,蘋果的金融商品主管Jennifer Bailey說,該公司「對於被新客戶和既有客戶接受感到很興奮」,高盛的企業合作部門主管Liz Martin則說,該銀行持續「提供蘋果信用卡客戶無縫且有價值的商品,並且一起專注於創造最佳客戶體驗,幫助客戶有更健全的財務狀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